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蜈蚣—如何选择养殖场地?人工养殖蜈蚣,可根据蜈蚣的生活习性,因地制宜地选择养殖场所和确定养殖方法,如野地养殖、薄膜围壁式养殖、砖池养殖、地下池养殖等多种。不论采用何种养殖方式,都必须创造蜈蚣栖息、隐身的缝隙和洞穴,尽可能保持野生生态状态的环境。饲养场地分类(一)室外养殖利用自然条件下的人工养殖法,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风条件好而又比较阴湿、僻静的地方。要求土质疏松,中性偏酸,如池内土质较硬,可另铺一层约20厘米厚的饲养土。养殖池用砖或水泥块等材料砌成,水泥抹面,池深以80厘米为宜,池内壁四周光滑,用塑料薄膜粘贴,或在池口镶一圈与池壁成直角的玻璃,宽15厘米为宜,以防蜈蚣外逃。池内可栽上杂草和小树木、低矮灌木、中药材、麦冬、芍药、桔梗、柴胡等,用以遮荫,尽量做到养殖池环境潮湿、阴爽、温暖、安静,并堆放一些石块、瓦片等供螺蚣栖息。放种苗后池上要盖一层草帘遮光,池内应保持干净、潮湿、阴凉和卫生。不管室内养殖法,还是室外养殖法,养殖场周边最好保持安静。(二)室内养殖室内养殖可在空闲的房内建养殖池,或设置养殖缸、箱。要建在比较阴湿、僻静的地方,要求排水,通风条件好的安静环境。用水泥浇制或者用砖头砌成1米见方的池子,池深60厘米为宜,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光滑的瓷砖、玻璃镶嵌四壁,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20厘米宽〕,或是池壁直接采用玻璃连接,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要粘贴封口胶,防止蜈蚣外逃或其他有害的动物入侵。池底面浇水泥,并在水泥面上垫上20厘米左右的饲养土,土必须疏松、肥沃和潮湿,其上面用瓦片正反相叠成三层,反面瓦片里放少许饲养土,并留有隙缝,尽量造成适合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放种苗后,池内应保持干净、潮湿、荫凉和卫生。采用箱、缸养殖的,内要用瓦片、砖头堆叠成窝巢,底部还应铺放泥块,以便于蜈蚣栖息、产卵和进行孵化。室内养殖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养殖室的布局,要便于打扫和管理,做好灭蚊、蜘蛛、鼠等敌害的工作,防止鸡等家禽进人室内偷吃蜈蚣。(三)场区的布局蜈蚣在饲养中一般根据不同年龄组(生长期)分池饲养,这样做有利于采收时商品规格化的统一,同时避免饲养中壮大个体残食不同龄期的弱小个体,并预防疾病的扩散。生长饲育期间,蜈蚣大体可分为三种规格:育幼池内饲养12龄期的幼蜈蚣,一般体长为毫米,体重为毫克。幼蜈蚣非常活跃,喜群集,饲养池不宜过大,以23平方米为宜。池边周围以玻璃镶嵌,向内侧凸出20厘米,防止幼蜈蚣外逃。幼蜈蚣的饲养面积约占养殖总面积的15%。生长前期池内饲养35龄期的蜈蚣,一般体长为毫米,体重为毫克。此阶段蜈蚣觅食活跃,可置于普通饲养池中饲养。饲养池占地面积为养殖总面积的20%左右。生长后期池内饲养67龄期的蜈蚣,一般体长为毫米,体重为毫克。此阶段为蜈蚣生长的高峰期,觅食活跃,活动范围大,应提供充足的饲料及饮水,要有充分的活动场地。生长后期蜈蚣的饲养面积占总面积的30%左右。蜈蚣成熟期为89龄期,一般体长为毫米,体重为毫克。此阶段的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产卵期,其中产卵的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在此之前必须将已经成熟的个体移入孵化池,放置孵化巢内,以保证产卵孵化的有效完成。由于蜈蚣个体较大,产卵前觅食活动频繁,成熟期的饲养面积占总面积的25%左右。此外,体长超过毫米的个体已经进入老龄化,很难完成繁殖期的产卵孵化全过程,为避免损失,可直接将其加工成商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j/1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