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11时,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光学遥感卫星,主要应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新发现
●一些民间偏方声称生吃蜈蚣能治病,但近日却出现引发脑膜炎的案例。两位患者因出现头痛等脑膜炎症状先后就医,发现发病前均生食过野生蜈蚣。研究人员从患者先前购买过蜈蚣处买了20条蜈蚣,结果在其中7条中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管圆线虫通常以福寿螺等软体动物为中间宿主,通过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疾病,此前尚未在蜈蚣中发现这种寄生虫。
●中国和美国研究人员联手研发出一种纳米颗粒流感疫苗,在小鼠实验中能够有效抵御甲型流感病毒。研究人员说,双层疫苗的核心由流感病毒核蛋白质中的多肽组成,这种多肽可诱发免疫T细胞反应,针对流感病毒产生交叉保护作用;纳米颗粒的外层由甲型流感病毒的M2蛋白胞外域的4种肽组成。在大部分人类季节性甲流病毒中,这种蛋白的胞外域是保守区域,有望成为未来研究通用流感疫苗的靶点。
纯科技
●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近日宣布,专家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二氧化碳在粘土层间孔隙中各种扩散系数,为评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泄露风险提供重要依据。容量巨大的地下咸水层是实现二氧化碳封存的主要场所,粘土是一种致密富含微孔的矿物,地下富含粘土的岩层可吸附大量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封存。
●美国斯坦福大学领衔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提高一种肠道细菌的水平,也许能帮助防治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宿主与寄生体》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小鼠实验中观察到,体内富含拟杆菌的小鼠能有效抑制沙门氏菌。拟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包括甲酸、乙酸、丙酸在内的一系列短链脂肪酸,抗沙门氏菌效果较好的小鼠体内的丙酸含量尤其高。
消息站
●记者昨日从市交通委了解到,为避免乘客使用手机扫码出站时出现手机突然没电的情况,近期开始,每个地铁站将配备充电宝供乘客临时使用,以避免乘客无法出站等问题。同时,从上周末起,北京地铁扫码乘车已经增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fz/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