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简介 http://m.39.net/pf/a_8498648.html阳光明媚,春光无限,正是出游踏青好时节!春季踏青出游时需特别注意防蚊虫!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一下春季需要特别注意的飞虫爬虫们。
蜜蜂
形态特征
体长8~20mm,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一样宽;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膜翅;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螯针。
活动栖息地
杂草丛、花丛。
对人体的危害
工蜂会蛰人。被蛰轻者有红斑、风疹,伴有烧灼和刺痛感;严重者皮肤会有大片潮红、水泡及瘙痒,甚至发热、恶心呕吐、昏迷等。
防范处理措施
遇蜂群千万别反击,避免激怒蜂群,应立即找个安全的地方蹲下,用衣物遮蔽重要部位。如不慎被蛰伤,应将毒刺用洁净的针挑出来,用碱性溶液清洗,如肥皂水、苏打水(若是被马蜂蛰伤则需要用食醋冲洗);在医生指导下外涂药膏或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出现严重的全身性症状,应立即就医。
隐翅虫
形态特征
体长约0.5~1.0cm,身体为橘黄色,头、胸及尾部为铁青色,故俗称“青蚂蚁”。鞘鞘翅极短,后翅发达。幼虫无翅,形似成虫。
活动栖息地
多孳生在隐蔽潮湿的环境内,如淡水湖边、水沟、池塘、河流漫滩、杂草丛等。
对人体的危害
隐翅虫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它体内含有隐翅虫素。当人们把它拍死的同时,大量酸性毒液渗出,毒素接触人体皮肤后会引起皮肤炎症反应,症状为水肿性红斑,有瘙痒或灼痛感;严重者出现水泡或脓包。
应对处理措施
隐翅虫一般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夜晚去公园或绿化带散步时,尽量不要在灯光下长时间停留。
发现身上有隐翅虫时,切勿拍打,以免拍打导致隐翅虫破裂而使皮肤接触到毒素;可用手轻轻掸去或吹到地上,再用脚踩死。隐翅虫爬过的皮肤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接触隐翅虫毒素后,应清洗并用10%氨水、4%碳酸氢钠溶液等擦拭中和毒素;若产生全身感染应积极就医,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物或抗生素等治疗方法。
蜱虫
形态特征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分。腹面有足4对。
活动栖息地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
对人体的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等,还会引起感染,导致血栓;还可能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等20多种疾病。
应对处理措施
野外游玩时,尽量穿长袖长裤,把裤腿塞进袜子里,且应避免在草地上坐卧。
蜱虫前端长有倒刺,当发现身上有蜱虫时,千万不要硬拔、不要用火或其他东西刺激它,以免它钻得更深,还容易将它的头部残留在皮肤里。可用松节油、酒精或旱烟涂抹虫体,尽量使其自然脱落,并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若出现发热及麻痹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蜈蚣
形态特征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9~17cm。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自第2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
活动栖息地
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
对人体的危害
被咬后伤口是一对小孔,并伴有疼痛、瘙痒感;全身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及昏迷等;被大蜈蚣咬伤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防范处理措施
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石灰水、小苏打水等碱性液体冲洗伤口;切勿用碘伏或消毒水涂抹伤口,必要时立即就医。
来源:南昌疾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j/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