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大自然的美化师,森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还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栖息的场所。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要是多点森林就好了”。可就是这“地球之肺”,却在三亿年前给地球的生物们带来了毁灭性的的灾害,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森林发展史——·
远古时期,地球表面一片荒芜岩石遍地,气候十分干燥寒冷。稀薄的大气层中氧气含量极低,这对初生的生命形态造成了巨大的限制。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仅有顽强的苔藓得以在岩石表面顽强生存,它们利用岩石表面微薄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以此维持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苔藓群体中出现了变异个体,它们进化出了可以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养分的根系,这使得植物不再只依赖岩石表面生存。
有了根的支撑,植物可以站立向上生长,开始有了叶片的雏形。然而氧气的稀薄依旧制约着植物的繁衍。
随着时光的推移,远古海洋中的蓝藻开始了大规模的光合作用,海水中的氧气含量开始提升,这为陆地上首批蕨类植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它们聚生在海边、河流边沿以及内陆沼泽地带,组成了地球上第一批植被“森林”。尽管仅有几十厘米高,但它们持续不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丰富了原始的大气层。
在蕨类植物的“供氧”过程中,地球环境逐步变得更加温和湿润。到了石炭纪和二叠纪,像蜈蚣树和羊齿木这样的大型蕨类植物遍布沼泽和河岸。
它们能够生长到30米高,树干粗达1米。在蕨类植物的繁衍过程中,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不断提高,为后来更大型植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约3亿年前,种子植物时代来临,松柏等裸子植物应运而生。它们树干粗壮,高度可达50米,与蕨类植物形成了明显对比。丰富的氧气支持了昆虫等生物量的增加,但裸子植物种子外露的特点也成为它们的致命弱点,大量种子被捕食。
此时被子植物作为新物种崛起,它们的种子有保护层,更能适应干旱条件。在长期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被子植物逐渐取代裸子植物成为陆地上的主要植被。
它们与残存的裸子植物构成了新的植被生态系统的两大支柱,而蕨类植物则逐渐退居其下,仅能在树木间勉强存活。
然而地球环境的变迁依旧存在,寒冷时期的到来导致地表温度骤降,使许多动植物无法适应,面临灭绝。
过度繁茂的森林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减弱了温室效应,最终导致原始森林的崩溃。尽管如此,远古植物留下的基因仍以不同形式得以传承和演化,直到今日。
当今森林中的树木,承载了横跨亿万年的生命密码。它们经历了从水边到内陆,从低矮到高大,层层考验之后方得以在地质变迁中立足。
生命的韧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简单的苔藓最终进化为参天的乔木巨树。然而此时的地球就像一颗天然的氧气瓶,这也间接导致了石炭纪燃煤事件的爆发。
·——远古时期的森林大火——·
远在石炭纪的时候,地球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的树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高达35%。
在充足的氧气环境下,许多昆虫进化出巨大的体型,就像翼展长达1米的蜻蜓,大到能捕食小型爬行动物的蜘蛛。
然而大量植被使得温室效应减弱,最终植物们因缺少养分而生长缓慢,甚至大面积的枯萎衰败。死去的树木未被腐化,木质组织堆积在林地和沼泽里,经过漫长的压实,形成了厚达30米的煤层,成为了巨大的隐患。
此时恰逢火山喷发的高发期,岩浆注入地表点燃了这些煤层,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森林大火蔓延开来。遮天蔽日的浓烟不仅污染了环境,也让全球气温迅速提升,就连原本生机盎然的海洋也变得暗沉起来。
随着水温不断升高,鱼类因缺氧而大量暴毙,尸体腐烂产生的毒气更令情况恶化。曾经翱翔的巨型蜻蜓首先灭绝,它们巨大的体型在氧气减少的环境下成为了累赘。其次是依靠肺呼吸的爬行动物,它们因皮肤干燥而大批死去。
燃烧停止后,气温一度居高不下,再加上有毒气体的侵害,动物们大量死亡。近一半的陆地生物灭绝,“巨虫时代”宣告结束。
大火之后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类,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森林管理制度,防止破坏生态平衡,让地球生态系统持续健康运行。
·——森林过多的危害——·
森林过多的危害,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许多事情都需要适度。自古以来物极必反的情况屡见不鲜,“地球之肺”森林也是如此。
地球曾经历过一段森林覆盖率高达95%的时期,其影响之巨,至今仍然难以想象。当时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远超现今水平,对生物造成了难以置信的影响。
专家们曾经对远古人类的遗骸进行过研究,发现当时们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这些人生活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森林覆盖率极高。而且经过检测之后发现,这些古人的细胞氧化作用过于强烈,最终导致身体机能加速衰竭。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其实也能够理解,毕竟他们生存的环境遍布茂密的原始森林,阳光透过树冠洒落于地,空气中氧气含量高得令人难以想象。每一次呼吸,他们吸入的氧气分子远超身体需要,这无形中加速了衰老过程。
如果当下再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将会面临同样的处境。高含氧量不仅会让大家的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更会加速人体衰老。
此外,当时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量级。大量温室气体被吸收,导致了剧烈的温室效应下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可高达几十摄氏度,对生物造成了巨大冲击。
原本生活在热带气候中的生物完全无法适应这样的温差,只能向温暖区域迁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更糟糕的是,大量未腐烂的树木形成煤层,当火山喷发将其点燃,导致持续数年的全球大火。海洋和陆地上的生物死亡数量难以计数,生物多样性遭到毁灭性打击。
值得庆幸的是,数百万年后,昆虫的出现加速了植物腐烂和分解,这成为地球生态逐步恢复的重要环节。
种种迹象表明,一旦出现森林过度生长的情况,将会温室效应下降、火灾频发等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只有树木、动物和人类生存共荣,地球上的生命才能永续发展。
·——结语——·
森林覆盖率的最佳比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因为担心过犹不及而束手无策。如今我们更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fz/1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