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繁衍 > 一场比赛竟有21人遇难中纪委彻查估计
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繁衍 > 一场比赛竟有21人遇难中纪委彻查估计
继续相伴一句心碎说说感谢各位朋友的 父亲刚变傻的那段日子里,我并没有多少悲伤,反倒觉得一身轻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想,终于没有人再打我骂我管着我了。父亲对我管教很严,他这人从来都不苟言笑,每天板着脸,放学一回家,他就逼我做作业,练习题,房间的书都快堆成了山,全是隔壁胡晓南家里借的。他也从来不和我聊生活,只会跟我谈学习,讲以前是如何如何的艰苦以及无穷尽的大道理,我和他的交流,除了这些就没别的了,所以高中的时候我就很害怕回家,害怕给家里打电话,我可不想永远束缚在他的那套古董思想里,因此很多事情我都与父亲合不来,顶嘴、辩解、争吵……什么事情都想和父亲争出个理所当然来,可惜每一次都以失败结束,心中的怨气不断增长,总想逃离这个家,渐渐地,我和父亲有了隔阂,交流也越来越少,直到后来,我在家里扮演的角色就像一位客人,拘谨、沉默、小心
5月23日,一则噩耗令人震惊。就在前一天上午,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当地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冰雹冻雨等极端天气,72人参赛,2人遇难。一场比赛竟有超过0%的选手遇难,其中包括多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顶尖选手。
从目前通报的情况来看,极端天气导致气温骤降使得选手失温、失联,不幸遇难。这是一起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正在进行深入调查。事件具体原因和相关责任必须彻查,给遇难者和公众一个交代。同时,就此失去的2条鲜活生命,也必须引起方方面面足够的警示!
极端天气出现不可控,但高风险运动项目管理监督不能失控。作为专业程度要求极高的极限运动赛事,这场比赛各项组织工作是否达标,必要的安全保障是否到位?赛事举办地,地形复杂、海拔较高、天气变化多端,仅靠简单气温、风力预报是否足够?是否有山区赛道天气变化的即时通报和研判、预警机制?比赛中途出现恶劣天气后,能否及时叫停比赛,让后续损失程度最大可能降低?这些都是人们的追问。
挑战极限的越野赛事,安全管理是头等大事,理应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据有山地越野运动经验的网友说,在山地马拉松赛事中,冲锋衣等保暖装备一般都是“强制装备”,必须经过严格检查,保证运动员随身携带后才能允许其参赛。然而在这场西北高海拔山区赛事中,冲锋衣仅仅是“建议装备”,赛前对保温毯等强制装备的检查也并不充分。还有参赛者反映,在事发赛段,有区域是“无人区”,车辆无法通行,救援力量难以快速抵达,补给点也没有足够的物资供应。这样的越野赛道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慎重,救援设施与组织力量,能否满足安全保障要求,需要进一步核实给出答案。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项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山地越野马拉松方兴未艾。一些地方看中举办赛事的宣传效应,加上能够拉动区域消费,收取企业赞助费、广告费,打造旅游品牌等因素,纷纷热衷办赛。然而,一些赛事往往只盯着经济效益,不愿意在服务和安全上多投入。有的承办企业根本不具备组织高风险体育赛事的资格和能力,只重视设置高额奖金等奖项吸引选手参赛,急功近利。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指导与监督上不想管或不会管,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2条生命的消逝,是多么惨痛的代价!对于个体而言,再多的遗憾与追悔,也无法让他们复生。然而为了今后更多人的安全,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发生,反思和追问是绝对必要的。
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是很多体育爱好者的追求,但不能让极限运动成为盲目的生命冒险。崇尚体育精神,首先是要对体育、自然和生命有敬畏之心,科学办赛,科学参赛。生命如此宝贵,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来不得对安全的轻慢与疏忽。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人遇难!已证实其中有国内顶尖选手梁晶!甘肃山地马拉松现场遭遇了什么?“失温”到底有多危险?是天灾?还是科学预判、准备不足?22日,由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在黄河石林景区举行,比赛共分为健康跑、2公里越野赛、百公里越野赛三个组别。据组织方公布的信息显示,比赛参赛人员接近一万人。
当天3时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当即停止,当地立即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
截至23日早上8点,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5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目前,黄河石林大景区已发布公告称,景区于23日起紧急闭园,开园时间另行通知。
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是一场什么比赛?黄河石林越野赛,于5月22日开赛。这是第四届了,主办单位为白银市人民政府。
据赛事活动宣传报道,“今年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的主题是“征战黄马,问鼎石林”,包括山地健康跑(不限人数)、2公里越野赛(人)、00公里越野赛(人)三个组别,赛道兼具自然性、挑战性、趣味性,多为自然起伏的山地,山间土路或沙石路多,有爬坡、下坡障碍,从景区入口到山下龙湾村的22道弯修在悬崖上,全长2.3公里,落差26米,多弯道、山坡,复杂的路面情况及上下坡的路段都是对选手专业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高水平选手创造成绩,拉开距离的契机。”
由于赛事的奖励措施相当给力,所以吸引了国内众多选手报名。不但冠军奖金达到了元,亚军元,季军元,前0最低都奖励元。对于大众选手,完赛就奖励元。相当于只要完赛,就等于是免费参赛,所以大众选手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比赛开始前,组委会也发布了赛事周期内的天气预报,看上去天气情况并无异常。
当时发生了什么?据指挥部介绍,5月22日当天中午点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停止。当地马上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
据参赛选手透露,“今天黄河石林越野赛真是遇到百年不遇的天气,暴雨狂风,很多人失温,大部分选手选择退赛。”遭遇到极端天气后,部分选手也通过赛事选手群进行了救援申请。并表示多位选手失温“严重不能动”、“风太大,保温毯全部被吹烂”,“有几个人已经没有意识,口吐白沫”。
越野跑中,
失温是怎么一回事?有多危险?
最近马拉松和越野赛连续出现事故,除了今天的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5月初,云南昭通乌蒙山公里超级越野赛,也有一名选手倒在了山上!
据乌蒙山超级越野赛组委会发布的公告称,年5月4日,选手杨立杰在参加乌蒙山超级越野赛的过程中,出现失温乃至幻觉。接到通知后,组委会紧急安排赛道站点志愿者和蓝天救援队第一时间对其开展救治。上午0时50分许,杨立杰在SP7安然入睡;下午3时26分许,他表示自己肚子痛。遗憾的是,抢救过程中由于山体塌方,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经20急救人员确认,下午4时8分许,杨立杰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越野跑中,失温是怎么一回事?有多危险?
为此,橙柿互动记者刚刚联系上了一位常年参加越野跑的杭州跑友“小猪”。
小猪说,“失温”情况他在年张掖祁连山越野赛和年五台山越野赛都遇到过。
祁连山赛道最高海拔近0米,最高海拔赛段有十几公里,“当时,我和同伴在最高海拔赛段遭遇冻雨大风,当时是7月份,我们都穿短裤短袖,但随身带了保暖衣服,变天来得很突然,根本来不及添衣服,几分钟就冻到手脚失去知觉,而且当时是强侧风,自己能感觉半身不遂,讲话大舌头,还好有两个人结伴,赶紧拿出保温毯裹着,加快速度前进,在山上熬了2个多小时,终于平安下撤到海拔多米的河谷退赛,坐车回终点,后来听说在我们后面的人,失温几十个人,运气好,半道上有牧民的小木屋,把所有棉被衣服全拿出来,又生火烧水才没出大事。”
“年我参加五台山越野赛又遇到一次,是6月底,在行进到西台-中台-北台之间时,五台山突然起大风,风非常大,而且五台山朝台全程在山脊上,毫无遮挡,人被侧风吹得只能斜着走,体感温度低于零度,因为起跑温度将近0℃,就没穿长衣长裤,结果差点失温,赶紧找了个背风的土窝子穿上冲锋衣,才顶过去。”小猪说,五台山海拔区间米-米,气候诡异,号称一日四季,“我跑过两次,每次都领教了”。
小猪表示,大多数失温的人,来自低海拔地区,对高原没概念,高原气候特别是山脊,变化多端,随时都可能出现大风大雨甚至下雪天气。年9月我参加四川黄龙极限越野赛,起点海拔的黄龙景区艳阳高照,走到海拔4的赛道制高点,鹅毛大雪,本来海拔每升高米温度下降6度,加上雨雪,温度骤降,如果不准备充分,就有可能失温。
一般高原上的越野赛,强制装备里都会有冲锋衣,保暖衣,保温毯,能量食品,高反药物,止痛药等物品,每一件都能提高自救概率,我每次都带着。但有很多人心存侥幸不带,特别是一些自认为路跑很快的人,不知道越野跑和马拉松完全不是一回事,托大,蛮干,到了山上遇到状况,一点自救能力都没有。
是天灾?还是科学预判、准备不足?
据最新消息,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梁晶,也在此次比赛中不幸遇难。
梁晶,安徽合肥人,是年杭州24小时场地超级马拉松冠军,当时24小时里他一共跑了.70公里。
据悉,梁晶是圈内著名的拼命三郎,每周都在参赛,精英选手,领奖台常客。刚刚,有跑友听到这个消息后表示非常痛心,他说,像梁晶这样的选手,参加越野赛,追求速度,随身携带的东西非常少,虽然跑得快,但遇到极端天气,自救难度更大。
关于这次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橙柿互动记者也采访到了一些专业跑友的看法:
“组委会开出的奖金非常诱人,前三名都有上万元,前名最少也能拿到,这在越野跑比赛中极为罕见,很多人可能是冲着奖金去的,结果准备不足。”
“这次事件和月初乌蒙山事件有一个共性,选手盲目参赛,组委会预案不足。乌蒙山海拔也有两三千米,而且交通极其困难,从出事到救援到达,用了2个多小时,贻误救援时机。”
“这几年越野赛有个不好的趋势,比赛距离越来越长,原来00公里差不多了,现在公里都有,还有就是赛道越来越难,大多集中在西南西北高海拔地区,祁连山-横断山脉一带,由于种种原因,类似事件频发,我很少参赛了,对组委会没信心,不敢轻易站上赛道。”
“越野赛,有准备和无准备,心态和结果完全不一样。去年2月,我参加诸暨东白山越野赛,赛前天气预报有雪,我就提前按雪天准备的装备,虽然遭遇大雪封山,路面结冻等情况,也没有发生意外,在预计时间内顺利完赛。最怕就是途中出现极端天气,措手不及,毕竟一场比赛少则三五小时,长则三五十小时在野外,如果组织方预案不足,自己装备不足,又没有应对意外的能力,就相当于主动置于险地。”
今天上午,我们的报道在橙柿互动App上推送后,不少橙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老司机有句话。冲线不是终点,平安回家才是。”
橙柿互动记者朱文科毛迪
你知道什么是失温?你觉得多少℃可以把一个人冻死呢?早上起来就就甘肃景泰马拉松的事故刷屏了,看了事故的新闻,马上就想到了这是遇到极端天气失温导致的。几年前发过这篇文章,再发送一次,希望大家即使在夏天出行,也要时刻注意安全,防患于未然。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多少℃可以把一个人冻死呢?
A、零上0℃以上;
B、零上5℃;
C、零度;
D、零下5℃;
E、零下0℃以上;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体质、所处的环境、承受的时间长短、当下的身体状态都不一样......诸多的不同因素也就导致了不同结果。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很明确,在特定情况下,零度以上,0℃以上,甚至更高,冻死一个人绝不是天方夜谭!
什么是失温?输入标题在大多数人眼中失温兴许并不算什么大事儿,不就是冷嘛,多穿点衣服,穿厚点的衣服就解决问题了。事实真是如此简单吗?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什么叫失温: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核心区:指包括大脑、心肺等核心生命器官,而不是四肢和体表皮肤。手指头脚趾头长冻疮之类的伤害并不是失温。
什么状况会导致失温?很多人认为失温就是冷,就是因为温度低导致的,这个没错,温度低确实是导致失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全部。
人体正常体温是37℃,本身就是个热源体,因此也会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起风时通过对流方式与外界进行热传递、游泳时身体的热量通过传导方式与水发生热传递、即便静止不动身体同样会通过辐射向外传递热量。
根据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举几个栗子上面穿越的例子,温度其实并不低,温度至少在0℃左右,按照一般人的经验,这样的温度出现失温难以想象,但是在温度、湿度、风力三因素中,湿度和风力起了作用:全身湿透、山上风大,让人在夏末季出现了严重失温;
据调查,泰坦尼克号失事后的短时间里,有相当部分人处于存货状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并不是被海水淹死,而是在冰冷的海水中给冻死的,这当中温度、湿度起了关键作用;
年冬,三位遇难的户外爱好者在穿越鳌山的时候不幸遇难。冬季的鳌山山顶气候非常恶劣,低于零下20℃是常态,加上它是中国地理南北交界线,所以山上风力也是相当迅猛,这三位遇难的户外爱好者倒在了温度和风力的双重袭击之下;
失温有哪些症状?当体温在35℃以下时,就会发生失温。失温必须立即处理,否则患者可能会丧命。轻度失温(体温在32℃-35℃)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中度失温(体温在35℃~33℃)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糊;
重度失温(体温在33℃~30℃)人的意识已经变得模糊,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或者说根本感觉不到冷甚至不觉得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死亡阶段(体温在30℃以下)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昏迷,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而这个阶段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在轻度失温→中度失温阶段,低温患者还可以凭借自身热量来予以改善,但如果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而进入重度失温的话,低温患者光靠自身是无法产生热量来维持生命的,这个时候如果对患者没有进行正确处理,严重则会导致死亡!
如何避免失温?俗话说,防患于未然是规避风险最好的方法,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失温发生之后该如何正确处理,更应该掌握如何做才能避免失温的发生,这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法。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忽略了贴身内衣的选择和准备。寒冷天气下的户外活动,保持身体干燥,若被打湿,赶紧换上干衣服,这点非常重要!
Tips: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
注意衣物的增减。很多人在徒步的时候喜欢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在路上着凉,结果没走多远,浑身上下被汗水打湿,很容易失温。
Tips: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然后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这样做刚开始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给加上,避免着凉和失温,一旦再次开始活动,再脱下保暖衣物。这样做基本上从头至尾贴身衣物始终是干燥的!而且也不会觉着有多冷。
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
失温该如何救治?万一很不幸,那些预防措施都失效了,自己或者同伴已经失温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遇到失温,我们应该这样做:想办法将失温症患者移出吹风和湿冷的地方,和寒冷空气隔绝开来。包括:将失温症患者转移到干燥、背风的地方避免让患者暴露在潮湿和大风环境里、安置的时候注意不让患者直接躺在冰冷的地上、脱下患者被打得透湿的贴身衣物、做好头部的防寒保暖工作等;
轻度和中度失温阶段:
、只需要换上干衣物并挡住风寒吹袭即可;
2、如果伤者可以吃东西,应该尽快让其吃点流质食物,然后再吃一点含糖的食物;
3、将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袜子里,然后把它放在伤者的腋窝,颈部和腹沟处;4、如果这些还不能让伤者恢复体温,此时就需要让某个身体温热的队友在睡袋或是其他干爽隔离物的情况下,以身体直接接触的方式让患者缓和过来。
重度失温阶段:自身已经很难产生热量,更多的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除了以上处理方式外,必要的情况下需要用到心肺复苏急救。但需要强调的是: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当然,用嘴将热气吹入患者体内也是一种提供热量的方式。
并且严重失温的患者回暖不可过快,因为大量寒冷的血液回流到心脏会导致心律不齐。身体的快速回温会导致休克,这样很危险。不管患者看起来多么糟糕,如果患者身体没有回暖,都说明他还没有死,不要放弃救治的机会。“人除非身体温热而死亡,否则就是没死。”
切忌:给低温症患者饮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很多人认为喝酒之后身上会暖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但是它能刺激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饮酒之后血液循环加快,主观上是感觉暖和,其实只是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用饮酒的方式来取暖,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把外界辅助热源用于四肢而不是主躯干和头部,这是错误的。有人一摸低温症患者的四肢,发现冰的不行了,立马将热水袋拿去温暖四肢,其实这样做会加速让主躯干部位的温暖血液流向四肢,带走热量,从而使得核心部位的热量加速散发;
采用滚烫的辅助热源,这是不可取的。辅助热源的最佳温度是在人体体温上下,过于滚烫的热源,会导致患者被烫伤。
转载失温处理案例:组队穿越西昌俄尔则俄,队伍总共七个人,四男三女,除了一位女队员是刚参加户外不久外,其他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驴子。这次的穿越活动请了两位当地经验丰富的彝族向导,从灵山寺后山上。出发的时候本以为有两位向导加经验丰富的队员这次活动会非常顺利,结果出发当天也是遇到下雨,上到山上还起了大雾。第二天从海拔的黑海子营地开始穿越的时候,雨雾依然持续,难辨东西,加上满山杜鹃林丛密布,两位向导在带着我们走了几个小时,爬升到接近0米的时候他们也迷失了方向,两位向导就让我们原地等候,他们前行探路。
我们等候的地方到当天的计划宿营地距离只有.8公里,但是山崖陡峭难以翻越,并且周遭全部是原始森林,没有任何道路,于是我们只有等待向导的探路。在等待过程中,那位女队员就出现了状况:因为雨雾和汗水,她全身上下已经湿透,原地停下之后呼啸的山风一吹,冷得全身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脸色变得很难看。因为我头一年在秦岭已经有过了失温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我当即决定全队下撤,其他有队员有点不甘心,毕竟到宿营地直线距离只有.8公里了。但是因为我们身处没有路的原始丛林,继续上的难度很大,又不知道前路究竟如何,所以继续前行该队员无法撑下去,于是我坚持叫回了向导全队下撤。
下撤过程中,虽然海拔在降低,但是那位队员的状态越来越差,离扎营的黑海子营地还有几百米路程的时候,她完全崩溃掉,根本没有力气继续行走。这种情况下把她的包交给向导背回营地,让其他队员先走,提前把帐篷支起来,陪着她在后面慢慢走。最后的路程,她基本上已经半昏迷了,老是往地下倒,连扶带抱让她走完最后的百来米,此时队友已经把帐篷搭好,防潮垫也已经充好气。把她安顿在帐篷里,其他女队员把她的湿衣服脱掉换上了干衣,再给她套上了克的羽绒睡袋,还搭上其他队友的羽绒睡袋,即便如此她也是处于神志恍惚的状态,躺下半小时身体都一直没有任何回暖的迹象。期间一直抱住她用自己的身体帮她恢复体温。此时先回来的向导已经烧好了热水送过来,兑了红糖水让她喝下,再用水袋灌了水,用厚衣服包着放在她左腋下、胸口。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她总算是回过了气。此次该队员的失温非常严重,回到营地的时候已经是介于中度失温向重度失温过渡的边缘。
回头总结,感到非常庆幸:
、很庆幸自己有过失温的可怕体验,庆幸自己有基本的户外技能;
2、很庆幸在发现队员有失温苗头的时候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立刻下撤,即便有队员不情愿,但是如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坚持前进,或者晚点做决定,很可能就以悲剧收场了;
3、庆幸自己处理正确: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方(帐篷里)、让患者换下了湿衣物、用身体帮助患者恢复体温、喂患者温热的红糖水、用温热的热源为其取暖......即便是队员失温已经非常严重,最终成功渡过危险;
失温是可怕的,而且是非常容易被人给忽略的。
当我们在户外一旦发现失温的兆头,就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轻视。当然,我们也不用太过紧张,只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懂得一旦发生状况后能正确处理即可。
我们来到户外,既要享受户外带给我们的乐趣,也要时刻警惕户外的风险。
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树立起安全意识、掌握户外技能!
你每一次点“在看”,我都会当成喜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j/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