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神奇之处除了能够通过自然选择作用来淘汰那些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之外,还会不断促进生存下来的生物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食肉动物身上就存在一个明显的特点,它们很少吃食肉动物。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高等智慧的生物,身上自然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我们日常吃的动物通常都是植食性的,例如牛、羊、鱼等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食肉动物不吃食肉动物呢?这个问题存在诸多说法,下面让我们来一一了解。
第一种说法认为,食肉动物吃食肉动物需要背负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在自然界中,能够捕杀到植食性动物甚至是肉食性动物的动物,通常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这样的动物一般都不会是等闲之辈。如果两种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碰到了一起,它们可能会尝试着交锋,但当一方发现明显处于弱势之后,会果断放弃打斗,毕竟保命要紧。
如果这时候处于优势的食肉动物继续穷追不舍,那么即使它最后得逞了,也可能弄得遍体鳞伤,因为对方同样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它们并不像食草动物那么好对付。对于人类这种拥有高等智慧的生物来说更是如此,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从食肉动物身上是得不到好处的,因此他们不会主动捕食它们。
第二种说法认为食肉动物深谙能量的传递,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食。这种说法涉及了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其中植物是第一营养级,它们主要通过吸收太阳光来获得能量,而植食性动物作为第二营养级,它们从植物身上获得的能量并不多,只有植物总能量的10%左右。第三营养级是肉食性动物,它们从植食性动物身上获得的能量也只有10%左右。如果肉食性动物再以肉食性动物为目标的话,那么它们能够最后能够从单体中获得的能量远远少于从一只植食性动物身上获得的能量,这对它们来说非常不划算。
第三种说法同样与食物链有关。虽然食物链传递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但是累积重金属、毒素等有害健康的物质却是逐级递增的。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很多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肉食性动物体内都积累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这时候肉食性动物再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话,那么它们不但没有获得足够的能量,反而得到了大量的有害物质,这是得不偿失的。然而对于自然动物来说,它们哪里懂得有害物质逐级累积的道理,也只有人类能够明白这一点,所以这种说法来解释人类的选择更为合适。
最后一种说法是肉食性动物的肉质并不如植食性动物好,因为肉食性动物为了捕猎经常运动,所以它们的肌肉比较坚韧,吃起来口感会差很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j/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