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记者采访郭敬明,问他如何定义“作家”。
郭敬明:我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广泛意义上讲,出版了作品就是作家,但是如果狭义一点,我觉得真正优秀的作家,不应该只是昙花一现,他应该是有持久的影响力。
这是郭敬明对作家的定义。
最近关于原创与表达的呼声迭起。我又想起了那个自己并不熟悉,甚至跟风去控诉过的作家郭敬明。
最令人困惑的似乎不是作家表达的“失声”,而是很多人,都写着千篇一律而俗套的故事,连让人记住的野心都没有。
现在提及某个作家,已经很难说xxx是一位现象级的作家,似乎也没有人再去狂热地追捧或诋毁一位以文字谋生的人。
我不是郭敬明的粉丝,甚至连读者都不算。因为我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郭敬明的小说。
这个时代,“融梗”天后玖月晞在继续兜售着她廉价的文字。
然而我却清楚地记得郭敬明和他的小说,留给那一代人的狂热。
当我知道郭敬明的名字时,他已经是个成功的商人了,而且是顶尖的那种——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一。
虽然很多时候,他像一个流量明星。但是我对他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作家”二字。
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似乎不应该是这样的,作家往往意味着不慕名利,清高自居,留给世人的是近乎隐士的形象。
郭敬明是一个追求世俗成功的人,可他偏偏是个作家。
从小成绩优异,年少时便展露了出众的文学才能,成为了新概念文学的一等奖得主。
后来借助自己的才华成立了公司,成为了名利双收的成功商人。
就连电影也取得了极高的票房,虽然口碑和评分并不尽如人意。但是毫无疑问,他又一次地取得了世俗的成功。
有一代人的青春,是随着郭敬明的小说和“忧伤”一起落幕的。
郭敬明这三个字似乎离作家越来越远了,他和他的文学作品永远留在了那个青葱年代。
后来去看了他成名初期的作品,不得不承认他是位极具天赋的作家,即使他更渴望世俗的成功。
在学了文学史之后,才发现郭敬明这三个字不仅等于那些标签和黑料。
郭敬明:一个优秀,他的作品可以流传。包括他感染的人群应该是很庞大的。古往今来很多成功的作家,比如曹雪芹、鲁迅,他们都是这样。我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只能期待,并未奢望我的作品在我死后还要怎么样。我只希望当我还在创作的时候,不要被这个社会遗忘,不要被读者所抛弃。
他曾经说自己要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字,他确实做到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的页,他是80后青春写作主体的代表之一。
这是教材中,对郭敬明及其作品的评价。
其中的一些观点,和他自己的认知也是吻合的。
读者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脑海里全部是电视剧的节奏和画面。我在描写的时候,也是按照电视剧的节奏来写,我甚至会把配乐都描写出来。大家看小说像看电视剧一样,听到这样的反馈还是很开心的。
这正是书中对他的作品评价的那样:“利用蒙太奇的方法组接生活片段”,具有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风格。
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因为现在很多的网文作者和畅销鸡汤类书籍的作者,水准远在郭敬明之下。
运用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难道不是每个人渴望的吗?
也许郭敬明只是把这种成功做到了极致,也许是他把聪明发挥到了极致。
他有很多标签,也有很多头衔。有时候他像是一个毁誉傍身的明星,有时候又像是一个独自发光的小小的星辰。
他说自己是个很少受到表扬的人,他一路成名,也伴随着一路的批判,后来做导演也受到了群嘲,即使他还算是敬业。
他并不是我喜欢的作家,我甚至在年少时,还曾经默默地抨击过他。
但是我承认他的文学造诣和成就。
学了中文系的我,想赞美一下郭敬明的文字和他的影视作品。
不谈其他,只谈艺术。
星辰似乎是他在很多故事里的意象。
大多数人看到了他对时尚与奢华的堆砌与描绘,看到了他字里行间的拜金与小资情调。
可是吸引那些少年去狂热崇拜的,从来都不是那些耀眼的牌子和作者本人,而是他对梦想的细腻描摹,对人心的刻画揭露。以及,曾经的一些作家没有看到过的“青春迷茫”。
在此之前,作家大多描写宏大的时代场景,在时代的变革中,难免会有难言的孤独。
“青春疼痛文学”之后的泛滥,让人看到的更多是这些文字的负面作用,但是起码在一开始,在无人问津的青少年内心,郭敬明的书里表达过对那些人物和情感的关切。
这是去年的郭敬明导演并编剧的微电影《AI》,仅有28分钟。
我或许无法准确评价一个文艺作品的意义,但是我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泪水以及内心涌起的共鸣。
这些情感早已超越了“忧伤”的范畴。
在此之前,我确实没想到他会拍出这样的电影。
“我有七情六欲,却无血肉之躯”
能真实地表达出AI的情感,真的算是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
在这一部作品里,他比很多导演和编剧要出色很多。
没有强行的煽情,没有蹩脚的对白。
唯美的场景变换,紧凑的故事情节,文艺的叙事风格,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
让我看到了文学和影视的完美结合。
这是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初。
距离郭敬明和韩寒初现于文坛的时候,已经过了十几年。
文学的领域安静了很多,也出现了更多默默写作的人。这些内容往往很难被定义、被划分,有些冷门或偏激的文学于是成为了孤独的亚文化。
其实文学从来都是孤独的。
正统文学和通俗文学总是在激烈交锋,又在试图言和。
关于写作的理想,我大部分都完成了:成为一个作家,出版自己的书,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些我大部分都做到了,可能没有做到的就是拿一个茅盾文学奖,我觉得那太遥远。如果谈到真正的理想,我希望在青春文学,或者是青春文化、青少年文化这一块,涉足的领域会越来越多,而不是郭敬明编了一本杂志而已。
这是郭敬明关于写作的理想。
郭敬明不仅是作家,也是《蜀绣》、《时间煮雨》等歌曲的作词者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江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这些歌词,让我觉得他真实的才华其实比他展现出来的更加深刻。他只是选择了一种更快的成名方式,而忽视了文学本身的沉淀。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不过只是浮夸的辞藻,但是很多人,连驾驭文字的功力都不具备。
但是很久没有听说他写过新的书,文字似乎更像是他用来借以成功的工具和梯子。
但是他的文字里,流淌着的思考和追问又是那样真实,比如那本《愿风裁尘》,虽然我只看过一些片段,但是在同类书籍中,这样的文字和笔法已经很难找到。
我不知道十几年后的文学会走向哪里,会点燃哪一代人的梦想,而我们又会记住些什么?
我们要等待的,从来都不是一个答案。
在遥远的曾经,和漫长的将来。或许文字会像钻石一样璀璨,或许文字会如星辰一样渺远。
当我们在诉说故事时,也是在表达我们自己。
每个人,每种情感,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存在的意义和归宿。
假如更多的人愿意用笔来表达热忱,去刻画人心的每一个角度,去营造艺术与美的想象空间,甚至立志要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假如更多的人能客观而理智地看待文学和时代里的文学,接受多元而锐利的思想和表达,并且能够在文字里找到梦想的共鸣。
那文学也许会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
一个不会匆匆落幕的时代。
长
按
关
注
诗情驿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fz/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