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還未與祂相見時,誠惶誠恐卻又滿心旖旎;識得後,疏遠輕慢而又患得患失。喜新厭舊,循環往復,無始無終。”“大師,我悟了!!您是在告訴我相愛就要學會瞭解對方,在曖昧中保持適當的距離對嗎?”“想屁吃!!老子說的是養毒蛇!!”編者鬼扯:在人們成長的過程中,瞭解身邊的事物并反觀自身,一直是所謂“學習”的核心內容。自覺或不自覺地,我們會在身邊所有的一切都投射下情感的印記,并希望藉此可以更好地觀察自己。在所有自然物所誕生的那一刻起,隨之而來的是海量信息爆炸式的增長。任何一條現實內容於我們而言,都是無意義且無感情的。“今天吃飯”和“明天吃飯”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如果說“晚上想和你約飯”,或是“我今天給小貓咪買了新口味的罐頭”。看似是一樣的“吃”,實則是表達“我希望”。在所有冷冰冰的現實中燃起的投射,正是我們獨立於外物的憑據。“你放了這麼多屁,和蛇有半毛錢關係。”我還記得小時候沒有通訊娛樂工具時,全村人夏天都會在門埕前聚坐納涼,那些白天不能享用的閒言碎語,隨著暗夜的月色娓娓道來。長輩們篤信萬物有靈,村外的山川湖澤是最好的故事溫床。在他們的口中,水裡有鱉精魚怪,森林裡有山都木客,老虎和狐狸會在吸收了日精月華之後和凡人相愛相殺,老貍會吟風銜月與讀書人把酒賦詩。而最令人神馳的,就是那些年紀很老的蛇會隨著洪水和江潮四處遊蕩,會與獵人生死相搏,也會隱匿在房前屋後,刺客一般無影無跡的取人性命,也會在長年的風霜雨雪之後悟道成仙,伴隨著神奇的天象脫胎換骨護佑一方。在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背後,儼然存在一個光怪陸離而多姿多彩的世界。長輩們也會在此時發出訓導,告誡小輩什麼是危險,什麼是禁忌,什麼事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做。如果有相似經歷的朋友看到這段話,或許就可以理解何以我會對那些虛無飄渺的事趨之若鶩。傳說固然是傳說,離開土地之後便化為了灰燼,有閒人的樂趣,就是在草蛇灰線之中,尋出雲霞之上,另一個世界的衣角。在我國內有關於蛇類林林總總的傳說和資料之中,最為人所關注的就是如何有效識別毒蛇以及無毒蛇,這樣的文章著述在今天的互聯網際可謂汗牛充棟。無論是農事生產還是野外作業,亦或者是自然愛好者在穿越山地及水體時,與蛇類的接觸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經驗總結雖然數量眾多,有時也難免令人心生疑竇。固然如今人們的知識水平與十年前相比已是一日千里,更無論建國之前。但對於那些對蛇類毫不了解的群體而言,如何能通過簡單的方法一眼就區別出一條蛇是否有毒呢?一個常規而準確的辦法便是隨身攜帶專業級的圖鑒手冊,或是自己學習記憶相關知識來辨認。這種辦法的準確度相對最高,對自身也最有幫助。但顯而易見的缺陷是,學習的過程存在很大的阻力和痛苦,出於人力所限,有時也會遇到自身經驗之外的情況,使得準確度大打折扣。◎左:白唇竹葉青蛇(Trimeresurusalbolabris)?右:翠青蛇(Ptyasmajor)◎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在實際的遭遇之中,由於自然環境的複雜和觀察者心態的波動,想要在目擊時分辨二者需要一定的經驗。如果僅僅是在灌叢之中露出一截蛇身,那麼即使有經驗的人也很難有把握斬釘截鐵的下斷言。當我們把兩種蛇分別置於空曠的地帶仔細觀察,那麼區別就會顯而易見了。遺憾的是野外很少會給人們這種機會去觀察,更不要說普通人在看到蛇之後多少會有些驚慌。◎左:細白環蛇(Lycodonsubcinctus)中:馬來環蛇(Bungaruscandidus)?右:銀環蛇(Bungarusmulticinctus)?三者均為幼體態。◎在更加極端的情況下,即便是有一定的相關經驗也會覺得頭暈眼花難以識別,如圖示情況之下,即使是計數黑白條紋的密度也似乎不可盡信,最準確的辦法就是觀察它們的背脊是否明顯隆起,以及背脊中央的鱗片是否為六角形。不過,試問在野外遭遇時,如果不是非常的必要,什麼樣的蠢人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看一條宛若蚯蚓大小的蛇身上芝麻大的鱗片呢。以上的兩個例子說明,即使是有經驗的情況下,依然會令人感到無比頭痛的緣故。此時要是蛇會說話就好了,大喊一聲“我有毒!!”,可以化解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當然,如果你認為它可能會危及到你生命,恰巧閣下又武運昌隆,決定果斷將蛇打死,亦是無可厚非。當然這個操作也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例如違法、風評受害或者被蛇反殺。如果你是個信徒,那情況可能會更糟糕。所以,力所能及的話,保持鎮定,井水不犯河水實乃上上之選。到此正文結束,以下是敘議。為何我們會有關於毒蛇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傳說?我國境內關於毒蛇的鄉野奇譚如恆河沙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那些毒性劇烈的種類,即使是大字不識一個的人,也一定會知道關於“五步蛇”、“七步蛇”、“百步蛇”這樣的傳聞。坊間最流行的幾種說法總結如下:1.三角頭的蛇一定有毒。2.身體色彩鮮艷的蛇有毒,越鮮艷毒性越大。3.(毒)蛇隨時間流逝可以擁有超常的巨大體型和超自然能力。4.毒蛇伴隨珍稀草藥而生,且草藥可以醫治蛇毒。5.蛇即使身首分離,也能夠斷續再接,並且傷人。6.蛇酒中的毒蛇可能經年不死。7.蛇會因為超自然的原因大規模聚集。8.將蛇夫婦其中一方殺死,倖存下來的會復仇9.年老的蛇有召喚蛇子蛇孫的能力。10.蛇可以飛起傷人,也可以飛躍山崖下不死。11.體型很大的蛇可以操縱氣流將獵物吸入體內,蛇吹風可以傷人。12.見蛇交,三年死。13.蛇可以預知天氣,甚至呼風喚雨。古語云:巢居知風,穴居知雨。14.蛇可以在機緣巧合之下擁有劇烈的毒性,也可以隨季節變化為其他生物。15.蛇性最淫,可將體液遺存在女子的褻衣上導致其中毒或懷孕。16.蛇的內臟以及排洩物都有毒,其中以蛇膽最為著稱。17.蛇可以化龍,上古時代存在體型極為巨大的蛇類,蛇龍不分這一點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流傳極廣。直到上個世紀,以上很多說法在民間依然很有市場,即使是後期互聯網的普及也沒能徹底的消滅這些奇譚的流行。若是對有些說法刨根問底,就會發現它們的來源相當古老。現今的很多傳說和宗教雜糅,已經難辨其面目。佛教在印度本土壯大過程之中吸收了本土那加部族的文化因素,因此存在八部眾以及化生之說。流傳至中土時,“???”一詞常常被譯為“龍王”。實則在先秦時代,《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有言:深山大澤,實生龍虵。虵即是俗謂之蛇。《論衡.言毒》則更為詳細的闡述了蝮、虵之毒。兩漢之際,東南沿海以及兩廣地區已實際納入中央政權的版圖之內,若按儒家所流行天人感應之說,則龍蛇分別為辰巳之位,對應處即是東南。此地感至陽之氣,故而龍有逆鱗、蝮有利牙。而至陽之氣即為毒性之源,陽氣炙烤使人火灼,而蝮蛇傷人後則劇痛亦如火灼,將蝮蛇咬傷的肢體割下,也會像火燒過的肉那樣迅速枯乾腐爛(這個描述倒是與現實高度吻合)。蝮蛇之名中“蝮”一字,究《本草綱目》引王安石之說:蝮觸之則復,其害人也,人亦復之,故謂之蝮。此處所指的蝮蛇,並不完全是如今意義上的亞洲蝮,幾乎可以指代所有的毒蛇。與蝮一字近義,但更少人所知的一字為“虺”,同樣是出名的毒蛇稱謂,這個字在古代,尤其是正式文獻幾乎可以指代所有的地面生活的小型爬行動物。如《詩.小雅.正月》所言:胡為虺蜴。駱賓王亦曾謂武氏“加以虺蜴為心”,極言其心腸歹毒。《爾雅.釋魚》有言: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簡單來說就是,蝮、虺這種蛇,寬三寸,頭像人的大拇指一樣大。與此同義但是更常為人所知的一個字是“蝰”,至今在較古老的部分方言中,虺、蝰同音,且均有指代毒蛇的意思。邢昺疏引舍人曰:蝮,一名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而依據明人梅膺祚所撰的《字彙》所述: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寥寥數語,特徵已然具備,不過依照七八尺這個單位而言,明代常用的黍尺(即小尺)僅為大尺的六分之五。因此一尺約合27公分左右,這樣一算,長度應在公分以上。當今國內的大部分蝮亞科蛇類都很難達到這個體型,不過就實際而言,第一也許是中國文人向來疏於實數描寫,第二是也許從前的確有這樣的個體存在,第三則是信息來源有誤,或是根本可以指所有的蛇類。江淮地區常見的短尾蝮,長度僅在30~40公分左右,正應古語所云: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言下之意,虺小蛇大,且虺經過生長變大之後,便可稱為蛇了。明朝距離先秦時代已久,對於蛇類的稱呼隨大規模移民及文化變遷較舊時有所不同。讓我們回到傳言中去,所謂“三角頭的蛇一定有毒”這種說法,放在古時,應為民間金科玉律一般的箴言。百姓忙於農業生產,少有讀書的機會,如果被毒蛇所傷,輕則殘疾,重則喪命。一條迅捷有效地能夠辨識毒蛇的方法有時可以救人一命。加之正規醫館的收費不菲,很多人會選擇“赤腳醫生”或者神漢用傳統的草藥治病,與此相應,毒蛇和草藥伴生的說法便存在了流行的土壤。古文中所指的“蝮”,至今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可以覓及其縱,這其中可能包含的毒蛇有:1.短尾蝮(Gloydiusbrevicaudus)以及亞洲蝮屬(Gloydius)分佈於國內東部地區的所有成員2.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3.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以及原矛頭蝮屬(Protobothrops)分佈於國內東部地區的所有成員4.福建竹葉青蛇(Trimeresurusstejnegeri)
其中福建竹葉青蛇在古時另有稱謂,據葛仙翁所著《肘後救卒方》所載:竹根蛇又謂之青蝰(虺)蛇,不入藥用,最毒,喜緣竹木,與竹同色,大者長四五尺,其尾三四寸有異點者,名熇尾蛇,毒尤猛烈,中之者急炙三五壯,毒即不行,仍以藥傅之。葛仙翁晚年曾遊歷廣州,隱於博羅東樵山。就以上描述來看,相信他曾親眼目睹過該地區所分佈的兩種竹葉青蛇。而青竹蛇及青竹絲之稱早見於明代話本及通俗民俚。不過,唐時的茶祖陸羽所著的《顧渚山記》所言:顧渚山頳石洞,有綠蛇長可三尺餘,大類小指。好棲樹杪,視之若鞶帶,纏於柯葉間。無螫毒,見人則空中飛。按照這種體徵及習性描述來看,此處的“綠蛇”所指的應該是翠青蛇,這或許也是現存文獻中關於翠青蛇最古早的記述(另有一說,指其所言乃金花蛇,該種在中古時期也許可以分佈遠達至我國東南沿海地帶,或已不可考)。
縱觀這幾種蛇的頭部造型,的確是非常近似三角形。◎由上至下分別為:1.短尾蝮(Gloydiusbrevicaudus)2.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3.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4.福建竹葉青蛇(Trimeresurusstejnegeri)◎均為劇毒蛇,圖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j/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