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顾禄的《清嘉录》记苏州岁时风俗与风物,是久被人们喜爱的一本书。其卷五记五月故事,第一事便是“修善月斋”,然后解释说:“案《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潘荣陛《帝京岁时纪略》‘京俗,五月不迁居,不糊窗槅,名曰恶五月’,吴俗称善月,盖讳恶为善也。”
《荆楚岁时记》出自南朝梁宗懔,潘荣陛则是清人,而所云风俗上溯还可至汉乃至先秦,如应劭《风俗通义》中的记述,所谓“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盖屋令人头禿,又曰不得曝床席荐”,等等,可知这一习俗历时之久,虽然人们很早就并不深信。
既以“恶”为名,五月里的行事便多以却鬼、辟邪为主题,而因此生出许多可喜,顾氏所记种种都很有趣,并且几乎每事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尽管在长期的演变中愈失本意,而差不多都在镇恶的题目下延伸为应节的纷纭之华丽。
一、长命缕
五月里的风俗,自以端午最热闹。端午也作端五,便是以五月初一为端一,然后依次数下来。
端午的赛龙舟、裹角黍、饮雄黄酒等不必多说,取镇恶之意者如制蒲剑蓬鞭悬于床户以却鬼,做雄黄荷包系襟带间以辟邪,门楣贴五毒符,小儿系各种符牌,等等。
行之久远的又有长命缕。《清嘉录》卷五“长寿线”条云:“结五色俗,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结五彩索系小儿臂上,即古之长命缕也。’诗曰:‘编成杂组费功功深,络索轻于缠臂金。笑语玉部还忆否,年时五彩结同心’。”
彩丝系臂的风俗已见于以汉代。吴淑《事类赋注》卷四“彩丝通问遗之情”句下引应劭《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等。很早就以相问遗。”
又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五彩”条:“《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又曰:示妇人蚕功成也。”可知它的用意本是免灾辟邪,此外尚有夸示妇功之意,辟兵缯、长命缕的多方命名,且又意存祝福。
初唐戴孚作《广异记》,其“王璿”一则云:“唐宋州刺史王璿,少时仪貌甚美,为牝狐所媚,家人或有见者,风姿端丽,虽僮幼,遇之者,必敛容致敬,自称新妇,袛对皆有理,由是人乐见之。每及端午及佳节,悉有续命物馈送,云:‘新妇上某郎某娘续命。’后璿职高,狐乃不至,盖其禄重,物不得为怪。”
五彩丝即续命物之一也。新妇是媳妇的谦称,“新”字为可以一直用下去,而并不止于新婚。狐仙的乖巧惹人欢喜,恶月里其更是在递送善意。
又一则“贺兰进明”与此情节相似,狐新妇亦“状貌甚美”,“至五月五日,自进明已下至其仆隶,皆有续命物,家人以为不祥,多焚其物,狐悲泣云:‘此非真物,奈何焚之!”其后所得,遂以充用。”
据今人研究,早期狐怪小说中的狐原是暗指胡人,这两则也讲的是胡汉通婚的故事。若此说可以成立,那么狐的隐喻该是以一种集体记忆的方式不经意地影响于小说的叙事情节。不过此中的精采倒是在于利用一点琐细行事写出狐仙令人怜爱的明慧和善良。此非说端午,而端午故事在这里竟是显得风情万种。
续命缕又称作“百索”、“白百索线”,端午日赐中外百官百索或曰彩丝若干轴,唐代已成风气。
李肇《翰林志》列举輸林学士每岁来自内廷的节令赐物,“端午,衣一副,金花银器一事,百索一轴,青团镂竹大扇一柄,角粽三服,粆蜜”。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诗“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余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所咏即其事。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衣物帐中录有“百索线线一结”,一结,当即一束。只是地宫里没有发现与它对应的实物。
端午风俗也传至东瀛,奈良正仓院藏一件曾用作结系百索的木轴,它在《天平胜宝八岁六月二十一日献物帐》中记作“百索缕一卷”,其下注云:“画轴。”
李商隐《为荥阳公端午谢赐物状》起首云“右中使某至奉宣恩旨,赐臣端午紫衣一副、百索一轴、银器二事、大将衣三副”,后云“将以綵丝,萦诸画轴”,正是此物。枣核形的木轴长约一尺,中间的内里用榫相接,两端以绿地红花的晕繝为饰,“画轴”之“画”,即此之谓。天平胜宝八岁即公元七五六年,亦即唐肃宗至德元年。
宋代此风依然。两宋百索也有制作的细巧,而打个同心结,绣一对鸳鸯,便有了另外的文章可作。南宋蔡戡《点绛唇?百索》:“纤手工夫,采丝五色交相映。同心端正,上有双鸳鸯并。/皓腕轻缠,结就相思病。凭谁信、玉肌宽尽,却系心儿紧。”
前引《江乡节物词》“笑语王部还忆否,年时五彩结同心",可知此意此情自有传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资料室一件清緙丝博古挂屏,宽50厘米,高86厘米,挂屏左边一具耳衔环长颈瓶,里边插着海棠和枇把果,侧边横一柄甩着长流苏的如意,旁边又一个犀角杯。挂屏右边是须弥座托起的海棠盆景,上有钟馗持剑,小鬼持戟,戟上悬着磐和双鱼,便是“吉庆有余”。下方一盘一瓶,盘子里放着桃子、荔枝和葡萄。瓶上覆草和山石,草上有蛇等五毒之属。挂屏左下方一个東腰五足带托泥的栏杆座,座上有水浪托着的一大一小两只船,大船上挑出弯弯的闹竿,舟侧隐约一树高枝。挂屏右下角有一件叠胜和两件佩饰。下端中心两个线缨,其一上面插榴花。
挂屏上面的各组图案差不多都与端午节物相关,虽然它的保存状况不是很好,不过识不太真切的若干物事,依全幅表现的情景而论,仍可以约略推知。如大船之侧的一树高枝似是艾叶,和叠胜成为一组的佩饰当是端午日戴的佩符,两个线应即百索缕。如此,这一件作品似可命作“缂丝端午景挂屏”,而它原是一件与时令相应的室内陈设。
二、各式佩物
端午节用作辟邪的佩符有各种式样,自家佩戴之外,且相互贈遗,其情景亦如长命缕。各式佩物又可以大略别作两类,其一属小儿,而多半是系在后背;其一属女子,而多是悬于于钗头《金瓶梅》第五十一回曰:“李瓶儿正在屋里,与孩子做那端午戴的那绒线符牌儿,及各色纱小粽子儿,并解毒艾虎儿。”
明人《如梦录》“节令礼仪纪”一节说五月初五端阳节里,小户人家“用红黄夏布、纱扇扇汗巾巧作各样戴器:皮金小符、五毒大符、小儿百锁,陶线绒编背牌”。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彩丝系虎”条:“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又《清嘉录》“健人”条:“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女插,又互相献赍,名曰健人。”
健人,又名艾人,而艾人的名称出现得更早。《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是艾人乃悬于门户。
宋人又称它为豆娘儿,宋无名氏《阮郎归·端五》:“门儿高挂艾人儿。鹅儿粉扑儿。结儿缀着小符儿。蛇儿百索儿。/纱帕子,玉环儿。孩儿画扇儿。奴儿自是豆娘儿。今朝正及时。”记述端午风情,列举诸般物事,尤觉唇吻伶俐。
其时艾人又或作成张天师的样子,南宋刘克庄《艾人六言二首》之一“不惟宝剑冲斗,亦自高冠切云。令祖岂非艾子,先师莫是茅君”,即此。故宫博物院藏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一部,其中一幅为《悬艾人》,是述古而亦及今之作,可见这一古老风俗的绵延。
艾人多用于悬门户,这时候用于缀在钗头的节物乃有五色珠儿结成的符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讲述重午宫中故事日,是日“内更以百索綵线,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所谓“经筒符袋”者,盖因《抱朴子》问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佩赤灵符挂心前,今以钗符佩带,即此意也”。
南宋崔敦诗作《淳煕七年端午帖子词》,为皇后阁所作六首之一云:“玉燕垂符小,珠囊结艾青。”玉燕,指钗。南宋韩淲《重午》诗:“年年重午泛菖蒲,儿女搔头亦篆符。忍复研朱如羽客,懒能切玉醉狂夫。长歌楚些冤何有,却山人讽已无。田里萧萧方渴雨,小轩清望老怀孤。”“研朱如羽客”,即朱绘张天师之类。虽乡居清境,而重午时节“儿女搔头亦纂符”也。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发现的一件金钗,出土时插在墓主人发髻一侧,钗梁缀一个3厘米见方的罗制小袋,小袋外面是小珍珠作的网罩。墓主人右手持桃枝,桃枝上边系着两个粽子。可知钗梁悬缀的便是所谓“珠囊”、“钗符”,亦即端午时节佩带的节物。同样是戴在钗头的还有艾虎,刘克庄《贺新凉》“儿女纷纷夸束结,新样钗符艾虎”,所云是也。
江苏宜兴北宋法藏寺塔基出土一枚“鎏金银卧虎纹佩饰”,系用扣合在一起的两枚银片制成,一面是镂空的缠枝卷草,一面打作伏在山坡草丛间的一只虎,顶端穿了一个小环用于系缀,底部可以开合。高四点五厘米。这一枚佩饰,应即端午时候的“钗头艾虎儿”。既可开合,自不妨纳入“篆符”。
至于小儿戴的符牌,则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焯”款《端阳戏婴图》。又一幅传元人《天中佳景图》,榴花枝梢挂着一个艾叶幡胜,一对角黍,又是艾虎、艾人,一对香袋。而艾人在清代情形又有了变化,依《清嘉录》所述,当日贴门楣、贴户寝者有天师符、五毒符,艾人或曰健人因作成缀于繁缨下边的骑虎小人系在钗头,而别成一幅端午景。
“天师符”中的张天师,也早是端午节物。《梦粱录》卷三曰,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又雕刻生百虫铺于上,却以葵榴、艾叶、花朵簇拥”。
项安世《次韵和黄江陵重午二绝》“门前帖子虫书小,壁上仙人虎脊高”,是也。明代更有花样翻新,张天师之外,又有“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故事,如年节之门神”。今天能够看到的此类遗存,也以明代为多。
南京市博物馆藏明五彩张天师斩五毒图盘,穿红袍的天师一手举剑,一手持符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万历五彩仙子驱五毒图盘,盘心坡地上布着几丛艾叶,一小儿头戴束发冠,身穿红袍,手中仗剑,坐骑是身披麒麟皮的老虎,四下里跑着蝎子、蛇、蜥蜴、蜈蚣和蟾蜍。骑虎小儿当即《酌中志》中说到“执剑降五毒”的“仙子”。
这一题材也用于簪钗的装饰纹样,《天水冰山录》有“金厢天师骑艾虎首饰一副(计十件,共重一十三两四钱五分)”。江苏江阴青阳邹令人墓出土天师骑艾虎金掩鬓一对,钗首的云朵上,天师头戴荷叶帽,耳边挂着环子,系了云肩和草叶裙,一手持着长柄斧,一手提篮,侧身翘脚骑在虎背,虎额上錾出一个大大的的“王”字。天师肩肩膀处一只蜈蚣,斧头下边一只蝎子。掩鬃的云朵上缘点级山石花木。应节的时令纹样,自是端午节里的插戴。
《清嘉录》中说到的“五毒符”,也是长久沿用的端午物事。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一枚玉五毒佩,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早期实物中难得一例。
“符”之外,以五毒作为装饰纹样似也有镇悉的功用,弗瑞尔美术馆藏龚开《中山出游图》,一个腋下夹着隐囊的侍从,衣衫上绘着五毒。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明洒线绣五毒纹经皮、明万历红地艾虎图妆花纱。经皮的单位绣样是锦地纹上一大朵黄蜀葵,两边簇拥花叶与荷花,黄蜀葵上送出三枚艾叶,艾叶上托了蝎子和蜈蚣,上方罩着各色如意云朵。妆花纱原也是经皮,却是衔着艾叶的老虎为主图,五毒奔逃于其间。
《戒庵老人漫笔》中说道朝廷端午赐京官诸般节令物事,中有“艾虎”,“纸方尺许,俱画虎并百脚诸毒虫”,妆花纱的纹样自是以此类艾虎图为粉本。
三、钟馗画
贯穿整整一个五月的镇恶之物是钟馗画。《清嘉录》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其下考证来源甚详,又曰:“胡浩然《除夕》诗云:“灵馗挂户。”则知古人以除夕今人以端五,其用亦自不同。”
钟馗故事是近人讨论很多的一个话题,刘锡诚《钟馗信仰与传说》考校之详差不多可以算作一部小史。石守谦《雅俗的焦虑:文徴明、钟馗与大众文化》,则说到明代文人对钟馗的另一种方式的接受。
《钟馗信仰与传说》总结了此前的研究成果,认为钟馗斩鬼之说最早出现在晋代的《太上洞渊神咒经》,而唐代斩鬼的钟馗已是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并且在玄宗朝进入官廷,至沈括《梦溪笔谈·续笔谈》,钟馗故事以更加丰富的情节而变得完整。
然而在宋人的记载中,钟馗的当值均在岁末,——多半是在跳钟馗的傩舞中领衔,又或作成画图悬于门户,至清代却又兼了端午,只是不大活跃于传统的驱鬼之傩,而是专在图画里用作祛邪镇恶。
不过大家的讨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有一幅辽代的钟馗捉鬼图。图绘在河北宣化七号辽墓墓葬前室的门楣上端,墓主人张文藻卒于辽道宗成雍十年,即公元一○七四年,而于道宗大安九年即公元一○九三年改葬今址,那么这也就是作品的创作年代,而它正是民间流传已久的钟馗图,也是目前我们所知最早的时代明确的一例。
画面中部漫漶一块,依保存大抵完好的部分来看,小鬼有四,其一手持拍板,余持戟、棒之类,钟馗则戴着漫画化了的局脚幞头,——后世他每戴一顶插着一对朝天翅的纱帽,或即由此而来。钟馗捉鬼图安排在墓室中,好像是为鬼驱鬼,则这里的取意该是辟邪镇恶。
《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五回备述西门庆为李瓶儿举丧之详,道“四七”的时候有锣鼓地吊,演《五鬼闹判》、《张天师着鬼迷》、《钟馗戏小鬼》,与这里的意思是差不多相同的。
钟馗的兼值端午究竟始于何时,目前似乎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人们讨论所引的材料几乎全部集中在清代,其实有关的图像已出现在清代之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人《夏景戏婴图》,绘湖畔一带石栏,栏内的柳荫下有山石,傍着山石有一树榴花。石桥边两童子戏蟾山石前一童子擎荷,一童子摇扇,宫扇上画着蛇、蝎、蜥蜴、蜈蚣、蟾蜍和艾叶,又有背上戴着虎头符牌的一个童子手举榴花。两童子抬案,案上一大盘角黍,一大盘樱桃水果,又酒注一,酒杯一,蒜头二,小虎儿一,又小小方圆毯,上有持剑的钟馗。
图中所绘均是端午故事,案上酒具当是为饮雄黄酒而备,擎荷童子戴虎头符牌,可以和前面举出的的《端阳戏婴图》同看。《夏景戏婴图》原是清宫旧藏,其断代并不十分可靠,以人物神态和服饰来看此幅作品应是出自明人。图题“夏景”,是五月乃仲夏之月也,因此常把它嵌在夏日行事中。
元稹《表夏十首》即说到“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前引吴淑《事类赋注》卷卷四“彩丝通问遗之情”,原也系于“夏”之部。元贾仲名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三折,金安寿上场,召唤童娇兰道,“趁着这夏景清和避暑乘凉,好受用也”,下面唱的一支曲子便全是五月故事“黍新包似裹黄金,蒲细锉如攒白玉。咏离骚歌楚些谁吊古,夺锦标擢画桨似飞凫。系同心长命缕,佩辟恶赤灵符”;“剪綵仙人悬艾虎”。
又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硃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悉。”端阳节的“避恶”也同“宜夏”合为一事。
五月顶了“恶月”的名字,却反而蔚出一片节日风景。南宋项安世《重午记俗八韵》:“菰饭沾花蜜,冰团裹蔗腴。油淹枯茹滑,糟闷活鳞濡。饷篚争门入,瘟船出市驱。屑蒲形武兽,编艾写髯巫。朱揭横楣牓,黄书闯户符。辟邪钗篆蹙,解厄腕丝纡。恶月多忧畏,阴爻足备虞。更闻因屈子,宩动楚人吁。”末一韵先有元稹把这一番意思表达得好,即《表夏十首》中的“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而所谓“阴爻”,乃与阳爻成对也,于是有交错有变动,于是有了倚着自然之节奏而安排生活的乐观与智慧,于是我们看见了由“恶”向“善”之转变的奥秘。食角黍,作艾人,悬钗符,系百索,虽“恶月多忧畏”,而我持阴爻之变可以变忧为乐也。月里,便因为镇恶而挤满了五彩缤纷的欢乐。
原题《五月故事寻微》,收入《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jj/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