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天敌 > 邓明鲁名老中医经验集电子书
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天敌 > 邓明鲁名老中医经验集电子书
邓明鲁
中药动物药学家邓明鲁
张 辉 李健平 王淑敏 整理
编者按 邓明鲁,辽宁省沈阳市人,我国著名中药动物药学家。1961
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在长春中医学院从事
中药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中国药学会理
事、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动物药专业组组长,中国自然资
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动物药专业组组长,中国中
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国际中医药研究所名誉教
授,日本大阪文化教育研究所名誉顾问。
邓氏从事中医药教育近40年,学术精湛、治学严谨,创立了全国
唯一的中药动物药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中药
动物药研究的高等人才,推动了中药动物药学术理论的发展。而这一切又得益于他以现代生
物分类学耕耘于中医传统医学,对中药动物药的资源进行的深入、系统、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整
理考证出历代本草及近代研究报道中的中药动物药混乱品种,对中药动物药的正本清源,保证
人类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中药动物药的继承与整理建立了丰厚的底蕴。
邓氏虚怀若谷、广纳博引,在一系列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科学、系统的中药动物药三
级资源的学术观点。更将中药动物药研究领域以药学、药效学手段推向应用与开发的新阶段。
邓氏曾多次应邀赴韩国、日本、俄罗斯、香港、泰国等地讲学,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因其渊
博的学识和卓著的成就而深获赞誉。
邓氏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2、3册、《中国动物药》、《东北动物药》、
《苏颂及〈本草图经〉的研究》、《中华食疗精品》、《汉英拉韩动物药名称对照手册》、《吉林药材图
志》等18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总之,邓氏不愧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药动物
药学家。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勤可补拙,俭以养廉。
勇于探索,勤于耕耘。励精图治,庠序千秋。
———邓明鲁
邓明鲁,1936年7月24日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61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学
系。毕业后在长春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中草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在第一基础教研室、
中药教研室、动物药教研室任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学院院长。
第五卷357
####
由于他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教学及科技成果卓著,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
省首批拔尖人才、省“六五”以来在发展医药工业上有突出贡献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
吉林英才奖章,1994年又被评为吉林省中药终身教授。
邓明鲁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近40年来,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
宽,学术专长精湛,实际经验丰富,治学严谨,要求严格,讲授生动,受到学生的好评。现为动物
药资源学与本草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名。这些学生大都成为我国动物
药教学、科研、开发等领域的骨干。
邓氏十分重视研究工作,一直致力于中草药资源学与本草学的研究,尤其是动物药资源与
本草的研究。曾发起组织、主持和参加了多个中草药资源研究、本草学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
系列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在动物学和中药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创了我国动物药研究的新
局面。1962~1969年进行了“吉林省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编著了《吉林省药用动物图说》,出
版了《吉林中草药》,发表了《吉林省的药用动物》等12篇论文,编写了《吉林省药用植物分布名
录》。
1962~1976年进行了“东北动物药资源的研究”,考察了辽、吉、黑三省药用动物的种类、动
物药的生产情况、民间使用情况,对主要药用动物的分布区、蕴藏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编辑并出版了《东北动物药》及其增订本,发表了《东北药用动物的调查研究》、《吉林省动物药
新资源》等5篇论文。
1962~1983年进行了“吉林省中药材品种的调查研究”。出版了《吉林省常见易混中草药
鉴别》,发表了《应该区别使用的中药》等22篇论文,为澄清混乱品种,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1972~1990年进行了“中国药用动物资源的研究”。亲自深入到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
宁夏、青海、安徽、江苏、江西、四川、云南、陕西、湖北、广东、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等20余省、
市、自治区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分析、研究鉴定,先后编辑、出版了《中
国动物药》、《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2、3册,发表论文20余篇,为开发利用我国动物药资源提
供了科学的依据,填补了我国动物资源研究的空白。1979年第1册出版后就获得了吉林省重
大科技成果奖。
1984~1992年进行了“长白山动物药资源的研究”、“吉林省中药材的研究”。编辑、出版了
《吉林药材图志》,编写了《长白山动物药志》,发表了《长白山中药材资源开发的研究》等20余
篇论文。
1989~1993年进行了“俄罗斯贝加尔湖中草药资源的研究”,考察了贝加尔湖部分地区中
草药资源情况,对主要种类进行了数量、分布研究,提出了开发建议。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
亚分院布里亚特生物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布里亚特动物药》。
1989~1997年进行了《本草图经》中动物药的研究。出版了《苏颂及〈本草图经〉的研究》。
此间又编著出版了《中华食疗精品》、《吉林药材图志》续集、《汉英拉韩动物药名称对照手册》等
多部著作,发表《中国动物药资源研究与开发现状和展望》、《〈本草图经〉中药用鸟类、药用软体
动物的研究》等10余篇论文。
自1962~1997年先后出版中草药专著18部,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
邓氏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过程中,还兼任中国药学会理事、中药天然药物专业
第五卷358
####
委员会委员、动物药专业组组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动物药
专业组组长;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生态
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专家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长白山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会理事;长春市
药学会理事长;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长春市医药联合会副会长;长春市抗癌协会副会长;
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日本大阪文化教育研究所名誉顾问;香港国际中医药研究所名誉教
授;《时珍国家研究》杂志编委;《长白山中药研究与开发》杂志编委;《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编委
会主任委员等职。
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凡是兼任单位或部门分配给他的工作,他都一丝不苟地认真负责去
完成。
学术精华
邓氏熟读本草、勤于实践,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善于总结,终于创新论、立新说,
发展了中医药理论,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学术精华可分为四大部分。
一、融会古今,继承创新
邓氏1961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到长春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任教,从那时
起他就抱定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利用现代生物分类学对植根于人民大众中的祖国医药
学宝贵财富品种整理的研究,以为中医临床准确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此,他首先对传统的祖国医学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掌握了中医理论的阴阳
五行、八纲辨证、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采收加工、功能主治、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的学术精
华,1986年在第二届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上发表了《中国动物药本草学研究的进展》的
论文。该文从汉代《神农本草经》,到明代《本草纲目》,再到现代的《中药志》、《中药大辞
典》、《中国药用动物》,涉猎了《图经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本草衍义》、《日用本
草》、《本草蒙荃》、《陆川本草》、《滇南本草》、《医林纂要》、《本草从新》、《本草求原》、《本草逢
原》、《汤液本草》、《药材学》、《中国药学大辞典》、《国药提要》、《动物学大辞典》、《现代实用中
药》、《中药鉴别手册》、《中国海洋药用生物》30余部论著中740余味动物药的原动物的本草研
究,指出中国药用动物种属繁多,资源极为丰富,应用历史悠久,在挖掘、整理、推广动物药宝库
中首先应解决的是品种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结合现代生物分类学来实现,并指出本
世纪30年代Read曾对《本草纲目》一书中的兽、鸟、蛇、龟、鳖、鱼、贝类昆虫等标记了拉丁文学
名,其中绝大多数是对的,也有不少是错误的,尤其对五灵脂的考证错误影响甚大,致使中国各
主要医药著作错误地引用。为此,邓氏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五灵脂来源混杂,大体可
分为三类:一类是鼯鼠粪便,为正品;其他两类鼠兔与金龟子幼虫的粪便是错用的混乱品,或伪
品。如正品中的河北灵脂类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Milne-Edwards的
干燥粪粒、湖北灵脂类为同科红白鼯鼠Petaurista arborufus Milne-Edwards的干燥粪粒、吉
林灵脂类为同科小飞鼠Pteromys volansLinnaeus的干燥粪粒,混淆品甘肃灵脂类为鼠兔科红
第五卷359
####
耳鼠兔Ochotona erythritisBuechen,伪品川东灵脂类为金龟子科昆虫Dicranovia potaniniKr.
幼虫的干燥粪便。澄清了五灵脂的入药品种问题,明确了拉丁文学名、产销情况、药材性状及
显微特征。
同时指出朱弘复、祝振纲、成庆泰、胡步青、洪惠馨、叶三多、张孟闻、胡云川、金贻郎、庞秉璋、
赵尔宓、高耀亭等,以及江苏省中医研究所药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后勤部卫生部、江苏新医学院对动物药品种整理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体现出他广纳博引、虚
怀若谷的学术胸怀和人格魅力,也为全国性合作编写《中国药用动物志》奠定了基础。
邓氏在对《本草图经》中动物药的考证工作尤为突出,先后发表了《〈本草图经〉中节肢动物
药之初步研究》、《〈本草图经〉中药用软体动物的初步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尤其是《〈本草图
经〉中动物药之研究》一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本草图经》中药用鸟类为3目5科10种34味
药、软体动物类为8目16科45种24味药、节肢动物类(不含昆虫类)为5目8科13种11味
药、爬行纲动物为4目10科18种22味药、昆虫类为11目18科47种26味药。并详尽地报道
了《本草图经》中收载的各种动物药现代研究概况,如鹿茸、鹿鞭、牛、蟾蜍、地龙等,并将《本草
图经》中动物药考证研究结果列表如下:
类
别
名
称目科种药味数
药用环节动物22132
药用软体动物8164524
药用节肢动物
甲壳类2588
蛛形类2222
倍足类1131
昆虫类11184726
药用鱼类681224
药用两栖类1133
药用爬行类4101822
药用鸟类351034
药用兽类102456158
合 计5092217304
邓氏对苏颂所著《本草图经》的研究,确定了其在我国药用动物研究领域的历史地位,为我
国动物药的继承与整理工作建立了丰厚的底蕴。而更具有意义的是通过现代生物分类学对历
第五卷360
####
代本草学中动物药研究,创立了现代药用动物学派,其代表性的著作《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
获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开创了我国动物药研究的新局面,同时为中药(动物药)学科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将全国动物药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资源普查,足下生辉
邓氏在利用生物分类学对历代本草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极为重视野生资源的普查和考证。
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吉林省48市县,国内黑龙江、辽宁、内蒙、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山东、江苏、江西、安徽、四川、云南、广东、浙江、海南、河南、湖北、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以及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贝加尔湖,以其扎实的生物分类学理论基础,捻熟生物学研究
思路、方法、技术和手段。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了万余号标本,建立了全国一流的动
物药标本室,经过整理分析,研究鉴定,并以其宽阔的胸怀联合全国动物药研究的单位及专家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完成了我国药用动物规模最大合作最成功的联合普查,先后编写了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2、3册,发表了论文20余篇,为开发利用我国动物药资源提供了科学
的依据,填补了我国动物药资源研究的空白。
1984~1997年进行了“长白山动物药资源的研究”、“吉林省中药材的研究”,编辑、出版了
《吉林药材图志》、《长白山动物药志》,发表了《长白山中药材资源开发的研究》的论文。详尽的
论述了长白山区域高山带(包括高山带、亚高山带)、针叶林带、混交林带、阔叶林带药用动物的
资源及其分布。具体指出了高山鼠兔、极北蝰、蚁裂、三趾啄木鸟、中华大蟾蜍、梅花鹿、马鹿、
黑熊、棕熊、小飞鼠、交嘴雀、黑琴鸡、麝、青羊、野猪、獾、狐狸、戴胜、花鼠、松鼠、翠鸟、黄脊游
蛇、蝮蛇、鳖、中国林蛙、泥鳅、麻雀、水蛭、田螺、鲤、鲫、珠母蚌等389种药用动物的分布、生活
习性、数量,为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详尽的论述了长白山区域动物药资源开发
与利用,如鹿茸、麝香、熊胆等珍贵动物药的现代化学、药理、临床应用研究,并强调指出在严格
遵守国际动物保护公约的前提条件下,要加强药用动物的养殖与引种,同时对资源丰富,民间
疗效好或中医传统用动物药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以便有效地利用好这部分资源,造福于人
类。
1994年12月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用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
会上,邓氏发表了《中国药用动物资源研究概况及其开发现状和展望》一文,指出在全世界200
万种动物中,目前已被应用过的药用动物有2500种,我国约有药用动物1850种。建国后《中
国药用动物志》第1、2、3册,《中国动物药》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动物药研究的空白。详尽地论
述了鹿、麝、熊、中国林蛙、豹、蚂蚁、牛黄、雄蚕蛾的化学、药理、产品开发、经济效益,同时介绍
动物药现代科技开发的成果,如河豚毒素、前列腺素(PG)、鲨烯、ω-脂肪酸、超氧化物岐化酶、
刺参粘多糖、甲壳素、鲎试剂、海星胶代血浆的研究与应用。并指出动物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要对珍贵、濒危的药用动物资源严加保护;其次尽可能避免使用尚未人工大量饲养的野生
药用动物;第三大力提倡寻找和利用药用紧缺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第四注意开展药用动物养殖
学的研究;第五加强海洋药用动物的研究;第六结合高技术开发利用动物资源提高活性及利用
指标;第七药用动物的开发要带动保健品、化妆品的全方位发展,从而为中国药用动物资源研
究及其开发利用明确了方向。此间共出版论著18部,中药(动物药)申报硕士点成功,使该学
第五卷361
####
科正式建立起来,并在一系列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科学、系统的动物药资源学研究体系
———三级资源学术观点,初级资源研究以资源考察为基本,结合现行市场药材实际,将本草学
与现代生物分类学结合起来,正本清源,变野生为家养;二级资源研究以生药学鉴定、成分分
析、药理作用研究进一步阐述动物药的疗效机制及物质基础;三级资源的研究就是综合初级和
次级资源研究的成果,最终将动物药开发成疗效确切、成分及药理作用清楚的新药,以高科技
手段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使动物药造福于人类。
三、面对时代,再做新论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邓氏深刻地认识到中药(动物药)的发展,必须打破本草学的考
证与资源普查的局面,而在中药(动物药)的研究领域中密切结合现代药学(中药化学、生物化
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效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前沿知识,将中药动物的研究
引向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轨道上来,通过应用于开发创造的经济效益,对科研进行反投入,从而
实现良性循环大好局面。在此方面除上述谈到的一些实例外,其最具有代表性思想的是作为
长春市“梅花鹿一条龙工程”科技专家咨询组的带头人提出的“梅花鹿及其产品产业的研究”可
行性报告,在该报告中针对新西兰进口鹿产品对梅花鹿鹿茸国际、国内市场的冲击提出了“稳
定规模,提高质量,加强鹿产品科技进展,促进鹿业发展”、“梅花鹿及其产品必须走向产业化发
展”、“产业化启动的根本是以租赁的方式建立生产基地”的三个战略方针。并科学地提出“优
化养殖成本、精化喂养饲料、深化科技开发”的三化发展思路,为长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
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依据,并同时带动鹿产业科技专业咨询组确立了8项科研课题,目前已有4
项科研课题基本结束,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长春市“梅花鹿一条龙工程”的迅速发
展,同时也为中药(动物药)学科今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四、严谨治学,百年树人
邓氏在从教近40年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观点。他认为实现
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而这一梯队的形成要首先有一名优秀的
学科带头人,这一带头人必须在本学科领域中站在全国领先的位置,并通过他带动学科领域中
各研究方向的学科骨干。长春中医学院中药(动物药)学科,正是在他这一思想指导下,在实践
过程中紧紧扣住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形成的。学科形成后他又紧紧地抓住高层次的学术梯
队、高层次教学建设、高起点教学改革、高标准教学质量管理的环节,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动物药
标本室,具有动物药标本万余号及装备有Waters HPLC的动物药实验室和长白山区域天岗、
松花湖旺起、辽宁大鹿岛三个具有代表性地域的野外实习基地。改革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
系等,增设了《动物药化学》、《动物药药理》、《动物药分析》、《超导核磁》等课程;积极探索教学
规律、教学方法的改革,该学科首创的“张弛式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取舍,通过双边
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综合能力,并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建立了计算机的动物药标
本检索系统,推动现代微机试题考核方法,实施了中药类各层次专业质量评估AHP模型,在
“四高”系统思想指导下,使学科的学术队伍得到了全面提高邓氏本身成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
第五卷362
####
专业组组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动物药专业组组长,常兆生
教授成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组长,张辉副教授成为中国药学会长
春分会理事,张辉、姜大成、徐力成为吉林省首批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在中药(动物药)学科
培养出的20多名硕士研究生中许多已成为全国各教学、科研单位的学术骨干,有数名在美国、
法国、日本、德国、韩国攻读博士学位,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他一手创建和发展中药(动
物学)学科成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学科、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动物药专业组教
学副组长单位,全面体现该学科发展建设的“加强动物药学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与实践”课题总结,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使中药(动物药)学科确立了全国的同学科
领域中的领先位置,为全国培养动物药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药学特色
邓氏于1961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到长春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工作,从此一门新
兴边缘学科开始孕育诞生———即《药用动物学》,其显著的标志即是他发起、组织、主持并参加
中国药用动物资源的调查研究暨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药用动物志》1、2、3册的出版。这部卓
有影响力划时代的著作,不仅全方位地总结了我国人民在应用动物药悠久历史中所累积的成
就,而且将在全国各地进行深入考察研究所获得的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
编纂;更重要的是,在本书中邓氏科学、清晰、全面地创建了药用动物学学术研究体系,明确阐
述了药用动物学研究内容包括本草考证、动物形态、生态资料、地理分布、养殖、化学成分、药理
作用、药材及临床应用等诸方面,从正本清源、了解习性、促进养殖、广开药源、保证质量、提高
疗效等各方面将动物药研究引入正轨,掀起了全国动物药研究热潮,把动物药科研推到了一个
全面系统的崭新高度。从药用动物学学术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邓氏的药学特色基本上可以
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继承与整理
邓氏于60年代初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有着深厚、扎实的现代植物分类、动物分类
学基础,对生物学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手段至为捻熟。他常年深入到动物分布地区,工作
在野外,观察动物的栖息环境、形态特征,了解动物的生态习性,调查动物的资源分布,在实践
中获得、掌握、记录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从不间断,尤其对鸟、兽类研
究颇见功力。早在1959年,邓氏先后深入到东北长白山、兴安岭地区,对我国榛鸡的生态进行
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总结榛鸡的栖息环境、形态特征、全年各月份的食量、食物种类、
取食频数、活动时间、范围、飞行、鸣叫、繁殖习性、数量、天敌、保护等各方面的观察资料,为这
一经济动物的研究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此后更对分布在我国的红颈苇、灰喜鹊、金眶行鸟
等鸟类进行了一段时期的专项工作,并把这些鲜活、少见报导的研究论文在《动物学杂志》上发
表。60年代中期,邓氏对复齿鼯鼠开展了专项研究,终于将栖息于海拔1500m,连猎人都很难
捕捉的复齿鼯鼠生态资料研究清楚。复齿鼯鼠的栖息地海拔较高,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多
第五卷363
####
雪,平均气温在-30℃左右;大山岩石裸露,千岩竞秀,层峰威耸,复齿鼯鼠蹲在树上,以前足将
侧拍、松枝、照山白枝叶捧起进食。每年10月筑巢于洞中或石隙里,巢分三层,夏季多在巢外
活动,冬季晨昏活动频繁,行动敏捷,叫声如鼠,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4仔,仔兽初生无毛,飞
膜明显,一年性成熟,寿命可活10年以上。定点排泄尿便,粪粒与尿液粘结,药名脂。历来本
草对该药来源认识极不相同,宋代本草均列入虫部。明代李时珍认为“曷旦(寒号虻之别名)侯
时之鸟也”,故移入禽部原禽类。1932年杜亚泉根据现代动物学分类方法,将之划入哺乳类狐
蝠科,订名为大蝙蝠,并有附图。近代一些药学专书,如《中国药学大辞典》、《现代实用中药》和
《药材学》等均沿用此说,认为五灵脂是大蝙蝠的粪便。邓氏经过上述实地考察,研究了市售药
材,纠正了这些错误,认为五灵脂就是鼯鼠类粪便,为历来纠葛不清的五灵脂正本清源。至此,
在实际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完整、系统、科学的中药学科动物药资源学与本草学研究方法及学
术体系的基本框架创建起来,并在《吉林省中药新资源———乌梢蛇研究》论文得到了全面充分
的体现。邓氏经过对《重修证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汤液本草》、《本草纲目》、《得配本草》、
《本草述钩元》、《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药材手册》、《药材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江苏药
材学》、《中草药学》、《中草药手册》、《四川中药志》等历代主要医药文献研究,在实地调查原动
物红点锦蛇、白条锦蛇、虎斑游蛇、黄脊游蛇的基础上,根据对苏皖及全国药用乌梢蛇生产情况
的考察,得出在吉林省上述四种蛇均可做乌梢蛇入药结论,并对乌梢蛇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
效药理、临床应用做了充分阐述。邓氏创建的动物药资源学与本草学研究体系,从思维到理
论,从方法到手段,都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得到了实现,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实地资源调查工
作基础上,对《本草图经》中动物药进行专项考证,在药用鸟类考证中,确认《本草图经》所载鹧
鸪为雉科鸟类鹧鸪Francoliunspinta-deanus;雉为雉科环颈雉Phasiannscolehieus以及白鹇Lo
phuranycthemera、白冠长尾雉Symaticusreevesii和白颈长尾雉S.ellioti;鸬鹚为鸬鹚科普通鸬
Phalacrocoxaxcarbo;雄鹊为雉科喜鹊Picapica的4个亚种等,首次确认该书收记药用鸟类为3
目5科34味药。
通过对《本草图经》中贝类的考证,认为该书所载牡蛎实为褶牡蛎Ostrapicatula,海蛤则泛
指瓣鳃纲多种贝类总称,但多属帘蛤科Veneridae和蛤蜊科Mactridat的一些种类。至于真珠的
原动物在海产为珠母贝Pintadamargaitifera、合浦珠母贝P.fueata和大珠贝P.maxima;在淡水
为褶纹冠蚌Cristariaplicata和三角帆蚌Yriopsiscumigii等种;紫贝应为蛇首眼球贝Qrosasiaca
putsarpentis;贝子可包括宝贝科货贝Monetariamonita、环纹货贝Monetariaannulus和阿拉伯缓贝
Mauritiaarabica等种。确知该书所记药用软体动物为8目16科45种,计24味药。
通过对蟹、鼠妇、蜘蛛、蝎、蜈蚣等的考证,确认该书收记药用节肢动物(不含昆虫)5目8
科13种,计11味动物药。
通过上述工作,邓氏亲自将《本草图经》中鸟类、贝类、节肢等三类16目34科68种药用动
物考证清楚,同时确定了整套完善的考证工作方法。但他并不对此满足,又先后组织了10余
人,对《本草图经》所载药用动物进行了系统工作,经过长期、系统、艰苦的努力,终于将我国宋
代科学家苏颂编撰的一部比较完备的图谱性本草著作,即《本草图经》中到底记载多少种动物
药这一历史悬案考证清楚。该书共载有药用动物50目92科217种,动物药304味,其中无脊
椎动物26目44科118种,动物药63味,脊椎动物24目48科99种,动物药241味。正是由
第五卷364
####
于邓氏几十年孜孜以求,使我国动物药的继承与整理工作有了丰厚的底蕴,也为进一步开展初
级资源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实践出真知
邓氏在50年代后期,开始实地调查动物资源,他发现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动物
种类繁多。60年代初,在系统整理动物药历代古籍过程中,又不断地认识到在本草中存在着
许多认识不清,记述错误,有大量的工作亟待需人来做。从当时药材市场调查中,看到品种混
乱、使用错误等诸多问题,从这时起,在他那宽阔的胸怀中,就已经孕育着要联合全国搞动物药
的单位及人员,对动物药初级资源进行一次集中的下大力气、花大功夫的研究,以便为下一步
进行次级及三级资源研究铺垫出一个较为宽广的层面。这种想法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终于
在1972年得到了实现,以邓氏为代表的长春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科学
院动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海省生物研究所、南开大
学生物系、陕西省秦岭生物资源考察队、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等9个单位首次进行合作,对我国
北方地区———即东起东北黑龙江,南临苏、皖北部,直到东面黄海、渤海之滨,基本上概括了长
江、秦岭以北的整个古北区的药用动物种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深入的、广泛的资源普查,调
查的药用动物种类包括6门20纲70目142科347种。这次联合普查的意义十分重大,是建国
以来我国首次的动物药资源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合作,为动物药的正本清源,了解动物习性,
促进药用动物养殖,广开药源,乃至于对未来的动物药成分、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都产生了十
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邓氏三级资源学术思想的构建期。这些大量的、艰苦的工作成果,最
终都反映在填补我国药用动物研究空白的历史巨著《中国药用动物志》一书中。
虽然在北方地区药用动物资源的实地调查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研究成果,
但是,邓氏并没有因此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又以极大的热情,开展了对秦岭以南广大地区
和东南沿海的动物种类的一次更大规模、更加深入系统的初级资源研究工作。这一次合作单
位和规模更充实,先后又有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浙江中医学院、沈阳药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广
东昆虫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等多家单位加盟。这次工作对秦岭以南地区的药用动物
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有8门23纲91目212科485种,并把这段工作系统地总结在《中国药
用动物志》第二册中。至此工作结束后,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动物药资源学体系———三
级资源研究学术思想就构建成形。其最本质的内涵是:初级资源研究要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结
合现行市场药材实际情况,通过系统的研究本草,达到正本清源之目的;了解动物习性后,变野
生为家养,扩大药源,为下一步进行次级及三级资源研究做准备。次级资源研究是根据初级资
源提供的方向,结合实验室工作,进行生药学、鉴定、成分分析、药理作用等研究,进一步阐述动
物药的疗效物质基础及机制。在初、次级资源研究基础上进行三级资源研究,即综合应用研
究,把动物药最终开发成药效明确,成分药理作用清楚的新药,通过生产、临床面向市场。三级
资源学研究思想的科学、实用之处,在于为动物药研究指引了方向,准确地划分了阶段,通过紧
密的链条环环相扣,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把对单味动物药由不太了解到研究清楚,最终推向
市场,为治病救人服务。这些学术思想精髓,在里程碑式的药用动物学专著———《中国药用动
物志》1、2、3册中已有淋漓尽致的呈现。
第五卷365
####
三、思维不停止
邓氏在近40年教学、科研、著书实践工作中,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的系统思维之中。这些
思想随处可见,永不停止,不仅超越了自我,而且还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首先,邓氏创建了
药用动物学体系,使药用动物学这一新兴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点到面,从长
春发展到全国,对海外也有着非常的影响。不仅在长春中医学院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动物药标
本室,收集了4000余号、1000多种动物药标本,而且带动全国20多个单位参加了动物药研究
工作。在药用动物学学科体系中,首次明晰和解决了研究范围、手段、方法、阶段和目的。指出
药用动物学应该在实地考究的基础上,对动物形态、生态资料、地理分布要掌握第一手材料,准
确计算其资源蕴藏量,考证历代本草,以正本清源,这就是动物药资源学与本草学研究方向;在
了解动物习性基础上,变野生为家养,以广开药源,这就是动物药的养殖学研究学方向;在调查
市场药材基础上,分析其理化特点,显微结构,以保证药材质量,这就是动物药生药鉴定研究方
向;在历代沿用动物药功效基础上,为找到其作用的物质基础以明确活性成分,这就是动物药
化学研究方向;根据其活性成分,揭示其在有机体作用的机理,这就是动物药药理研究方向;根
据上述研究,开发出新药、保健食品、保健化妆品、保健饮料等面向市场,使动物药为人类健康
事业做贡献,这就是动物药应用开发研究方向。这些内容,就是邓氏创建的药用动物学的主要
科研范围和重要分支。
其次,邓氏独创了动物药资源学研究体系———三级资源学思想,他根据药用动物学学科特
点,详细分析和确立了其主要范围及重要分支,从中找到了这门学科的研究规律,即将动物药
本草、资源、养殖等研究方向作为初级资源学研究的主干内容;而将动物药鉴定、化学、药理等
研究方向作为次级资源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初级、次级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出具有实
际应用价值的产品,这就是三级资源学研究的轨道。动物药资源学研究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由
初级到高级,由基础到应用的发展模式,不仅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而且是动物药资源学
唯一正确的发展规律。
第三,邓氏对未来动物药资源学研究的新思想。邓氏在已取得的巨大成绩面前永不满足,
他的思维永不停止。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他认为未来的药用动物资源研究重点,是在技
术手段上要加大实验室工作力度,不断地把各门自然科学取得的最先进成果和进展吸收到动
物药资源学的研究中来,要用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来研究动物药;在方式方法上,要有很好的
知识结构配合,要有不同学科人才联合;在具体选题上要采取点式突破,把单味动物药研究引
向纵深发展;在研究阶段上,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边研究边开发产品;在设计思路上,
要注重市场的需要,把未来成果与市场要求相结合,要把技术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运作模
式上要与政府行为相结合,通过深入研究与开发,为所在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
点。邓氏不仅提出了这些在未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动物药研究新思想,而且已身体力行地贯
彻在实际工作中。他首先选中了梅花鹿这一名贵传统的药用动物,并组织了有育种、繁殖、饲
养、生药、化学、药理、制剂及临床等多学科专家咨询组,提出了长春市目前鹿业发展方针是“稳
定规模,提高质量,开发产品,拓展市场”的著名论断。通过协作科研,为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了
依据。他所领导的长春中医学院鹿产品开发科研组,经过不断地努力,已开发出包括国家级三
第五卷366
####
类新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多项产品,现已在积极与市政府运作,谋划成立未来的长春市鹿产
业集团。通过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把梅花鹿这一独具魅力的药用动物,通过深入科研及系统
的开发,发展成产业化,转变为长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的长春市鹿产业集团一定能为市
场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邓氏所倡导的动物药资源学研究,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名著评析
一、《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国药用动物志》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3册,第一册于1979年出版,发
行5500册,约54万字;第二册于1983年出版,发行8000册,约90万字;第三册待出版。
第一册所涉及的动物为北方地区种类,包括东起东北的黑龙江,西至新疆抵西藏,南临苏、
皖北部,直到东面的黄海、渤海之滨,基本上概括了长江、秦岭以北的整个古北区。书中收载药
用动物347种,收图425幅。
第二册所涉及的动物为秦岭以南广大地区和东南沿海的药用动物种类及一些广布种。书
中收载药用动物485种,收图495幅。
第三册所涉及的动物以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动物药为主,同时也记载了前两册中
漏写的一些常见种类。共收记425种,收图468幅。
全书(共3册)共收记1257种药用动物,收图1388幅,均按动物分类系统排列,分别记述
动物形态、生态资料、地理分布、饲养繁殖、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材及应用等。书后附各种药
用动物中文名、拉丁文学名索引及主要参考文献。
我国人民对动物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国
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疆域辽阔,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药用动物资源,已被利用
过的药用动物有1850种之多,在卫生部的关怀和支持下,1972年由长春中医学院和中国中医
研究院中药所牵头,组成了中国药用动物资源调查研究小组,先后参加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动
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南开大学生物系,内蒙古大学生物系,陕西省秦岭生物
资源考察队,青海省生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沈阳药科大
学,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广东省昆
虫研究所等单位,对我国各地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在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参证
古今中外文献编著了本书。
本书是通过对我国各地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在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参证古
今中外有关文献,总结民间验方编著而成的一部大作。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动物药的
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是我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药用动物专著。它为临床、科研、生产提供
了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古老的中医药早日走向世界,实现其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卷367
####
二、《中国动物药》
《中国动物药》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发行5820册,全书约50万字。
本书选择性地收载动物药564味,药用动物510种,附单方、验方、便方679个,收图495
幅。书后有中文名索引、拉丁文学名索引、治疗索引和主要参考文献。书中每味药物按药名、
原动物、采集、成分及药理、应用和附注的顺序编写。在药名下有本草考略,如果一种药材有两
种以上的动物来源而在临床上又属同等入药者,则并列叙述之。主要记载正文中所列动物药
有效成分及一般成分,部分标有英文名和分子式,供研究者参考。对同属或近缘动物的化学成
分如有参考价值者,也在附注内加以说明。凡人们熟知的药用动物其形态描述均从略。
《中国动物药》是作者在中国药用动物资源研究这一门课题的工作中,通过对我国东北、华
北、西北、华东、中南、华南、西南七大区域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在野外实际考
察,查看有关中医药院校和药材收购中部分药材标本及有关动物研究所和大学生物系、农林院
校动物标本室的标本,通过走访渔民、猎民、药农和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利用动物药防病治病的
经验,在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参证国内外近百年来关于动物药研究和使用的经验编
写而成。这是一部系统反映我国动物药教学、科研、生产、应用的综合著作,是80年代初期有
关动物药的一个总结,此书一经出版,一售而空。
动物药资源广、活性强、疗效高的这一特点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但由于很多药用动
物均为国家保护物种,为使这些动物不遭滥捕滥杀,不使这一资源遭到破坏,但又能满足广大
人民群众治疗疾病的需求,大力开展药用动物的养殖研究,势在必行。这是在本书出版后作者
想到的一件重要事情。
三、《东北动物药》
《东北动物药》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72年出版,1977年修订,发行8000册,全书约20万
字。
本书收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方产动物药308味,药用动物276种,附方431个。每
味药物叙述药名、原动物(包括科名、种名、别名、形态、习性、分布)、饲养、采制(包括入药部分、
时间、方法、炮制、药材性状)、成分及药理、应用(包括功能、主治、用量、附方)及附注。书前有
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及药用动物的分布;书末附有中文、拉丁文学名索引及参考文献。
动物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历史悠久,但其数量远比植物类药少。如
《神农本草经》共载药365味,其中动物药65味,《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有动物药461
味。生物界动物的种类远远超过植物,可是植物药的专著数不胜数,而动物药的专著却是空
白,可知人们对动物药研究是非常薄弱的。《东北动物药》是作者自50年代以来,在东北各地
进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时,通过走访各地土特产收购部门、猎户、渔民、基层医疗卫生部门等使
用动物药的经验,参证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国内外早期的动物药专著之一,它的
出版在70年代初曾引起了哄动,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几年后相继有《广西药用动
物》、《浙江药用动物》、《山东药用动物》、《内蒙古药用动物》、《延安地区药用动物》等出版,此书
第五卷368
####
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推动了我国中药动物药事业的发展,使动物药研究向更深的领域
延伸,为动物药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本书供乡材医生、临床医务工作者、医药院校师生、医药研究部门、药材收购部门、药检机
关及有关农、林、生物部门的参考。
四、《吉林药材图志》
《吉林药材图志》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两册,第一册于1987年出版,发行1000
册,约120万字;第二册(续集)于1995年出版,发行1000册,约130万字。
全书共收载1514味中药材,其中正文509种,附记177种,以附录形式记载的补遗品种
826种。每一品种按名称、汉语拼音、概述、别名、来源、原植(动、矿)物形态、生境、产地、采集
加工、药材性状、显微特征、栽培(饲养)要点、功用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混淆品、附注等项
依次叙述。不仅内容翔实,而且叙述明晰。
本书是作者在对东部长白山区域23个市县及对西部松嫩草原区的8个市县进行了30余
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又参阅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综合了近100余年的成果编著而成。全
书力图概括地反映省内药材生产、鉴定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现状。收载的品种立足于常用大
宗药材,同时兼顾新资源、民间药以及本草推新的品种,旨在鼓励开发,倡导应用。作为中药材
资源与生产大省的吉林省,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中药工作者有必要而且
应该在中药材研究上做点贡献。尽管在倡导应用科学研究,讲求经济效益的今天,从事那些只
有社会效益而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是必然面临许多困难的。正是在这种情况
下,编著者克服了经费拮据,缺少实验设备和野外考察工具等许多困难,利用有限的节假日和
每天工作之余,查阅文献、采集标本、研究药材、形成文字等,最后完成本书。可以说在本书的
编著过程中,编著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牺牲,但它对吉林省的药材研究工作和经济发展做出
了同样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是值得编著者感到无比宽慰的。
本书在内容上,不只限于资料的汇集,而是做了大量调查、采集和实验工作,原植物的描述
结合了吉林省产药材标本的特点,性状描述和显微鉴别是自己研究工作的记录,绝大部分无文
献参考,有的还更正了有关文献记载的错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很可贵的。《吉林
药材图志》为中药工作者提供了吉林省药材资料,对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教学以及鉴别真伪优
劣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一部内容丰富,切合实用的著作。它的出版为振兴中药事业做出
了很大的贡献。
五、《中华食疗精品》
《中华食疗精品》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1000册,全书约100万字。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食疗概论,对药用食疗的发展,药用食物的性能与应用,
饮食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进行了论述。中篇为食疗精品,对药用食物进行
了分类,具体分为谷豆类、瓜果菜类、肉蛋类、水产矿物类、调料、饮料类等,将每种食物的科属、
产地、采集方法、所含成分、药理作用、应用思路、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都进行了较详
第五卷369
####
细的论述。下篇为食疗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介绍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疾病的食物
疗法,其宗旨是指导人们合理调配饮食,进行食物保健。
中华食疗历史悠久,誉满中外,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食疗,亦称食治,是利用食
物来调解人体各方面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神农尝百草”,一部分作为
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另一部分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食物同药物一样,都具有寒热温凉和
升降沉浮等基本性能,食物可以药用,药物也可以食用,可谓药食同源。如果食物既能补充营
养,又能治疗疾病,那么这种食物就是最好的药物。从《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食疗本
草》、《食性本草》、《饮膳正要》、《食物本草》、《食鉴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等,到近代的有关“食
疗”报导,均介绍了大量的简便有效的食疗方剂。
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实际访研民间应用的资料,又在参证古今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组织
数位专家、学者编辑了这本《中华食疗精品》。全书集营养、治疗、预防于一体,是一部具有较高
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食疗专著。
六、《苏颂与〈本草图经〉研究》
《苏颂与〈本草图经〉研究》,由长春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发行1500册,全书约23万字。
本书对苏颂的《本草图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书中涉及的内容通盘筹划,分门别
类地拟定科研选题。药物学方面,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进行专题研究。为了研究得
更深入,动物药又分别以“动物药的地理分布”与“动物药的当代利用”为题;矿物药分别以“矿
物药今论”和“矿物药的无机化学知识与工艺”为题。中医方面,分为对古代医药经典的继承与
发展,对古代方剂的总结与贡献,苏颂引述古人麦饭石资料的探讨等等。文献学方面,当代尚
志钧的校辑本,书名为《本草图经》,蔡景峰、胡乃长的辑复本为《图经本草》,哪一个正确呢?苏
颂首定此书时,到底叫什么名字呢?《中国宋代科学家苏颂》一书认为《本草图经》是苏颂所撰,
而《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在“掌禹锡”条下,却认为是掌禹锡领导编撰,孰正孰误呢?书
中分题作了考证,理清源流,以明是非。对于苏颂《本草图经》的版本源流、文献价值、承前启后
的作用也都分别列题进行探讨。
苏颂是我国宋代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药物研究上有重大贡献,他编著的《本草图经》
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图谱性本草著作。该书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全国用药的实际情况,英国著名
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说:“这是附有木刻标本说明图的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在欧洲,把
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植物加以如此精确地木刻并印刷出来,这是直到15世纪才出现的大事。
这本书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它集中地保存了北宋中期一次全国性药物普查的丰硕成果,特
别是现存的933幅药物图,基本上都是当时的中药专业人员根据标本实物绘制的,在文字说明
上对药物的描述也很细腻,按苗、茎、叶、花、果、实、根依次进行,并且对花萼、子房的形态都有
不同程度的记载,使用的术语也较稳定。对部分动物的形态、习性记载也较详细。所以,其中
的很多品种至今仍可作为我们考证当时药用动植物科、属、种的依据。
《本草图经》全书20卷,目录1卷。其中第13~15卷为动物药,按大小题标计,3卷共载动
物药124味,原书久佚。
邓氏在主编《苏颂与〈本草图经〉研究》一书的同时,根据胡乃长、王致谱辑注《本草图经》亲
第五卷370
####
自研究了全书中的124味动物药,系统研究了药用鸟类:药鸡、鹧鸪、雉、雀、雄鹊、鸬屎等。药
用软体动物:牡蛎、海蛤、石决明、真珠、蛞蝓、乌贼鱼、紫贝、马刀、贝子、甲香等。药用节肢动
物:蟹、鼠妇、蜘蛛、蝎、蜈蚣等。除此以外还研究了其他各种零散种类的药用动物。
通过对全书124味动物药的研究,基本上弄清了我国宋代在动物药用的形态和应用方面
的情况,为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药论药话
一、中国动物药本草学论
中国药用动物种属繁多,资源极为丰富。动物药疗效较高,其如牛黄、熊胆、麝香、鹿茸等
驰名中外。它的应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在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
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载有动物药65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动物药461种。
由于药用动物种类繁多,使用历史久远,在挖掘、整理、推广动物药宝库中首先碰到的是品
种问题。Read于1931、1932、1937、1939年曾对《本草纲目》一书中的兽、鸟、龟鳖和鱼类等进行
过考证,对书中的药用动物标记了拉丁文学名,其中绝大多数是对的,但也有不少错误。尤其
对五灵脂的考证错误影响甚广,致使中国各主要医药著作至今还在引用。
朱弘复1950年对《本草纲目》中的39~42卷虫部内的70种昆虫进行了考证。纠正了前人
对《本草纲目》中考证错误“作者指出日文书中指土蜂为Sea”,而据郭瑛兴、陈藏器所述在地中
作房者为土蜂,则应为Vespidae。日人称Vespidae为胡蜂科,实为黄蜂科较适宜。Bodenheimer
认为竹蜂是Polistes,实际竹蜂应为Xylocopidae。日人称Sphecidae为虫医虫翁(细腰蜂),实为
Trypoxylidae较合适。日人用Jassidae为浮尘子科,实应改为Chironomidae才对。文中对斑蝥、
芫青、葛上亭长、地胆四物的考证尤详,对研究地胆科药用昆虫参考价值很大。雄黄虫、海蝥、
枣猫等因描述过简无法查考,牛虱为Arachnida纲,此非昆虫,此类多在牛身上吸血,饱食后下
地。
祝振纲1356年就冬虫夏草进行了本草学的研究,指出冬虫夏草虽为珍贵的补品,但李时
珍在《本草纲目》中并未收记。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谓:“虫草出自四川油县化林坪,夏
为草,冬为虫,长3寸许,下跌6足,腰以上极类蠡,功与人参同。”
自古以来,关于虫草的记载人云亦云,以误传误。但也有少数笔记写的是正确的,如朱排
山在他的“柑园小识”上就如实的写记了虫草的形态、习性及用途等。
在日本丹波元简的著作中见到在宽政年间(约1460~1465年)有关舶载冬虫夏草的记载,
可知在明代中叶就东运到日本了。
成庆泰1957年对《本草纲目》鳞部鱼类分类学观点进行了探讨。指出第43卷中鳞部之三
记载的31种鱼分棣于12科,其中鲤科15种,鲱科2种,其余鲑、银鱼、、、塘鳢、鲻、石首
鱼、鲳、杜父鱼科等每科1种,另有竹鱼、石斑鱼、石鳢鱼因记载欠详,究属何种鱼尚待进一步研
究。鳞部之四记载无鳞鱼28种,作者指出这28种鱼中只有19种鱼类。其他包括腔肠动物1
第五卷371
####
种,甲壳动物2种,软体动物3种,两栖动物2种,哺乳动物1种,而鱼、鱼师这两种科属不
清,尚待进一步研究。
朱弘等1956年指出现代昆虫学称为豆芫青EpicandagorhamiMarseul的就是《本草》中的
葛上亭长。
胡步青等1958年就张孟闻教授在1957年6月《生物学通报》上发表的关于爬行纲采集注
意事项里提到的五步蛇与蕲蛇的关系一文。他们考证了《本草纲目》、《动物学大辞典》、《国药
提要》、《中国药学大辞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同时也检视了江浙一带药材部门的白花
蛇药材标本,确认无疑。他们肯定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记的白花蛇就是目前使用的五
步蛇,蕲蛇与它是同物异名。
洪惠馨1958年发表了《中国明代学者对鱼类的研究》一文,指出《本草纲目》记载60种鱼
类,但真正属鱼类的只有51种,李时珍错误地把属于软骨动物的乌贼、属于腔肠动物的海蛇列
入鱼类。作者指出,这种错误在国外也有,如美、英把海星———棘皮动物称为Starfish。李时珍
又把鲍鱼和大黄鱼误为同一种鱼,称为石首鱼,更错误的是把石首鱼写记为冠凫,“石首鱼秋化
为冠凫,今冠凫头中独有石也”;“鳗鲡有雄无雌”,……似此种错误颇多。
作者指出,虽然如此,李时珍在明代就能对我国药用鱼类有那样深入的研究,仍为当时世
界之冠。
叶三多1958年指出《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芫青就是今日药肆中的青娘子。并指出其学
名为Lyttacaraganae,而LyttaVesicatoria(L)Fab.为欧洲种。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药物研究室1959年就江苏省中药进行了考证。作者指出现代应用的
雀饔就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蚝虫窠,《名医别录》称房,《图经本草》称为天浆子,又指出苏
南一带将龙虱误做土虫入药。土虫即《金匮要略》中鳖甲煎丸和大黄 虫丸等方中的 虫。
虫、土虫、土元、土鳖虫系一物。为鳖蜚科昆虫,而龙虱为鞘翅目昆虫,收记于《本草纲目拾遗》
中,二者功效不同。作者对蛴螬与蛤蛴的考证尤为详尽,指出二者从古至今皆相混淆,近有人
在《中药通报》撰文,还是称二者为同一物。其实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的很详细了,如
“蝤蛴———名蠹,在朽木中,穿木如椎,身长,足短,口黑无毛,至春雨后化为天牛……”,明确指
出蝤蛴乃天牛之幼虫,而蛴螬系金龟子幼虫,二者功效不同,不可混用。
《药材学》记载了82味动物药,另附18味,对每味动物药均作了历史引证。在红娘子中,
引用了蔡邦华的意见,认为商品红娘子虽有樗鸡一名,但并非本草中记载的樗鸡。作者又指出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暇蟆就是医药书中收记的哈什蟆,我们对这点有所怀疑。在阿胶一项
中阐述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阿胶系牛皮制成,后因制作不精,不堪入药,今改用驴皮疗效
更优。对白花蛇、蕲蛇均做了历史说明。作者虽将此列为两味药物,但叙述的白花蛇并非本草
书中的白花蛇,而是现今用的银环蛇的幼蛇。其本草书中的白花蛇并未弄清,同样误将白花
蛇、蕲蛇统做五步蛇的别名。其实五步蛇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蝮蛇,这一点张孟闻教
授说得完全正确。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1961年《中药志》Ⅳ中记载了70味动物药。其中对12味
药进行了本草学研究。作者指出,本草药用水蛭有多种,记载的蚂蚁、水蛭、蚂蟥与现代产品符
合。又指出“马宝”一名历代本草均未出现,而《本草纲目》中的记载颇似现代的马宝,李时珍
曰:“苔生走兽及牛马诸畜肝胆之间有肉囊裹之,多至升许,大如鸡子,小者如粟如榛,其状白
第五卷372
####
色,似石非石,似骨非骨,打破层叠。”从这段性状描述中可以看出苔似马宝,在海狗肾中论述
了寇宗在《本草衍义》中记载的海狗为海豹,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似为海狗。并
进一步指出,古代药用海狗肾就很混乱。其他对红娘子、蟾蜍、水牛角、蛤壳等也进行了本草学
的研究。
赵肯堂1962年就《本草纲目》第五十卷兽部所记载的22种有蹄类进行了考证。即偶蹄
目、奇蹄目等2目,分属于洞角科、马科、骢驼科、鹿科、貘科及犀科等6科。除犀牛、貘和家畜
外,其余都按《本草纲目》的顺序予以记述。作者指出《本草纲目》中写记的4种黄羊,其“出南
方桂林者,则深褐色,黑脊白斑,与鹿相近也”为青羊之误记。写记的野驴为鬣羚。写记的麝
羊,包括麝羊(青羊)、羊(悬羊)、鬣和山驴(羚)等几种。写记的山羊云:“山羊有两种,一种大
角盘环,肉至百斤重。一种角细者说文谓之黄羊。”实际这是盘羊,角不同是雌雄性别差异的表
现。纲目中所谓的牦牛即犀牛和黄牛的杂交种———犏牛。
张孟闻1964年就《本草纲目》中的白花蛇发表了他的见解。提出有人认为《本草纲目》中
的白花蛇是五步蛇是不对的,这是李时珍误将褰鼻蛇与蕲蛇共算是白花蛇的同名异物的结果。
如果详细地阅读集解就会发现,李时珍除误将寇宗的褰鼻蛇引入白花蛇外,对两种蛇的形
状、毒性、产地……等都叙述得很正确。如李时珍曰:“郭璞云:蝮蛇惟南方有之,一名反鼻,细
颈,大头,焦尾,鼻上有针,锦纹如绶,交间有毛如猪鬣,……”又曰:“花蛇湖蜀皆有,……其蛇龙
头虎口,黑质白花,肋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再有五步蛇的种名(Acutus)指反
鼻,而白花蛇的种名(Mucrosguamatus)指肋有方胜文之意。因此,可以肯定《本草纲目》中的白
花蛇就是蕲蛇,而蝮蛇条下说的才是五步蛇。
邓氏等1965年对五灵脂的来源进行了本草学的研究。作者指出,历来对五灵脂的来源,
认识颇不一致。宋代本草均列入虫部。李时珍曰:“曷旦(寒号虫之别名)候时之鸟也。”故移入
禽部原禽类。1923年杜亚泉根据现代动物学分类方法划入哺乳类狐蝠科,订名为大蝙蝠,并
有附图。近代一些药学专书,如《中国药学大辞典》、《现代实用中药》和《药材学》等均沿用其
说,认为五灵脂是大蝙蝠的粪便。最近《中药志》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是哺乳类鼯鼠科动物的
粪便,主要是复齿鼯鼠(橙足鼯鼠)。作者考证了历代本草关于五灵脂的记述,研究了目前药
材,认为五灵脂就是鼯鼠类的粪便。《中药志》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胡云川1965年就市售 虫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 虫与龙虱系两种药物,不应混用。并
指出有人认为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等配伍中的“ 虫”系龙虱科龙虱是不正确的。
在否定上说时,作者考证了《神农本草经》、《重修政和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的记载及附图。
地鳖虫、土鳖虫均为 虫的别名,在本草书中就再没有地鳖的记载了。
龙虱首见于《本草纲目拾遗》,谓:“闽小记云:龙虱如小蟑螂,又似金龙子而色黑……,除面
上黝黑干赤气。”
从历代本草上看,没有将龙虱作 虫用的,也没有在记载龙虱的项下出现 虫二字的。二
者混淆的原因很多,今不赘述。
《中药鉴别手册》收记5味动物药,均做了详细的本草学研究。作者认为《本草纲目》中的
虫,根据其对虫体的外形、性状及生活习性的描述,就是目前全国各地普遍使用的鳖蠊科土
鳖虫。现今,安徽省合肥以龙虱做 虫用,龙虱始见于《本草纲目拾遗》,未提出 虫之名。在
云母石中,作者指出应为矿石类。而现在部分地区以甲香做云母石用是不适当的。甲香始载
第五卷373
####
于《唐本草》,《本草纲目》将其并入介部蚌蛤类海赢项下。以甲香作云母药用,不知起于何时。
作者也同样误认了现今的五步蛇就是《本草纲目》中的蕲蛇(白花蛇)。主要是没有详细地阅读
李时珍在集解中所叙述的内容。又指出海龙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历来就不只一种。
高耀亭1973年发表了《我国古籍中对大熊猫的记载》。作者指出我国古籍中的貘就是指
大熊猫而言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集解中指出:“苏颂曰:郭璞云,似熊而头小脚痹,黑白
驳文,毛浅有光泽,能舐食铜钱及竹骨蛇虺,其骨节强直,中实少髓。”敦璞指出貘形态似熊,而
头短四肢矮,体色黑白明显。特别是指出了貘的食性等特点。苏颂曰:“今黔蜀及蛾眉山中时
有貘,象鼻、犀目、牛尾、虎足,土人鼎釜多为所食,颇为山居之患,亦捕以为药,其骨极坚,以刀
斧椎锻,铁皆碎,落火亦不能烧,人得之诈充佛牙以诳俚俗。”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选取苏颂和郭璞的著作为集解,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古籍中对貘的
记载。中国古籍中科学地记载的貘就是记述了中国珍奇特产的动物大熊猫。
张崇洲1975年发表了《怎样鉴别马陆与山蛩》一文。作者在鉴别甘肃、宁夏等地送来的药
用马陆时,引述了《本草纲目》对这两种药用动物的气味、主治的记载,指出两者虽然形态相近,
但药性是不同的。《本草纲目》记载:“马陆之在山而大者,故曰山蛩。”二者均属多足纲、唇颚
目。对这两种药用动物进行外形考证的主要依据是体节的数目。马陆的体节少于32节,体形
较细小,而山蛩体节多于40节,体形粗壮。《本草纲目》中的山蛩属于现代动物学中姬马陆类。
而马陆则属于马类和带马陆类。
山蛩(姬马陆类),广泛地分布于潮湿的山林里,完全符合《本草纲目》“马陆之在山而大者,
故曰山蛩”的记载。
庞秉璋1976年就《本草纲目》中部分鸟类进行了考证。文章引述了《本草纲目》收载的87
种鸟类(包括附录),内中水禽23种(附录46种)、原禽23种(附录2种)、林禽17种(附录3
种)、山禽13种(附录2种)。其中原禽类伏翼、鼠、寒号虫皆非鸟类。朱建霞1936年对《本
草纲目》中的鸟类均做过考证,但仅列出名称,未作引证,且有谬误,今对各鸟重加考证。本文
报道了禽部47卷之一水禽类的鸟类,肯定了前人正确的部分记载,也提出附录中应为白
枕鹤,Read定为白胸裴翠是不妥当的。Read定为犀鸟,朱建霞定为黑脸琵鹭,作者认为定为斑
犀鸟更合适。Read及朱建霞均认为是卷羽鹈鹕。作者认为斑咀鹈鹕上体灰竭、下体白色、喉
囊暗紫色,即《本草纲目》中的鹈才合适。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1977年在《中国海洋药用生物》一书中收记药用动物
113种,另外附记96种。对其大部分种类进行了本草学研究,扼要地引述了药用动物在历代
的应用。《归观录》载:“海蛇,妙药也。宣气化瘀,消痰引食而不伤正气。”《本经逢原》载:“蟹性
专破血,故能续断绝筋骨。”又载:“贝子,味咸软坚,故《本经》专主目翳。其治五癃等病,取咸润
走血之力。”《本草纲目》载:“咸走而软坚,故瓦楞子能消血块,散瘀积。”《汤液本草》:“牡蛎,入
足少阴,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肋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结核;以大黄引之,能除
股间肿;地黄为之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本肾经之药也。”作者列中国医学录一项引出各药的
历代应用概况。
江苏新医学院在《中药大辞典》中收记740味动物药,分记于上、下册中。每种较为详细地
考据了《本草》。在上册里对青蛙引《日华子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纲目》、《本草蒙筌》及《陆
川本草》谓:“和中,养肝明目。”《医林纂要》谓:“滋阴平肝,逐火,截疟,治痢。”青娘子,名出《本
第五卷374
####
草纲目》,《雷公炮炙论》称为芫蜻,《名医别录》称为芫青,杜鹃《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名催归、
阳雀,谓:“治疮痿有虫。”《本草从新》载:“下气调中,利五脏,疗消渴,消腹中宿食。”《本草求原》
云“滋真阴,止小便”。
赵尔宓1978年发表了《〈本草纲目〉药用蛇类名称考证》。作者指出,卷四十三鳞部之一共
载蛇类17种。Read1934年根据《本草纲目》译成英文写成的《中国药物志》(ChineseMateria
Medica)第七卷中原动物列出拉丁学名,但谬误甚多,如梯纹锦蛇、四线锦蛇、犀丝蝰、棕点竹叶
青等并非中国所产。作者认为这17种蛇,除首条蛇蜕及末条诸蛇泛指外,其余15种共提到蛇
的名称22种。经考证,其中有蛇12种,蜥蜴4种,扁形或纽形动物1种(天蛇),不详为何物者
1种(蛇角)。
金胎郎1980年发表了《〈本草纲目〉药用无脊椎动物初探》,文章指出该书自39至52卷均
载动物药,共分虫、鳞、介、禽、兽、人六部。其中虫部载药106种,无脊椎动物占91种。鳞部载
药85种,无脊椎动物7种。介部载药46种,无脊椎动物30种。统计收载无脊椎药用动物128
种,占全书收载动物药的1/4以上。它们分别是寻常海绵纲1种,钵水母纲1种,扁形动物门1
种,线形动物门2种,寡毛纲1种,蛭纲1种,甲壳纲7种,蛛形纲5种,多足纲3种,昆虫纲75
种,腹足纲11种,瓣鳃纲17种,头足纲2种,海星纲1种。作者就《本草纲目》中的海绵动物、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昆虫除外)、棘皮动物的20种动物药的原动物进行了考证,加
注了动物拉丁文学名。是目前国内比较全面的无脊椎动物方面的考证文献。
邓氏等1981年在《中国动物药》一书中记载了564味动物药,并就400余种动物药的原动
物进行了本草学研究。作者详细地考证了《神农本草经》、《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
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书,对各动物药的历史记载进行深入的核校,从分类学观点,对其
原动物的拉丁文学名系统地研究。
二、中国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论
(一)中国药用动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动物种类繁多,药用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早在《神农本草
经》中就收载动物药65味。《本草纲目》收载动物药461味。《中药大辞典》收载动物药740
味。全世界约有动物200万种,目前已被应用过的药用动物约2500种,我国约有药用动物
1850种。本文就建国后我国药用动物资源研究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展望作一概述。
药用动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末。初期大都放在区域性资源调查、收集整
理标本和编写地方药书、药志上。至1988年大约出版了十几本药用动物专著和发表几十篇的
调查报告。除地方药书、药志外,对药用动物的分门别类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70年代以来,我国药用动物资源调查全面展开,如《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对我国药用
动物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编著了《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2、3卷,邓氏等编著了
《中国动物药》。孙帆等从生态地理学角度论述了我国药用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
总之,药用动物资源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势头,同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
第五卷375
####
作。
(二)中国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鹿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养鹿业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鹿的存栏数约有25万
头。鹿的全身皆可药用,如鹿肉、鹿皮、鹿血、鹿毛、鹿茸、鹿角、鹿尾、鹿齿、鹿肾、鹿骨、鹿胆、鹿
胎、鹿脂、鹿筋、鹿骨髓等等。其中,以鹿茸研究得较多,开发、利用得较广。
鹿茸为补阳药之首。鹿茸主要成分是雌二醇、雌酮、胆固醇、卵磷脂、脑磷脂、神经节甘脂、
神经鞘磷脂、糖脂、多胺(腐胺、精眯、精胺)等。其中雌二醇和雌酮是鹿茸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
主要成分。此外,鹿茸还含有赖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精氨酸以及含量甚高的牛黄酸等17种
氨基酸,其总含量约为5013%。鹿茸中还含有中性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酸性粘多糖、脂
肪酸、脂肪族醇、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三磷酸腺苷、硫酸软骨素和维生素A等。
药理研究表明,鹿茸精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并可减轻肌肉的疲劳。鹿
茸的性激素样作用也十分明显。鹿茸精含有雄性内分泌素,对阳痿、遗精有效。鹿茸对心血管
系统的影响也是明显的,适量鹿茸精可使心脏工作效率改善,低弱的心音变为清晰,脉搏变得
更为充盈有力,并使血压升高。鹿茸对创伤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皮肤科和骨科临床表明,对于
长期不愈合和一时新生不良的溃疡和伤口,有增强其再生的能力。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影响氨
素和糖代谢。
以鹿茸为主研制的新产品和传统中成药约有70种。如:长春中医学院研制的补肾壮阳新
药“颐和春”,以鹿茸、鹿鞭等药配制成胶囊剂型,目前远销香港、泰国等地;还有“女宝”,也是近
年研制的新药,被人誉为妇科要药,主要以鹿茸、鹿胎等药配制而成,有补益脾肾的功效,治疗
由脾肾阳虚引起的月经不调、不孕症等效果甚佳。“茸血补心丸”是以鹿茸、鹿茸血等药为主配
制而成,有补心血,养精神的功效。目前已由延边药厂生产,销路甚好。“鹿茸精注射液”是以
梅花鹿鹿茸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灭菌水溶液,有明显的增强机体活力,促进细胞新陈代谢的功
能。
其他如以鹿肾为主配制的“三鞭丸”,以鹿肉、鹿骨等配制的“全鹿丸”,以乳鹿干膏为主药
配制而成的水丸,以鹿胎、鹿角胶、阿胶等药为主配制成的“鹿胎膏”,以鹿角煎熬制成的“鹿角
胶”,以及鹿尾制剂“鹿尾巴精”等都是近年研制的补药,均疗效确切,深受欢迎。
2其他动物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麝香为主药的中成药历来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如
“安宫丸”是以麝香、牛黄等为主药配制而成的蜜丸剂型,有清热解毒、止痉的功效,治高热不
退、惊搐有奇效;“麝香抗栓丸”有醒脑开窍的功效,治脑血栓中风不语效果良好;以麝香、牛黄、
珍珠等为主药配制而成的“鹿珠牛黄散”,有清热止痉的功效,治高热引起的惊厥、肺炎、重症感
冒等效果良好;“麝香万庆膏”是以麝香为主药配制成功的外敷贴药,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
跌打损伤、风湿疼痛效果良好,1986年已批量生产;以麝香、珍珠等药为主配制而成的“小儿清
热灵”用于小儿高热不退,效果十分理想。
熊胆为名贵中药,近年来,由于活熊取胆(汁)研究成功,为熊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美好的
前景。“熊胆丸”是以熊胆为主药配制成的蜜丸剂型,有清热散风,止痛退翳的功效。“梅花点
舌丹”为传统中成药,以熊胆、牛黄、麝香为主药配制而成。主要功效是消肿、解毒、止痛。熊资
源的开发,除熊胆外,熊骨、熊脑、熊油等均供药用。以熊油为主药熬制而成的“熊油膏”可用于
第五卷376
####
风寒引起的筋骨疼痛,手足痉挛或麻木等症。
蝮蛇分布很广,产量很大,近年又有养殖。最近研制成的“蛇毒注射液”就是以蝮蛇的毒液
制成的,用于脑中风有奇效。
中国林蛙是一种经济价值很大的蛙种,其输卵管为名贵补品———哈士蟆油。“中华麦饭石
中国林蛙酒”是以哈士蟆油、麦饭石等药为主配制而成的酒剂,因为抗衰老效果显著,已出口日
本。
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珠母蚌均为养珠蚌种,近20年来,各地多有养殖,珍珠产量日丰。
“珍珠丸”便是以珍珠、牛黄等为主药配制而成的水丸剂型。用于中风痰火、半身不遂、神志昏
乱、癫痫惊风、风湿痿痹等症。
以豹骨胶为主配制而成药酒———“豹骨追风药酒”,用于风寒湿痹、筋骨拘挛、骨节酸痛有
效。
貂,近年来各地多有养殖。貂心、貂肾均供药用。貂心富含细胞色素C和三磷酸腺苷,以
貂心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利心丸”,对心脏病有特效。以貂肾、驴肾、豹肾为主配制的“参茸豹鞭
药酒”用于肾虚精冷、阳痿不举、肾囊潮湿、头晕耳鸣有效。
我国蜂资源很丰富,以蜂王浆、蜂蜜为主药配制而成的酒剂“美容酒”,有抗衰老、消斑、减
皱纹的作用。
“獾油”是以獾脂肪和冰片配制而成的油膏剂,是治疗小面积烧烫伤、皮肤肿痛的良药。
蚂蚁也叫蚍蜉,又称玄驹。经现代分析,含蛋白质高达509%,含20多种氨基酸,人体必
需氨基酸含量超过任何动植物,磷脂、维生素C、E及微量元素硒、锌和有机锗含量极高,含睾
酮、生长激素、白细胞介素-2受体、超氧化物岐化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据报道,对风
湿、类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肾虚、糖尿病、肝功能低下、乙型肝炎、脑软化、神经衰弱、脑血栓
后遗症、肿瘤等有特殊效果。由于蚂蚁制品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固齿黑发,养颜美容,抗疲劳,
故“玄驹神酒”、“蚂蚁粉粒”等系列保健食品已应运而生。
长春中医学院研制的另一新药———“镇脑宁”是含动物脑的中药复方制剂,用于治疗偏头
痛,效果十分明显。
以雄蚕蛾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延生护宝液”,用于肾阳不足,阳痿不举,房室虚损,腰膝酸
痛,肢冷畏寒,尿频不利,气短神疲等症。对阳痿、遗精、早泄及性机能减退有显著疗效。
我国有长达2万公里以上的海岸线,海洋药用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而研究和应用现状,尚
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开发、利用大有文章可做。
河豚毒素(TTX)存在于红鳍东方豚(Fugurubripes)、虎鱼(Gobinsorumger)等40多种鱼体
内。由解放军药物化学研究所和河北水产研究所研制成功。投产后,结束了日本Sankyo公司
垄断国际市场的历史。国内约有50多个单位使用,作为神经生物学、生理及药理学的重要试
剂,显示出其重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当试剂(TAL)已由福建厦门及广西北海等地厂家生产,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刺参多糖钾注射液”,主要含刺参酸性粘多糖(SJAMP),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生
长具明显抑制作用,对栓塞性疾患的疗效不亚于肝素。
从罗氏海盘车、陶氏太阳海星中提取制得的“海星胶代血浆”系含有多种氨基酸的血浆代
用品。临床抗休克作用的总有效率为944%,对救治休克疗效确切可靠,且胶凝点低,适于寒
第五卷377
####
冷地区应用,是一种性质稳定的新型血浆代用品。
前列腺素(PG)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鱼类、贝类等海生动物中。鳟、金枪鱼、白鲑、紫贻
贝、海扇、海蛸、海葵等的消化道、鳃、心脏都含有较高的PG。1969年,从柳珊瑚(Qlecuraho
momalla)中发现了大量的PG类成分。分离出来的衍生物(PGA),以干重计占13%;由R型转
变为S型后,得到活性物质PGF
2
与PGE
2-α
。用于生育控制、妊娠引产、预防消化性溃疡、治疗
哮喘等。
鲨鱼肝中发现的鲨烯(squalene),具扩散、渗透、杀菌作用,治消化道肿瘤及肺癌。鱼油中
发现的脂类物质,富含长链多不饱和ω-3脂肪酸(omega-3-fattyacid),主要为廿碳五烯酸
(EPA)和廿二碳六烯酸(DHA)。ω-3脂肪酸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增强记忆
力,它是“聪聪母液”的主要成分。
甲壳纲动物及昆虫,如虾、蟹外壳、乌贼骨及昆虫翅膀等,含有大量的甲壳素(chitin)。由
于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且安全无毒,应用领域广泛,对其开发利用已引起
广泛重视。采用脱乙酰甲壳素(chitosan)为主要原料,配以中草药、动物胶及微量元素等制成
人造皮肤,对烧、烫伤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对珍珠的开发利用日趋广泛。珍珠层粉用于神经衰弱、失眠、低烧、心脏病、胃溃
疡,疗效显著;“珍珠明目液”对青少年近视症、结膜炎、视力疲劳症及白内障、青光眼均有特效。
武汉市健民药厂生产的“龙牡壮骨冲剂”对防治小儿营养不良性佝偻病、软骨病、多汗、夜
惊及发育迟缓等症效果良好。从鱼贝类中开发活性钙,意义重大,可防治老人及儿童因缺钙引
起的各种疾患。
从动物血中提取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我国开发的品种已超过20余种。可用于治疗缺
血再灌流综合征、氧中毒、防治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心血管疾患以及多种疾病。
(三)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展望
首先,对珍贵、濒危的药用动物资源应严加保护。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
保护法》(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1989年3月1日起执行)。该
保护法规定: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提出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
录》,并于1989年1月由林业部、农业部联合发布施行。《名录》中共有重点保护动物257种
(类),其中一级保护的有96种(类),二级保护的161种(类)。总共约有170多种药用动物或
有药用价值的动物应受到保护。
其次,尽可能避免使用尚未人工大量饲养的野生药用动物。研究部门、生产单位在申报新
药时,应提供饲养证据。并经医药管理部门及新药审批部门核查准许后,其原料方可用于新药
的开发利用。
第三,应大力提倡寻找和使用紧缺的药用动物代用品。虎(Antheretigris)属一级国家保护
动物。目前,国内许多科研单位亟力立项、研究,寻求虎骨代用品。麝(林麝MoschusIxrexoush
li)、原麝(M.noscluferus)、马麝(M.sifanicus)属二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94年人工麝香研制
成功并投入生产,这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麝香资源短缺的现状,为我国现有295个中成药的
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四,注意开展药用动物养殖学的研究,搞清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动物习性,为野生变家
第五卷378
####
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从而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第五,海洋药用动物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海洋药用动物蕴藏着诸多药理活性物质。但
由于所分离的成分复杂性、稀少性和对人体潜在的毒性,以及建立有效的科学研究与其相关联
的工业体系来促进这种发展的困难性的存在,致使活性成分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受到很大限
制。要组织多学科科研人员,协同作战,到海洋药用动物中去筛选有效成分,用来攻克对人类
生存构成威胁的癌症、艾滋病、各种免疫性疾病及退行性疾病。这是刻不容缓的,研究和开发
其活性成分,势在必行。
第六,药用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结合高新技术,要组织优势力量搞清药用动物的活性成
分、药理作用及药效指标。应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工程菌发酵的方法,研制临床急需的、作用
明显的活性成分,开发新药,造福人类。
第七,药用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局限于研制新药。要以药物开发为中心,进行保健
品、化妆品等全方位研究。
三、长白山区域动物药资源论
动物药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素来认为动物药为血肉有情之
品,临床疗效较高。做药用的动物种类繁多,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载有动物药65种;李时珍
在《本草纲目》里收载动物药461种(也有人统计为446、444、44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85年版)记载动物药46种。至于目前医药界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实际应用的动物药,则远远
超过药典记载的数字。
全世界约有动物200万种,目前已被应用过的药用动物2500种。我国目前有药用动物约
1850种,从前面几个数字可知,动物种类极为丰富,动物药资源潜力很大,由于其活性强,临床
疗效高,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 (一)长白山区域药用动物资源及其分布
人们通常讲的长白山,大都指山的锥体部分,即以天池为中心的我国境内,北起吉林省安
图县的松江镇,西止抚松县城,东到和龙县内的南岗岭,南、东南始于长白县的二道岗。
本文所谈的长白山及其科脉哈达岭、老爷岭、威虎岭、龙岗山等,则包括浑江、延边、通化三
地区的全部和吉林的磐石、桦甸、蛟河及辽源市的东辽县,总计23个市县,面积近95000平方
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占吉林省总面积的一半。
长白山多年来一直是中外学者从事科学考察的主要对象。根据Komarovii、Nakai、Kita
gawa、Takenouchi、Mori及我国学者刘慎谔、傅桐生、王战、钱家驹、陈鹏、黄锡畴等人的研究,长
白山自上而下明显地出现四个垂直分布的景观带,各带内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
差异甚大,与之相适应的动物也明显的出现垂直分布现象。各景观带药用动物分布简述如下:
第五卷379
####
1高山带:本带又分高山带和亚高山带两个分布带。高山带北侧海拔1800~2000米、西
-南侧海拔1860~2150米以上,地表火山灰甚厚,周围许多高峰环绕天池,向池侧陡峭,生长
着少数植物,背池侧坡度稍缓,形成许多放射状沟系。严寒,大风,温度高是其特点。高山植物
已绝迹,多分枝。呈葡匐生长的灌木及草本植物甚为丰富。长白虎耳草Saxifragalaciniata、高
山罂粟Papaverpseudo-radicatum、牛皮杜鹃Phododendronaereum、笃斯越橘Vaccinimpuligino
sum、大白花地榆Sanguisorbasitcheusis、红景天Phodiolarosea、倒根蓼Polygonumochotense等较多。
主要药用动物有高山鼠兔Ochotonaalpina,生活于碎石缝隙间,其粪便为中药的草灵脂,有活血
化瘀作用。领岩鹨Prunellacollariserythropygia只分布于此带,其全体可治崩漏。马鹿Cervus
elaphus和棕熊Ursusarctos,在夏季垂直迁徙可到山顶,清晨间可见到三五成群地漫步觅食。近
年来,由于该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大型动物已不见踪影。
亚高山带,许多学者又称岳桦林带,紧接高山带下,因在山体上出现了呈不连续环状分布
的岳桦Betulaermanii,故名。这一亚带南侧有些地方降至1650米,但东北侧仍然处于1800~
2000米。气温低,雨量大,风力强,蒸发量小是其特点。主要树种是岳桦,此外越橘Vaccinum
vvitis-idaca、刺人参Qplopanaxctalus、蓝靛果LoniceracaeruleaL.var.edulis、牛皮杜鹃、大苞柴胡
Bupleurumtatudintze、草苁蓉Boschniakiaorossica、长白金莲花Trolliusiaponicus等药用植物甚丰
富。东亚带由于海拔较上亚带为低,植物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较好,药用动物明显增多。极
北蝰Viperaberus是其分布的上限,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在林下也偶有出现,蚁
Jynxtorguillachinensis、三趾啄木鸟Picoidestridactylustridactylus,是啄木鸟类在本亚带仅见的两
种,全体药用,有补肺气的功效。各种天牛在岳桦树干上经常出现。大型动物,如鹿类、狍子、
熊等均能见到。
2针叶林带:本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少量的阔叶树仅出现在本
带下部的林缘、路旁等处。乔木、灌木、草本层次清楚,林内隐蔽条件较好。大型动物,如马鹿、
梅花鹿、狍子、野猪Susscrofa、棕熊、黑熊Selenarctosthibaerenus常有出没。数量稀少的东北虎
Pantheratigeislongipilis和金钱豹P.pardus也偶有所见,小飞鼠Pteromysvolans穿飞林间,其粪
便就是东北产的五灵脂,有活血化瘀作用,治心绞痛甚验。鸟类中的交嘴雀Loxiacurvirostaja
ponica主要生活在本带,山雀属Parusspp的几种均可见到,大型鸟类黑琴鸡Lyurustetrxussu
riensis和飞龙鸟Tetrastesbonasiaamurensis在本带数量不少,都是著名补益珍品。林木上的各种
天牛,土壤中的蚯蚓,草地上的螳螂,群飞于林间的蜂类等等药用动物均易见到。本带上的药
用动物明显增多,无论种类还是数量均很可观。
3混交林带:本带是500米以上到1100米以下的以针叶树和阔叶树混生为主的一个广
阔地带,是分布面积最大的景观带之一,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极为丰富,为各种动物提供了优良
的栖息和取食条件。因此,本带药用动物种类繁多,除少数的几种高山特有种外,其余种类几
乎均可见到。前面提到的马鹿、梅花鹿、狍子主要分布在本带。数量不多的麝Moschus
moschiferus和青羊Naemorhedbus goral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北坡的安图、汪清、珲春等县。东北
虎及金钱豹主要生活在这一带里,两种熊、野猪随处可见。獾Meles meles、狼Canislupus、狐
狸Vulpe vulpes数量不少,小型的花鼠Eutamias sibirieus和松鼠Sciurusvulgaris在林间十分
活跃。主要药用鸟类均有分布,以治疗癫痫著称的戴胜Upupaepopssaturata,鹗Bubobubo全
体则可治淋巴结结核,翠鸟Alcebo atthis ben-galensis常见于江河岸边,各种杜鹃Cucu-
第五卷380
####
lusspp。春夏两季在林间鸣声不断。猛禽类如鹗Pandionhaliatussfriedmann、金Aguilachry
saetos、苍鹰Accipitergentilisschredowi和属Buteopp的数种,漫游于整个混交林带。各种野鸭
均有,尤其是鸳鸯Aixgalericulata为本带增添异彩。雀形目鸟类更多了。两栖爬行类,除本省
产的黄脊游蛇、鳖等少数几种外,几乎在本带内都有。最多的当推蝮蛇Agkistrodonhalys和白
条锦蛇Elaphedione,这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药用动物,胰脏和胆囊可治疗腺癌。著名的药用动
物中国林蛙Panatemporariachensinenis盛产本区,其哈士蟆油驰名中外。药用七鳃鳗Lampetra
morii、泥鳅Misgurnusangulicaudatus等在各江河多见。药里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种类更多
了,不再赘述。
4阔叶林带:本带亦称夏绿林带———次生落叶阔叶林带。一般都在海拔500米以下,这
带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针阔叶树多被砍伐,转化为杂木林、榛柴岗、耕地。植物种类及数量均
较混交林为少。由于高大林木多被伐掉,动物生活的隐蔽条件不好,药用动物明显减少,尤其
是大型兽类几乎不见。仅有狼、狐、獾、狍等出现,小型的野兔、老鼠、黄鼬不少,药用鸟类中的
乌鸦Corvusspp、喜鹊Picapicasericea随处可见。麻雀Passermontanusmontanus、燕子Hirundospp
在居民点成为优势种。两栖爬行动物省内产的几乎都有。药用鱼类中的鲤Carassiuscarpio和
鲫C.auratus均可治疗水肿,随用随取,数量极多。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蚌均产,珠母蚌Mar
geritanamargaritifera仅产于敦化县的牡丹江流域。水蛭、田螺较多。各种药用昆虫甚多。本带
大型药用动物明显减少或罕见,而药用无脊椎动物和药用昆虫却显著增加,这是分布上的一个
特点。
根据我们近30年来,对长白山区域的调查研究,并参证文献,确知本区产药用动物及类
别,详见下表。
长白山区域药用动物资源一览表
类 别科 数种 数
药用无脊椎动物52124
药用昆虫2568
药用鱼类1348
药用两栖类510
药用爬行类414
药用鸟类3488
药用兽类1837
总计151389
(二)长白山区域动物药资源开发研究展望
动物药因为其资源丰富,疗效确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汪子春对《本草图经》中的药用兽类鲮鲤Manispentadactyla、虎Pantheratigris、麝Moschus
moschiferus、海狗Callorhinusursinus、草狐Vulpesvulpes、双峰驼Camelusbactrianus和野象Elephas
maximus等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与考证。
金向群就《本草图经》中无尾两栖类药用动物进行了考证,指出书中所言虾蟆即为今之蟾
蜍,有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xans、华西大蟾蜍B.b.andrewsi、眠山大蟾蜍B.b.minshani
cus、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4种;而书中所说的蛙当指今之青蛙RananigromaculataHallowell
和金线蛙RanaplancyiLataste.
张英华等对《本草图经》中药用环节动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与考证。认为水蛭的来源为日本
医蛭HirudonipponiaWhiman、丽医蛭H.pulchraSong、棒纹牛蛭PoecilobdellajavanicaWahlberg、
远孔牛蛭P.similisMoore和菲牛蛭P.manillensisLesson等水生吸血动物;地龙为钜蚓科Megas
colecidae参环毛蚓属Qheretima参环毛蚓QheretimaaspergillumE.Perrier、湖北参环毛蚓Ph.hu
peiensisMichaelsen、环毛蚓Ph.tschioiensisMichaelsen、中材环毛蚓Ph.mediocaChendtHsu、秉氏
环毛蚓Ph.carnopsaGotodtHatai、秉前环毛蚓Ph.praepinguidGates和正直隶不毛蚓Ph.tschil
iensistypicMichaelsen。
解斌等《〈本草图经〉药用鱼类考》、杨繁荣等《〈本草图经〉中几种淡水鱼的考证》及刘昌芝
《〈本草图经〉中贝类鱼类研究》等文,均对《本草图经》所载鱼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考证。分别证
实了书中的鲤鱼为鲤科动物鲤鱼GyprinuscarpioL.;蠡鱼为鳢科动物乌鳢Ophiocephalusargus
cantor;鱼为鲇鱼ParasilurusasotusLinnaeus;鲫鱼为今之鲫鱼CarassiusauratusLinnaeus;鳗鲡鱼
即指鳗鲡AnguillajaponicaFennincketschlegel;鲛鱼为真鲨科Carcharinidae的数种Carcharinus
Sp;青鱼即指现代青鱼Mylopharygodonpiceus无疑。
五、梅花鹿及其产品产业化论
1995年长春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长春市“梅花鹿一条龙工程”的举措,使鹿产业定位为
长春市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长春市科委主持下,长春鹿产业科技专家咨询组通过1996、1997年两次专项研讨会进
一步系统科学的明确了“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加强鹿产品技术开发,促进鹿业发展”的战略方
针;明确了梅花鹿及其产品必须走向产业化的战略方向;明确了产业化启动的根本是以租赁的
方式建立生产基地的战略方案。围绕着“三个战略”对于鹿产业的大概念进一步清晰、明确,它
包括养殖业、饲料业、产品加工业(皮革、食品、化妆品、药品)。并科学地提出“优化养殖成本、
精化喂养饲料、深化科技开发”的发展思路。“三个战略”、“三化思路”的提出为市委、市政府的
决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依据,通过实施,必将推动长春市梅花鹿一条龙工程的迅速发展。
(一)梅花鹿与鹿产业的关系
1长春市得天独厚的资源:在全国40万只的鹿群总数中,近半数在吉林省,而鹿群质量、
鹿群规模、技术力量又集中在长春市及双阳区,这就为梅花鹿产业化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2养殖业面临的危机:以往,仅围绕以鹿茸为商品的引种、驯化、繁殖、增茸、防病、饲养为
主的养殖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前的确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鹿自然寿命20~50年,
第五卷385
####
经济利用年15年,平均提供商品茸12副,每只鹿可带来经济效益(12副×15kg/副×300000
元/kg)54万元。然而由于养殖成本的居高不下,致使原本占有的市场份额,逐渐为新西兰散
养、低成本的鹿茸所分流,致使仅以鹿茸为商品的养殖业受到严重的冲击,那种“要想富,乡乡
养点鹿”的旧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二)“三个战略”、“三化思路”下产业化的实施
摆脱困境,迎接挑战的根本是在“三个战略”、“三化思路”的整体的、系统的理论下,抓住市
场这一核心,开发出适应市场变化系列科研产品及建立产业化基地、集团化企业。
1以科技产品带动鹿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核心是以动态的、发展的观
念,在鹿产业的实际运行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以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附加值全
面带动养殖业、饲料业、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优化养殖成本:逐渐由目前圈养过渡到非垦农田的散养,形成规模化,从而降低劳动
力、舍圈、饲料投入成本。同时以优化种群,增加茸产量降低成本。
(2)精化喂养饲料:强化饲料高效能性观念,在散养少喂的前提下,投放富含营养物质的饮
品及精化饲料达到提高鹿种群质量的目的。
(3)深化科技开发:优化养殖、精化饲料都必须以科技手段来实现,但所解决的仍然只是养
殖业的问题,真正实现以“杀鹿促养鹿”的目标,而使鹿产业的发展摆脱锁在鹿茸市场上的困
境,就必须以科技手段开发鹿茸及鹿的其他产品,形成多层(高科技和短平快)、多品种(皮革、
饲料、食品、化妆品、药品)、高附加值的鹿产业产品格局,形成上有源头,下有渠道,中有活水的
具有长春市特色的新兴鹿产业。
2产业化的战略方向:养殖业为基础,科技开发为前提,而产业化才是目标。鹿周身为
宝,其再生资源有茸、角、盘、血,非再生资源有心、肝、脾、胃、肾、皮、筋、肉、骨、蹄,这一系列副
产品的开发,使以新技术改造鹿产业成为可能,新科研产品带动新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规模
化、工程化、产业化的新型企业集团,包含饲料业、养殖业、食品业、化妆品业、药业、皮革业。
3以租赁方式建立生产基地的战略方案:党的十五大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在市场
经济体制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样是鹿产业所必须追求和遵循的道路。鹿产业
生产基地的建立是实现鹿产业化的根本保证,在现有科技、经济条件下,将已研制出的排头兵
产品先期推向市场。选择有好品种、但没有开发好的厂家,以租赁的方式建立起先行生产基
地,作为复苏阶段,同时开发出高科技产品为接序和贮备产品,使生产基地进入高涨阶段。综
上所述,我们可清晰地用“梅花鹿一条龙工程模式图”来阐明其运行机制,以利于全面带动鹿产
业的发展,真正实现梅花鹿一条龙工程的总体目的。
第五卷386
####
六、中药(动物药)学科建设论
长春中医学院中药—动物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历时30余载。1985年本学科被国家教委
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动物药硕士学位授权点。从此,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学科建设
工作逐步得到加强。90年代初,本学科为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制订了《学科建设方案》和《学科建设规划》。经过5年多的实践,
动物药学科建设开创了“四高”新局面,并收到了“一全”的实践效果。
(一)“四高”新局面
1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建设
(1)优化学科梯队结构:本学科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的1985年,仅有2名副
教授和1名讲师。学院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给予倾斜政策,动物药教研室由3人增加到6人,
动物药学科达到14人,构成了职称、年龄、学历、专业、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2)全面落实“四加强”,提高学术梯队的群体素质: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强专业间的相互
交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外语和计算机学习、加强知识更新,使师资队伍群体素质得到提高。
(3)以科研促教学,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近两年又承担科研课题18项,其中
国家级8项、省级9项、市级1项。为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创造了有
利条件。
2高层次的教学建设
(1)建设全国一流的动物教学资料库、标本室和实验室: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动物药教学资
料库,收藏200余册相关著作和杂志;同时建立了全国一流的动物药标本室,标本总数较5年
前翻了一番,达到千余种。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每年接待外来参观学习者近百人次,并于
1995年完成了动物药计算机药材标本名录库建设;1995年扩建了126m
2
的动物药实验室,装
第五卷387
####
备了美国Waters公司的高效液相层析仪等价值达数十万元的仪器设备,为培养高层次中药—
动物药人才创造优越的教学条件和研究环境。
(2)建设教学实习基地,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确定了长白山区域的天岗,松花湖的旺起,
辽宁的大鹿岛3个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理想的实践场所,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了互惠互
利、稳定性好的动物药产学研实习基地。
3高起点的教学改革
(1)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增设了《动物药化学》、《动物药药理》、《动物药鉴
定》、《超导核磁》、《动物药分析》等课程,压缩了《动物药资源学》等课程的学时。在新的课程体
系下培养出的研究生知识结构具备高科技、综合性的特征。
(2)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常兆生教授开设的《动物药化学》课程的改
革力度大,为学员奠定动物药化学打下坚实基础,精讲基础理论的同时,把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引入到教学中,引入到人才培养中,强化了学员基本技能训练。
(3)探索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张辉首创的“张弛式教学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
地进行取舍,使教学过程有弹性地进行,并通过张弛式教学法的双边互置,使学生拓宽了基础,
开阔了思维,培养了综合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张弛式教学法”获
1996年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4高标准的教学质量管理:本学科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教学质
量管理制度及实行微机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了目标管理,开展了以下教学质量管理工
作:①研究并推行新的成绩考核方法。②中药类各层次专业质量评估AHP模型。
(二)“一全”的实践效果
《学科建设方案》和《学科建设规划》实施5年来,学科在学术梯队建设、教学建设、教学改
革、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出现了“四高”的新局面,收到的效果是全面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
量。首先,由于新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拓宽了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报考生人数显著增加;第二,在
校生对新的课程体系充满兴趣,提高了自觉学习热情,学习成绩及实践技能明显提高,达到了
专业理论现代化,知识结构综合化,研究领域专门化;第三,毕业生的适应面宽,去向层次高,多
数分配到全国重要科研教学单位。
学科建设过程中,做到了“教学相长”。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除了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外,还
体现在对本学科成员的培养。近5年,有4名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有3名讲师晋升为副教授,
有两名助教晋升为讲师。邓氏成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组长、常兆生教授成为中国自然
资源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组长和学科带头人、张辉副教授成为中国药学会长春分
会理事。徐力、姜大成副教授成为我省“双百工程”中跨世纪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上述成果,是在构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总结“加强动
物药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使我们对学科建设上的几个问题,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1学科建设必须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思想:面向21世纪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
点学科,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确定的。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而
中药—动物药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培养和造就少而精、高层次的跨世纪的动物药高层次专
第五卷388
####
门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我院从60年代初,以邓氏为核心,对我国和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的
药用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发起、组织并主编了《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2、3册,《中国动物药》
等十几部专业著作,并发表了数百余篇学术论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建成了我国规
模最大的药用动物和动物药材标本室及动物药实验室、动物药教研室和动物药研究所,为动物
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中药—动物药学科处于
倍受国内推崇的领先地位。区域高等教育被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后,1994年,我院中药一动物
药学科被省教委批准为省首批重点学科之一。发挥优势,瞄准方向,我们计划经过10~15年
的不懈努力,将中药—动物药学科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学科建设必须注重解决好的几个至关重要问题
(1)学科建设必须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先导:学术梯队是高等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
件之一;学术梯队水平是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志,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充
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先导,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从我学科实际
情况出发,考虑到学术梯队出现老龄化趋势,极力培养中青年优秀教师,使之脱颖而出,成为学
科骨干和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致使年龄、知识、专业、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增强了
学科自身发展后劲。
(2)学科建设必须以教学建设为中心: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等学校的教学是实现这个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质
量决定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等学校建设必须坚持以教学建设为中心。我们认为,教学
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完善和修订;②教材、设备和条件的提
供与改善;③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
(3)学科建设必须以教学改革为动力: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学科建设的根
本动力,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涉及三个方面:①培养模式改革,要打破原有人
才培养模式下那种细分专业、统一固定的培养规格,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相应
的教育体制改革,应以本专业范围内通用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内容,以打下一个通向具体工作岗
位的基础,按拓宽的专业口径,建立较广泛的知识面,培养复合性人才的模式进行改革。②教
学内容改革,只有选用先进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而改革教学内容,又
必须首先明确教学改革的根据和改革目标,这样才能科学地处理教学内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③教学方法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点,要根本改革灌输式教学方法,要把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改革目标,要改进、创造和推广新的教学形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
(4)学科建设必须以教学质量管理为枢纽:教学质量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与
学科建设关系密切。因此要以教学管理为枢纽,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学科建设:①实施目标管
理。目标管理是当前广泛采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主要是把总的质量目标分解为各级子目
标,不同部门、教师和学生按子目标控制各自的教学工作过程,衡量各自的执行和完成情况,由
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②建立教育评估制度。通过收集教育或教学的主要信
息,与其所要求的目标进行比较,对实际偏离目标和标准的误差作出判断和评价,用以及时地
纠正误差作出相应决策。③实施学分制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试与考核。为使考试能比较公
正地反映出实际成绩水平,可实行“教考分离”管理,为使考试具有科学性和在较大范围进行水
第五卷389
####
平比较,采用计算机试题库进行考试;为使考试考核更确切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状况,
采取卷面成绩和学习过程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评分管理办法。
3加大体制改革力度,确保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学科建设的加强,有待于体制改革的深
化,离不开运行机制的转换。学科建设,应当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改变单纯由
国家包办的办法。要利用资源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与社会各界进行直接的价值联系。
应当遵循竞争规律,通过公平竞争达到优化、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以此推动学科
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学科管理工作要在遵循教育、科研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和引入
市场经济的某些规律,但不能照搬,探索其内部管理的多种模式和运行机制,理顺好各方面的
关系,使学科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邱德文 编)
第五卷390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fz/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