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潮汕文化蜈蚣舞


潮汕文化

蜈蚣

WUGONGWU

蜈蚣舞是潮汕舞蹈中别具一格的民间大型广场舞蹈,是根据蜈蚣的动态和习性进行模仿的,表演者以半蹲的姿势起舞,模拟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惟妙惟肖,受到民众的喜爱。蜈蚣舞舞姿与武术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情趣盎然。

·蜈蚣舞历史·

蜈蚣舞,广东传统民间舞蹈,创于澄海西门乡。相传光绪年间,澄海西门乡人、建筑嵌瓷师傅陈成锦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屋梁掉下蜈蚣获得灵感而创制。

职业特性使陈师傅对造型艺术较为敏感,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能力因而在观察蜈蚣形体和动作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条长达二十余米的大型蜈蚣,他的好友石文勇结合武术协助他设计了一整套舞蹈动作,使这条巨型蜈蚣在潮汕大锣鼓的伴随声中翩翩起舞。

在的春节期间,西门“蜈蚣舞”参加了汕头市首届迎春联欢节并荣获了最佳节目奖,后于年被评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蜈蚣舞组成·

蜈蚣舞由一人挥舞彩珠,另有一名放焰火者以及16名擎蜈蚣道具的舞者共同表演。舞者皆统一服饰、扎绿色腰带,舞珠者包头巾,放焰火者穿着同舞珠者。

蜈蚣舞的道具包括蜈蚣和彩珠。“蜈蚣”构造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头部酷似狮头,嘴两侧一对弯弯的利牙,两眼透出绿光,尾部呈剪刀形,身长22米,以竹篾为材料,扎成一个个炭筐一样的竹筐,连接而成,用硬、软28节布框衔接,屈伸自如,裹布绘以形状鲜明的朱红色节甲,艳丽威武。

彩珠由藤条编织而成的内外圆球组成,以轴承连接,裹上红绸带,顶8部缀红绸花球。

·表现形式·

蜈蚣舞的基本动作包括彩珠引路、快速出洞、晃头摇身、上下摆尾、蜿蜒盘旋、悬空翻肚、吐烟喷焰,其中“悬空翻肚”技巧要求最高。

表演时擎彩珠者带引蜈蚣,15人藏身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运用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武术步法,操纵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变化出“水波纹”“盘梅花点”以及阿拉伯数字“2”、“3”、“6”、“7”、“8”等队列图形,把蜈蚣的神态习性模仿得惟妙惟肖。

蜈蚣舞风格稳健富有气势,尤其夜间起舞时,13节硬框内烛火点燃,通体透亮,尾巴高翘,加上焰火辉映,蔚为壮观。

·蜈蚣舞配乐·

蜈蚣舞以潮州大锣鼓伴奏,常用的乐曲和曲牌有《出闸》、《龙摆尾》、《飞凤衔书》、《白字吹鼓》等,在营造气氛的同时更凸显潮汕特色。

·舞随歌动·

蜈蚣舞表演时,乐队先奏《龙摆尾》,舞珠者做“彩珠引路”,始终在蜈蚣前方,侧身对蜈蚣头或面向蜈蚣头,以“圆场步”或一步一退引导蜈蚣前进,同时单手或双手握彩珠舞动,引导蜈蚣“快速出洞”。

舞蜈蚣者均以“圆场步”快速前进,使蜈蚣身从洞中快速爬出,逆时针方向绕场一周,放焰火者随之不断燃放焰火助威。

紧接着乐队奏《出闸》,舞珠者引导蜈蚣继续晃头摇身、蜿蜒盘旋,蜈蚣随着节奏反复绕“℃”形,身随头动,然后迈三步、停一步,上身及双手晃头摇身,重复缓慢前进,依次走出“水波纹”“2”“7”等队形图案。

当乐队奏响《飞凤衔书》时,蜈蚣变换队形为“6”“3”“8”,并穿插做晃头摇身、上下摆尾动作,此时舞者走出“盘梅花点”的队形,步伐随音乐节奏的加快而加快。

然后乐队奏《龙摆尾》,蜈蚣做“悬空翻肚”,舞者呈一字摆开,头尾同时迈“圆场步”向中间靠拢,头部必须从躯干的7、8节之间,尾部则要从8、9节之间钻过去。

此时7、8、9节身躯的操纵者,要将圆木杆迅速从空心竹节中拔出,使蜈蚣中间三段硬框悬空,头、尾钻过后即往两边舞动,将蜈蚣拉成直线,便形成“悬空翻肚”的奇特姿态。

与此同时,放焰火者配合“吐烟喷焰”,引燃焰火的瞬间向蜈蚣口处前上方抛出,如同蜈蚣喷焰火一般,将整个舞蹈推向高潮。

最后乐队奏《出》,舞珠者引导蜈蚣成一条直线中速前进,舞头者高抬蜈蚣头向中间、左、右观众点头致意。乐队随即换奏《白字吹鼓》,乐终舞毕。

了解更多

关于我们

大创团队:紧急下班

文/吴思怡

排版/吴思怡

图/网络

指导老师/徐霄扬毛良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jj/80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