著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文天祥《端午即事》
中午去小区物业,见屋内堆满艾叶,一问,是准备下发到各家住户的。傍晚下楼散步,已见门上悄然悬挂艾叶一束,闻之清香。
转眼已是端午。
端午,有说为纪念屈原而设,但吴地又说为纪念冤屈的伍子胥,越地传说为纪念有孝行的曹娥,而远在湘西、广西一带,传说端午为了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屈原说流传最广,因其人格之高洁、忧国忧民之情怀,触动了国人的家国信念,而各地的传说,竟也平添诸多远古的遥想。
翻阅古史,“端午”一词,最早倒是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不过,端午真正的起源,比晋早,比春秋、战国都早,应是源于上古“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的观念。
《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风俗通》记载:“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先民有此观念并不奇怪,五月夏日初长,气温渐高,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等各类毒虫肆虐,对于生存环境本就恶劣的先民,周遭环境显然是恐怖十足的。
出于求生的本能,采药辟邪便体现出古人的智慧。《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说的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争相采艾,扎成人的模样,悬挂于大门之上,以消除毒气灾殃。采艾草可以用来辟邪,古人甚至还将艾草用来泡酒,在端午节饮用。
少年时代的乡村,艾草枕风傍水,枝繁叶茂,长满了幽深的沟渠。每逢端午,父母带小孩去采艾草,记得第一次割下艾草,我只觉微苦,大人笑说,辟邪呢。久之,觉出艾草散发的竟是特殊的清香。
艾草如此平凡,生长在悠远的民俗里。早在《诗经》时代便开始了吟唱:“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它被先民赋予了神圣,用以寄托愁思,聊解忧伤。
撰文:杨铖
编审:秦华
监审:周贤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1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