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草长莺飞,东风犹在,风筝刚好飞上天。记忆中艳阳高照,微风轻拂的日子里,风筝总不会缺席。
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曾吟诵过它。在艺术的领域,它宛如前清仕女,即便不施粉黛,依旧让人赏心悦目。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中国是最早制作风筝的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韩非子·外储》篇上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木鸢是一种形似鹰形的以木为架的飞行物。
汉代,著名将领韩信创制纸鸢,曾用来测量攻城距离;从唐代开始,风筝由军事工具转为娱乐品;北宋末年,风筝从宫廷传到民间,成为老百姓的玩具。
如今,孩子们玩耍时使用的多为丝绢、纸张或塑胶材料制成的菱形风筝,日常生活中已鲜有人使用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风筝。
庆幸的是,传统风筝正在以其精细的工艺、精美的外形和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年轻一代的目光。见到各地的传统风筝后,人们都直呼:这和我小时候玩的风筝不太一样啊!
中国传统风筝以四大风筝产地,即北京、天津、潍坊、南通的风筝最为著名,朋友们来看看这四地颇具代表性的风筝吧!
1
北京
北京人爱风筝,市井坊间曾流传着这样的童谣:“阳春三月柳条青,结伴郊外放风筝,女孩喜爱花蝴蝶,男孩爱放大老鹰。”明、清以来,北京就是风筝的传统产地,以制作精巧而著称。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沙燕、硬翅、软翅、串儿、筒儿几种,其中“大”字形的沙燕最具特色,又叫京燕儿、扎燕儿。老北京那句“北城黑蝴蝶,南城大扎燕”说的就是它。
民间传说大文豪曹雪芹是设计风筝的高手,据曹氏风筝传人孔令民说:“每个沙燕造型都有象征意义。短小肥胖的‘雏燕’象征儿童;宽大的‘肥燕’象征男性;颀长的‘瘦燕’象征女性;‘比翼燕’则代表夫妻百年好合。”
雏燕风筝、比翼燕风筝▲
老北京制作沙燕风筝的代表人物有两家:一是出生于风筝世家的金福忠兄妹,50年代中法合拍的彩色影片《风筝》中的精美风筝,就出自他们之手。
另一家是名誉中外的“风筝哈”,年在美国旧金山“国际风筝表演比赛大会”上获特别奖的瘦沙燕和串风筝,就是当时“风筝哈”的传人哈亦琦的作品。
2
天津
天津风筝的制作历史久远,工艺精湛。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以软翅为主。软翅风筝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适合制作禽鸟或者昆虫,如鹰、蝴蝶、燕子、仙鹤、凤凰、蜻蜓等等。
各式外形的天津风筝▲
对天津民间风筝制作技艺做出重大贡献,享誉中外的是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年)。他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对扎风筝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对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的反复研究,他一改以往风筝以硬翅为主的风格,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风筝。
这种风筝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把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并在风筝着色上吸收了我国古建筑中的彩绘技法,使风筝更富有民族特色。魏元泰一生从事风筝制作,苦心钻研,大胆创新,一生研制风筝余种,被人称誉为"风筝魏"。
“风筝魏”制作的风筝,两只蝴蝶或拆或合,均可放飞▲
“风筝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经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三、四代传人的继承和不断创新下,风筝魏的风筝已经达到了0多个品种。近几年,风筝魏的风筝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天津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纽带。
“风筝魏”第四代传人魏国秋▲
3
潍坊
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得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
据《潍县志稿》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
龙头蜈蚣风筝▲
潍坊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蝶”与“蜈蚣”,即蝴蝶形状的风筝与蜈蚣状的串式风筝。
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龙头蜈蚣”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龙头蜈蚣”、“仙鹤童子”、“雷震子”、“麻姑献寿”等已经成为潍坊城派风筝的代表作。
潍坊风筝四大代表作中的雷震子、仙鹤童子▲
从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4
南通
南通风筝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第四卷《民赋志·物产》载:“风鸢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具;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迭藏之。”其中提到的如皋就归属南通市管辖。
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据说有三十多种型号。
鹞面上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下部的特大哨口由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大板鹞需多人拉放飞,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婉似“空中交响乐”。
南通“板鹞”风筝▲
“板鹞”风筝上的哨子▲
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人们常用板子式、带音响,画品多彩,平面多姿,高大魁梧,集体放飞等语言去介绍南通风筝,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的精神血脉之所以能绵绵沛沛,传扬久远,正是因为具有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与时俱进等优秀品格。为传承风筝制作这一传统手艺,当地出现了天津民间风筝队、潍坊风筝节、板鹞展等队伍与活动,不断为此注入新的活力,在继承灿烂文化的同时创造辉煌的未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风筝,是儿童玩耍时不可缺少的伙伴,更承载了人们独特的仪式感:文人把心中的春意寄托在那一只小小的风筝上,揉进诗里、文章里;孩子则将风筝攥在手里,把春日里所有的欢欣喜悦放飞到整个天空。
三月三就要到了,趁着大好春光,拿起风筝,一起放飞春天吧!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中国四大风筝产地
老北京的风筝: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fz/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