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天敌 > 名家用大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临床经验及验案
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天敌 > 名家用大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临床经验及验案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灵枢·九宫八风》更进一步指出:“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文中“三虚”是指风气与所当年的年、月、时均相冲逆,虚指非时而至,而非虚证。)指出中风“偏枯”的发生和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知,风为六淫之首,常夹杂其它邪气伤人,中医之“中风病”(西医之脑血管疾病亦称之为“脑中风”)其名之所以为“风”者,风邪为治病因素更不例外。《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其论内伤杂病,也多首先考虑外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此条指出,外中风邪可以导致中风“半身不遂”。又:“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此条通过对中风脉象的详细分析,指出外中风寒与里虚相结合,形成中风的病理机制。这实际上也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大续命汤治疗中风的病理机制,对理解大续命汤的组成,以及后人运用此方治疗中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除了论述用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文后附方收录了《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据后人考证,此方与大续命汤同,亦即本文所称之大续命汤。《千金方》对于风邪与中风的关系,有比较丰富的论述。《千金方·诸风·论杂风状第一》:“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后人对此的注解是:“一曰偏枯,谓半身不遂也;
一曰风痱,谓身无痛,四肢不收也;
一曰风懿,谓奄忽不知人也;
一曰风痹,类风状也。”
尤为可贵的是,《千金方》该论直接提出治疗中风,应该重视风邪的危害:“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并且强调初中风时,“宜速与续命汤。”《千金方·诸风第二》,则非常详细地论述了大续命汤、小续命汤、排风汤、八风汤、防风汤等祛风类方剂,以及中风的证候、具体的方药用法,并附有成功医案,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刘河间),虽为“寒凉派”医家的代表,但在其著作《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第十》里,不厌其烦地介绍了用小续命汤、大秦艽汤、愈风汤等治疗中风,用祛散外邪的方法治疗中风,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后世历代医家著作论述中风,无不强调风邪致病的危害,大多把中风病置于论述诸病之篇首。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非常明确地指出中风“闭者宜开”,当先用续命汤解其表,强调了续命汤治疗中风祛散外邪的重要性。二、大续命汤的组成及方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后附《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汤同,兼治妇人产后出血者,及老人小儿。组成: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症状分析:“身体不能自收持”,指肢体的肌力下降,软弱无力,相当于脑血管病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冒昧不知痛处”,是指影响到了感觉系统,感觉功能障碍。“拘急不得转侧”,是指肌张力紧张度增高引起的肢体拘紧、酸困不适。“口不能言”,是指出现了言语不利索,甚至失去语言功能。全方所述诸症,和今天西医所指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疾病非常契合。方解:元犀按:“风,阳邪也。气通于肝。痱,闭也。风入闭塞其毛窍,阻滞营卫不行也。盖风多挟寒,初中时由皮肤而入,以渐而深入于内,郁久则化热,热则伤阴,阴伤内无以养其脏腑,外不能充于形骸,此即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所由来也。主以古今录验续命汤者,取其祛风走表,安内攘外,旋转上也。方中: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发其肌表之风邪,兼理其内蕴之热;
又以人参、当归、川芎补血调气,领麻黄、石膏等药。穿筋骨,通经络,调营卫,出肌表之邪。
是则此方从内达外,圜转周身,驱邪开痱,无有不到。称曰古今录验续命汤,其命名岂浅哉?”
《心典》曰:“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外风侵入人体,必先因气血的不足,所以治疗当应在补气养血的基础上祛风散邪。方中麻、桂辛温,一者开泄表闭,发散风寒之邪,二者取其温通经脉(无外邪不能中风)。
石膏辛凉,配杏仁清热散邪,宣肺化痰,配干姜一寒一热,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温散痰饮,宣通经络(无痰不能中风)。
人参、甘草补中益气,扶正驱邪,托邪外出;
当归、川芎养血调营,使气血旺盛(无气血虚不能中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血渐旺,风邪外出,则风痱自愈。
全方寒热并用,气血同调,补散兼施,标本同治。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大续命汤,其方实际上是个复方,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三个方剂的合方化裁:其一是大青龙汤,变生姜为干姜,意在增强其温中的效果,从内而外托邪外出。去大枣,嫌其滋腻,因中风和痰滞经络有关,要注意药物的流通性。
其二是补气祖方之四君子汤,取其中的人参、甘草,重在填补中气,托邪外出,扶正驱邪。重点不在健脾化湿,故不用白术、云苓。
其三是补血祖方之四物汤,取其中的当归补血养血,川芎活血通络。白芍、熟地酸凉、滋腻,故弃而不用。
大续命汤所治之中风,为杂病之中风(西医脑血管之类疾病),中邪已属深入,(而非《伤寒论》桂枝汤所述之外感表证,中风轻浅),故须深入气血之中祛邪外出,因此必用人参、甘草补中益气,扶正驱邪,托邪外出。用当归、川芎者,除了养血行血,扶正驱邪之外,尚有引麻、桂等药从表入里,深入血脉,然后再领邪外出之意。全方外散风寒,内清痰热,补养气血,扶正祛邪,托邪外出,此为大续命汤之所以能够治疗中风之深意所在。三、临床应用大续命汤的十个指征今人治疗中风不敢轻用大续命汤,究其原因,一则对大续命汤的理解不深入;
二则为西医的高血压、脑出血等名词术语所困,不敢轻易使用辛温药物,怕血压升高、出血加重,怕引起医患纠纷;
三则没有师承,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把握应用。
为了带教学生方便,我曾把临床辨识、应用大续命汤的指征总结为以下十个要点。这十个要点,涵盖了病因与发病、病症特点、脉象、体质等诸多方面,如能仔细领会,对于学习应用大续命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1)发病前有感受外邪,或者吹风扇空调等的病史;
(2)大多在天气变化的时候发病;
(3)肢体有畏寒发冷、拘紧、酸困不适的表现;
(4)肢体的紧张度比较高;
(5)右脉弦滑、洪,有力,左脉弦、紧,按之有力;
(6)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者黄腻;
(7)口干,大便滞涩不畅;
(8)肥胖人居多;
(9)肢体瘫痪多见于右侧;
(10)排除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的脉证。
以上十个要点中,每一个要点都和大续命汤密切相关,并且蕴含着最基本的中医理论。仔细探究每个要点的原因所在,融会贯通,会为临床应用大续命汤奠定必要的基础。不敢用、不会用大续命汤,还和不会根据病情体质变通加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常用的加减方法如下:(1)表证重者:风盛加荆芥、防风;湿重加羌活、独活。(2)便秘加大黄、枳实、桃仁、芒硝,仿三化汤方意。(3)痰多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4)失语、烦躁少寐、神志不清者加黄连、山栀、远志、石菖蒲、郁金。(5)失语、痉挛抽搐者加全蝎、蜈蚣、僵虫、天麻、钩藤。(6)肝阳上亢、血压高者加桑叶、菊花、夏枯草、龙骨、牡蛎、石决明。续命汤治疗中风是系列方剂,除了大续命汤之外,最出名的还有小续命汤,以及金元医家刘完素(刘河间)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的“六经”续命汤(麻黄续命汤、桂枝续命汤、白虎续命汤、葛根续命汤、附子续命汤、羌活连翘续命汤)、大秦艽汤、愈风汤等,对于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皆有可取之处,其加减方法亦值得进一步深究。以风药治疗中风,尚有其它方药的应用方法,散见于我的《风药讲座》和治疗中风的其它文章,此不赘述。四、大续命汤治疗中风的临床案例据我多年的临床观察,中风的发生和外感风寒之邪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些在暴受风寒之后发病,有些发病后由于外感风寒而加重。孙曼之老师提出,“辩证首重体质,论治首重病因,”无疑,对于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而言,及时祛除外邪,消除病因越早越好,是争分夺秒,非常关键的治疗措施。病案一孙曼之大续命汤加减治疗于某右侧颞叶梗塞案于某,男,68岁,渭南市人。初诊时间:年6月5日。去年七月外出旅游,乘车受风后当晚忽然左半身瘫痪,遂紧急入院治疗。做CT诊断为右侧颞叶梗塞,经医院输液治疗后勉强可以行走,惟左侧上下肢僵硬不灵便,小腿拘抽,上下疼痛不定,至今不愈。舌稍暗红,苔薄少。平素纳健,大便干燥。糖尿病史多年。脉右寸微洪,关尺弦;左三部弦大紧微滑。西医诊断:右侧颞叶梗塞。中医辩证:外寒内热,风邪。处方:麻黄10g桂枝10g黄柏10g生石膏50g川芎10g当归12g羌活5g独活5g防风5g甘草5g水煎服,三剂二诊僵硬头昏稍减,咽疼牙疼,上方加荆芥10克、元参12克。三诊僵硬头昏大减,原来忘告腰疼,服药后亦显减,咽疼消失。四诊腿疼大减,牙疼未愈,上方加生地12克。五诊腿疼大止,举止如常,惟尚感无力。据告将赴山东久居,改丸剂缓图。病案二赵红军大续命汤加减治疗行某丘脑出血12ml案行某,女,58岁,合阳县新池镇南顺村人。初诊时间:年3月7日。家属代述数前日外感,血压突然升高,先是一阵狂吐,继而肢体瘫痪。发病急骤,神志时而清醒,时而昏睡,时而烦躁,反应迟钝。恶寒发热,无汗。左肢瘫痪,肢体拘急,上下肢体肌力为0。口干,舌红,喜饮,苔薄黄腻,舌面乏津。大便干结,数日不行,小便遗失,时而大小便不知。喉中痰鸣,纳食可。双脉弦而略紧,右脉明显滑数。西医诊断:丘脑出血12ml。中医辩证:外寒内热,痰热阻滞。处方: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50g当归10g川芎10g半夏10g炙甘草5g枳实20g黄芩10g生姜5片鲜竹沥60ml分2次兑服每日一剂,水煎服。这个患者经确诊后即否决了手术方案,由我保守治疗。除了输液常规支持营养之外,结合大续命汤和针刺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最终完全康复,未留任何后遗症,生活能自理,并且可以做日常家务,避免了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的发生。病案三赵红军大续命汤加减治疗王某脑动脉瘤术后肢体麻木上肢无力案患者王某,女,50岁,商洛人,初诊时间:年9月13日。患者脑动脉瘤手术后遗留右侧肢体麻木,行走迟缓,右手不能提物一年半。土、火行人,面黯,舌红苔薄,口干口渴,痰多。右脸、眼、鼻痒半年,汗出不多。头晕,心悸,气短,心烦易燥,常服用西药控制。记忆力下降,目光呆滞。右脉沉滑,左脉沉洪数。西医诊断:脑动脉瘤,脑梗塞。中医辩证:外寒内热,痰热郁闭。处方:麻黄5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30g甘草5g生姜5g当归10g川芎5g党参5g山栀10g豆豉10g僵虫10g菊花15g桑叶15g天花粉20g蝉衣15g夏枯草20g7剂,水煎服二诊发痒减轻,心悸气短减轻,肢体轻松,头不晕,口不干,大便正。出汗不多,未服用西药而心脏无不适。继续上方7付。三诊发痒大为减轻,心脏明显好转,右手持物好转,足仍略麻。上方加牛膝10g,独活15g,羌活3g。7付,水煎服。经后续结合针刺等疗法,效果明显,逐渐康复。按:大续命汤用之得宜,不仅可以治疗中风初病,挽救患者性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还可以治疗中风久病。好多患者中风后遗留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与发病初期未用本方及时发散外邪有一定关系。孙曼之老师强调:“病有所来路,亦当有所出路。”这是中风即使多年的患者,应用大续命汤后依然取得较好效果的原因所在。结语:我平时常说:“大续命汤乃古今治疗中风第一方,黄竹斋乃古今治疗中风第一人。”此语意在强调治疗中风应该重视续命汤系列方剂,以及在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时,针灸和中药相结合所起的重要作用。中风的发病和治疗康复,牵涉到诸多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意在给大家分享本人用大续命汤治疗中风的经验,论述的只是外邪所致的“真中风”及其个人经验,并无否定内风治病因素和“类中风”的其它治疗方法,请读者自分辨之。对于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今人多昧于西医“凝血、出血”之理论,滥用、套用活血化瘀药和补阳还五汤之类的方剂,而忽视中医的辨证论治,将大续命汤等系列方剂废弃不用,以致于造成了大量的中风偏瘫患者,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治疗中风的第一要义,是祛邪外出,邪去则身安,希望大续命汤能够得到广大同仁应有的重视。注:时间仓促,本文的完成,得益于周雨涵同学的帮忙,在此谨致感谢!赵红军年12月7日《古今录验》续命汤见《金匮要略》,原书云:“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有的病例获得不可思议的优良疗效,深感仲景制方之奥妙。《绛雪园古方选注》对该方评注云:“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今将多年运用该方点滴收获试作肤浅论述如下。
方药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干姜、当归、甘草各9克、党参15克、生石膏30克、川芎6克。
方义浅论:本方是大青龙汤中生姜改为干姜,去大枣,加党参、当归、川芎组合而成。
大青龙汤为表里双解之重剂,并有清热除烦之功,是在麻黄汤原方中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清肺热,以利胸中阳气运转,解除心烦躁扰,加生姜、大枣调津养液,解表邪而和胃气。
“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汤之烦躁兼肌里矣。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仲景为了治疗各种不同的寒热错杂症,提高对复杂病、疑难危重病的疗效,创制许多适合病情的攻补药、寒热药齐用的方子。攻补兼施、寒热并调是仲景治疗杂病独具匠心的特点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正气衰退时,邪气才会乘虚而入,因而产生疾病。
内伤杂病,往往病程迁延,每多虚实夹杂,如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水湿、痰饮、瘀血等实邪结聚,耗伤气血,或脾胃升降失职,化源不充,气血不足,则由实而致虚;若脏腑功能衰弱,气化不及,水湿、痰饮、瘀血等亦可因之而内停,则由虚而致实。
对于虚实夹杂之证,自当攻补寒温并用,本方之所以能够治中风痱获得卓越良效,正如尤在泾所说:“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为复气之需,乃攻补兼行法也”(《金匮要略心典》)。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亦有精辟的论证:“此为治中风之主方。中风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感之,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治法不可稍误,今言中风痱,是荣卫之实邪也。主以此方者取其祛风走表,安内攘外,旋转上下也。方中麻黄、桂枝、干姜、杏仁、石膏、甘草以发其肌表之风邪,兼理其内蕴之热,又以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领麻黄石膏等药,穿筋骨,通经络,调荣卫,达肌表之邪,使从内达外,驱邪开痱,无有不利。称续命汤,用意良深。其可兼治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者,亦疏解肺经之意也”。
大小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方,两方均有表里双解的作用,大青龙汤主治表寒外束,里有郁热。小青龙汤主治外有寒邪,内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即兼有热象,出现烦躁者;《古今录验》续命汤兼有大小青龙、越婢,桂枝二越婢一诸汤之证外,特别能对待寒热错杂、虚实宜见、阴阳紊乱等错综复杂的疑难病证。
仲景在《内经》的思想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杰出地发展了六经辨证于临床,巧妙地运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治则,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境地。
《诸病源侯论·风偏枯候》谓:“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容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
《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古今录验》续命汤符合这一气血治法。
今引验案二则,以佐证该方疗效:“桔川书影云:某氏之室,得外感,表证解后,右脚拘急肿痛,不能起步,脉浮数。与余诊曰:热虽解而脉浮数,此邪气下注,筋脉不能流通也,与《金匮》续命汤,四五日而愈。汤本氏云:余每以续命汤治前证及历节风,越婢汤之证而兼血虚者,又用于后世五积散之证,皆有速效,古方之妙,不可轻视。”
又云:“北条氏,年七十余,平日肩背强急,时觉臂痛,一日,右肩强急甚,方令按摩生疗之,忽言语蹇涩,右身不遂,惊而迎医,服药四五日,自若也。余诊之,腹候快和,饮食如故,他无所苦,但右脉洪盛耳,与《金匮》续命汤,四五日而言语滑,偏枯少差,脉不偏胜,得以杖而起步矣。”(《金匮要略今释》)。
临床验证1、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庞xx,男,40岁,工人。
患痹证五年,证见手足小关节红肿灼热,疼痛难忍,手如鸡爪,不能伸张,双下肢亦疼痛,膝、踝关节红肿灼热,活动受阻,发热恶寒。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血沉90毫米/小时,抗链球菌溶血素“0”偏高,曾用过多种抗菌素、激素等治疗,未能控制。
初诊:(年7月18日)症如上述外,见身重强直,转侧维艰,口干烦渴,大便结,发热,舌质红,苔薄白,亦请中医治疗,服过桂枝芍药知母汤,蠲痹汤等,症状仍如故。
笔者用《古今录验》续命汤(剂量同上)加蜈蚣2条,全蝎3克,服二剂后热退,恐再反复,嘱连续服至七剂,手指能伸开如常人,红肿消退,行动自若,血沉、抗“0”均正常。再拟独活寄生汤小剂量缓服以巩固之。
按:《素问·痹论》指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本例气血瘀阻,寒湿稽留经脉,寒主收引,致使气滞而血凝,以致手如鸡爪不能伸张;湿性粘滞,故身重强直,转侧维艰,符合《内经》病机;又因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寒热交错,治当养血祛瘀,驱邪开痱,加全蝎、蜈蚣者取其窜筋透骨,蠲痹通络,获得显效。
2、口眼(面神经麻痹)王xx,女,29岁,职工。
产后未满月,时值冬令,冰冻严寒,不慎寒风侵袭,发生口眼?斜。右侧颜面麻木,人中平坦,口角歪垂,张口不便,含水漱口不能鼓腮,水不能控制淌出,并流涎,右眼不能闭合,眼泪汪汪浸出,看物模糊,曾多方求治,未能痊愈,十分苦恼,已达半年之久。
初诊:(年10月15日)症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口眼?斜明显。主诉:近一周来,曾发高热,体温40℃,经治疗,现尚余热未尽,恶冷,右脸部麻木又感到加重,小孩尚在哺乳,饮食减少,乳汁不足。舌苔干白,舌质边尖红,脉虚浮。即处予本方党参加至30克,玉竹30克。
复诊:(7月21日)上方服二剂,症状有所改善,惟自觉夜间咽干舌燥。不另更方,去干姜易白芍12克,当归加至15克,抄方带回原地。患者于65年12月因带小孩来诊,而见其口眼?斜已恢复正常,询之,续服原方三十余剂,未发生副作用,身体亦健康。
按:本例病程日久,又适产后患病,气阴耗伤,亦属寒热错杂之证,拟用本方养血活络,除湿祛风,党参倍增,加玉竹、干姜易白芍,扶正育阴,故服至三十余剂,圆满收功,未见其它副作用,深感仲景制方精当,严谨卓越,运用得宜,奏效迅捷,妙不可言。
3、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并支气管哮喘)万xx,男,54岁,工人。
自幼患咳喘病,曾治疗停发多年,30岁又发作,每逢气候变化,喘咳复发,咳嗽频繁,经常憋气,继之复喘咳不止,张口抬肩,喉有痰鸣,咳嗽痰多风泡,时夹黄稠,并带血丝。冬天发病较剧,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气虚乏力。
初诊:(年1月3日)气候寒冷,室外冰凌成块。因感冒促使咳喘发作加剧,胸部紧闷,发热,口渴,舌苔薄白,中心兼黄,舌边尖赤,面色暗晦,脉细数,重按无力。证属痰饮内盛,肺气壅塞,邪郁化热,平素血虚气弱,虚实互见,法当宣肺透表,清热平喘,兼扶正和血,予本方加天花粉12克,广百合30克。
复诊:(1月7日)服药三剂,热退,能平卧,咳喘减轻,在本方基础上增损健脾益气,调理而安。按:本例病程长,病因多由外感而致发作,患者体质虚弱,治宣肺平喘,解表退热,扶正养血,标本同治。天花粉配党参名参花散,具有扶正定喘之功效;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咳嗽,痰中带血之症,最为相宜,俟咳喘缓解,佐以健脾益肾,以固其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fz/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