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1——7回阅读记录卡
一、探究石猴不同名号由来
名号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名号由来(各50字以内)
孙悟空
弼马温
齐天大圣
二、在降服孙悟空的过程中,有许多神仙或天兵天将与他周旋交手,所用方法手段是怎样的?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哪些性格特点?又有什么结果?梳理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手段方法
体现悟空的性格特点
结果
太白金星
托塔李天王、哪吒
二郎神
太上老君
如来
三、第七回写道:“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万劫无移居胜境,一朝有变散精神。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请你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中写了哪些事情?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吴承恩为何安排孙悟空是石中孕育的石猴?有何寓意?
2.为何菩提祖师不许孙悟空提及自己的师尊姓名?
3.《西游记》前七回中,塑造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美猴王形象,这个美猴王做了哪些出格的事情?
4.读第5回,简要概述太上老君与老子有何关系?
5.为何二郎神“听调不听宣”?这背后有什么故事。请你查阅资料,简要概述。
《西游记》8——15回阅读记录卡
一、阅读8——15回,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原来的
身份
外貌特点
因何获罪
你认为惩罚是否过重?请说明原因。
悟净
悟能
白龙马
二、请你简要讲述唐僧的身世之谜。(字左右)
三、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贴门神。请你阅读第十回,谈谈门神的由来。(50字左右)
四、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一回的主要内容。(字左右)
《西游记》16——26回阅读记录卡
一、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回目名称
所遇对手
矛盾激发点
结果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罴怪
老和尚、
黑熊怪
孙悟空炫耀袈裟,被老和尚嫉妒,想要烧死师徒占有袈裟。结果大火之中,被黑熊怪窃走。
老和尚进退无方,撞墙而死。
孙行者找到观音菩萨,收服妖怪,菩萨带走黑熊怪做了守山大神。
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
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
四圣试禅心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二、五行观镇元大仙是个很有修养气度的仙人,尽管人参树被毁,但是却表现得沉稳镇定,对孙悟空一伙的处理也做到有理有据有节,请你结合内容谈谈。
《西游记》第27——31回阅读记录卡
一、“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十分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充分描写了师徒不同表现,体现了他们不同性格和问题所在。请你认真阅读,完成下面的表格和问答题。
白骨精(三变)
孙悟空(三打)
唐僧(三责)
猪八戒
沙僧
第一次
女儿
第二次
举棒照头便打
第三次
反映出的性格特征
狡诈阴险
善于揣摩人心
此次遇险体现了师徒间矛盾,你有何感悟?
二、吴承恩安排“白骨精”这一妖精的在这部小说中,有何作用?为何称“白骨精”为“尸魔”,请你查阅资料,给出简要解释。
三、请你简要概括“猪八戒义释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这一回目的主要内容。(字左右)
《西游记》第32——48回阅读记录卡
一、阅读以上回目,完成表格内容。
妖怪
名号
居住地
兵器宝物
概述你认为最精彩的情节
结果
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青毛狮子精
红孩儿(圣婴大王)
黑水河鼍怪
虎力、鹿力、羊力大仙
从情节安排上,谈谈我的发现:
从妖怪的结局,谈我的发现:
二、红孩儿这一形象非常突出,既有“妖性”,又有“童性”,且智力非凡。请你结合书中内容分析其形象。
三、读到此处,我们发现在回目名称中,常常出现“心猿”和“木母”两个称呼,它们分别代指谁?请你查阅资料,了解背后玄机。
《西游记》第49——62回阅读记录卡
一、阅读以上回目,完成表格内容。
妖怪
名号
现居住地
来自何处
兵器宝物
简要概述收服它们的过程
金鱼精
独角兕
蝎子精
二、遭遇女儿国是《西游记》中的重点篇章,请你结合第53.54回目,概述故事内容。字左右。
三、读到此处,孙悟空已前后三次离开取经队伍,请你回顾以往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出走原因
出走时的表现
回来的原因
体现悟空的性格
第一次
他杀了六个妖精化身的强盗,唐僧误会他杀死的是无辜老百姓,所以便与孙悟空断绝师徒关系
第二次
第三次
四、“两条棒,二猴精,这场相敌实非轻。都要护持唐御弟,各施功绩立英名。真猴实受纱门教,假怪虚称佛子精。盖为神通多变化,无真无假两相平。一个是沌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这个是如意金箍棒,那个是随心铁杆兵。隔驾遮拦无胜败,撑持抵敌没输赢。”
请你阅读上面内容,概述故事缘起及过程结局。
五、有人说,在“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中,打死的是真正的孙悟空,去取经的是六耳猕猴。还有人说六耳猕猴是另一个悟空,一个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悟空,二猴相斗,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颗心。请结合书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六、请你阅读59——61回,完成下面表格。
经历的波折
结果如何
一借
芭蕉扇
二借
芭蕉扇
三借
芭蕉扇
七、读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发现,各路妖怪的功力好像比年前增强了许多,而孙悟空的功力好像较年前减弱了许多,同时,兵器也较年前有了更大威力。请你结合书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西游记》第63——73回阅读记录卡
一、阅读以上回目,完成表格内容。
妖怪
名号
兵器宝物
贪图/觊觎之物是什么
简要概述收服它们的过程
九头虫
黄眉老佛
红鳞大蟒
金毛犼
蜘蛛精
蜈蚣精
二、在以上回目的阅读中,你发现师徒之间、师兄弟之间的关系较以前有什么变化吗?请你分析变化,并说说变化的理由。
三、《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西游并未带徒弟。有人说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都是唐僧自己,分别代表唐僧性格中的不同方面。如果是这样,他们分别代表了唐僧作为一个人的哪些特质呢?
《西游记》第74——83回阅读记录卡
一、阅读以上回目,完成表格内容。
妖怪
名号
兵器宝物
有无背景
结局如何
你可能发现各路妖怪中多数是天庭菩萨神仙身边的司机或服务人员,甚至亲戚,你怎么看?
青毛狮子怪
黄牙老象
大鹏雕
白鹿精
白面狐狸
老鼠精
二、师徒几次遇险都是因为唐僧不识妖怪,只以为是凡人受难,悟空多次劝诫也没用。请你结合以前读过的章回内容,谈谈都有哪些妖怪化为人形,诱使唐僧上钩呢?举出三个即可。
三、道家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已经成为一种叙事理念、文化符号。例如“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刘备“三顾茅庐”,请你梳理并概括一下《西游记》中关于“三”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
四、比丘国国王贪图美色、残害小儿,但长寿星老儿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给了他三颗长生枣。你怎么看待这种安排?
《西游记》85——回阅读记录卡
1.在第85回中,唐僧觉路途艰难,感慨不知何时到雷音。孙悟空说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听后说道:“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请你谈谈对悟空及唐僧的话的理解。50字左右。
2.孙悟空经此西游,已逐步完成从“魔性”到“人性”到“佛性”的转变,请你结合凤仙郡求雨一事谈谈这一转变?
3.凤仙郡郡候因和妻子吵架把供奉给玉皇大帝的贡品喂了狗,玉皇大帝便设立米山、面山和黄金大锁,使得凤仙郡三年大旱,颗粒无收。你怎么看待玉皇大帝的做法?
4.玉兔成精思凡,想要和唐僧结为夫妻。这一路,唐僧遭遇了太多次的“桃花运”,请你结合以前所读的回目,举出三个例子。
5.在第96回中“寇员外喜待高僧,唐长老不贪富惠”,结果却仍招来了祸患。“人不是妖,但人心似妖”,请你结合这回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6.佛祖为什么在最开始要给师徒无字经呢?是为索要人事还是另有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
7.师徒一行人取得真经后唯一重走的路仍然是“通天河”,请问,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西游记》读后活动设计1
如来佛要在唐朝创办一所佛法宣讲文化有限公司,现缺少一个下属的中心管理团队。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听闻消息后前来应聘,该公司现招募公司董事长、公司运营总监、公司后勤主任、公司财务部主任、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共5个职位。请你为师徒四人各填写一份求职简历,帮助他们成功应聘。模板如下:
《西游记》读后活动设计2
读完《西游记》,班里计划要开两场辩论会。
(一)孙悟空一路斩妖除最终护送唐僧取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拥有了天庭“编制”,得到了正式认可。有人(正方辩手)认为这是皆大欢喜的喜剧,对孙悟空来讲是大喜事;而有人(反方辩手)认为这是一场经过多方势力策划而成的悲剧,代表悟空个性的泯灭。请你站在正反方,分别为他们提供三个论点来支持他们各自的观点。
正方观点(喜剧)
1.
2.
3.
反方观点(悲剧)
1.
2.
3.
(二)有人(正方)认为《西游记》重在表达一群人对目标和自我的“寻找与追求”,倡导一种勇气和大爱。而有人(反方)认为吴承恩写《西游记》是为了抒发一个“愤青”的郁闷,借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所遭遇的妖魔鬼怪及背后各路神仙,揭露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请你站在正反方,分别为他们提供三个论点来支持他们各自的观点。
正方观点(寻找与追求)
1.
2.
3.
反方观点(揭露与讽刺)
1.
2.
3.
《西游记》读后活动设计3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想象丰富,描绘了奇幻无比的世界。它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幽默诙谐,形象鲜明感人,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征服自然、用理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跃然纸上。西游结构非常巧妙,因果循环,丝丝相扣,寓意深刻。绝不止是长篇神魔小说和打妖怪那么肤浅。请你结合书中内容和所给事例,写下你其他的发现。
想
象
丰
富
1.悟空作为第一男主角,是天地孕育,石头所生。
因
果
循
环
1.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踢到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大火成为火焰山,阻挡了他。
寓
意
深
刻
1.取经之路一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也是一万八千里,但最终只能一步一步走去,寓意人生没有捷径,需要脚踏实地。
语
言
幽
默
生
动
1.唐僧在五行观被绑,抱怨徒弟连累他。行者说“且休抱怨,打便先打我。”唐僧道:“虽然不曾打,却也绑得身上疼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fz/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