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孩子那么爱绘本,该掌握这些将绘本融入教学


认识陈燕虹

特级教师,广西桂林市秀峰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优秀教研工作者,广西写作协会理事。主张做“真研究”和“真教学”,现致力于数学阅读的推广、原创数学绘本的创作和绘本融入教学的研究。

文章丨陈燕虹

编辑丨邹雪平

图片丨花瓣网

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亲近数学、走进数学?用什么策略可以将学生带入现实情境,让他们既能积极地去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又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的加工,从而实现自身的数学化?我带着二年级的孩子们开展了“让儿童数学绘本融入教学”的探索。

在具体实施时,共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限于篇幅,本文具体分享其中的“让儿童创作数学绘本”和“以群组绘本为课本,开展多元教学”。

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绘本的创作,会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对数学产生真实的感受。学生捕捉到的现象,将来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数学内部。学生最初积累的经验足够丰富,学习的难度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1察觉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要创作一个数学绘本,题材从哪里来?他们自然会把目光转到生活中。

有些孩子注意到,超市停车场每当停车超过30分钟,停车费会递增,所以妈妈买菜的时候会看时间,赶在30分钟内买完;有些孩子发现,租赁城市里的环保单车,第1个小时免费,第2个小时收费,如果一天都想免费使用环保单车,家长会检索单车站的分布、估计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旅游经验的孩子会发现,外出旅游时要根据总人数或家庭情况进行最优化的住宿、用车安排……

学生A在吃寿司时就发现了一个现象,他认为付款时有很多有意思的做法。

做法一:可以把15元/碟和5元/碟的一起计算,12元/碟和8元/碟的一起计算,15+5=20(元),两个碟子是一对,然后一对一对地摆在一起、最后20、40、60的累加。

做法二:把可以凑整的碟子单价先加起来,再分别乘以相同的碟子数。比如7个15元和7个5元的,就可以是(15+5)×7=元,然后加上剩下的。这样比按颜色分别计算单价×碟子数,再把积加起来方便,虽然两种方法得到的总价是一样的。

做法三:总价算出来以后,如果参加美团,可以打八折,八折就是把总价平均分成十份,只给八份的钱。如果用黑卡,可以打九折。九折是要给九份的钱,所以八折比九折便宜。

这些现象里面将来可以链接到数学内部的是数感、乘法分配律和百分数应用中的折扣。

2数学内部的行走

学生要把现实中发现的数学现象,加工成数学故事,首先必须弄清楚这些现象中的数学在数学世界里面到底是什么?

比如上文中的学生A得先弄清楚他发现的现象里面蕴含着简算(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百分数的知识。此时,他将正式走进数学内部。接着,他得明白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的规则、特点、适用范围等,他因为要了解乘法分配律,也会去了解与之相关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甚至会对比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提出“加法为什么没有分配律”的疑问。

学生创作时会有意识地在数学内部进行比较和联系,他们努力把看似零散、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组成有联系的知识脉络图。

脉络图扩展的大小,得看学生对作品的构架,如果学生A只想在故事中说明简算,那么他会暂时放弃百分数部分;如果他想把简算和百分数都写到故事中去,那他还需要去了解“折扣”的概念、计算方法等。

在对素材加工的过程中这种基于创作的数学内部的行走,充满自主的动力,并且顺着学生自己的需求发展,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如何指导学生创作数学绘本?

初期,适宜将数学绘本的创作安排在数学课后或绘本阅读课后。

每一个数学绘本的诞生后面,其实都包含了理解数学和构思绘本框架这两个部分。特别是要把数学放入情节发展中,既符合逻辑关系,又通过人物设计、语言组织把数学讲明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必须明确,让学生进行数学绘本创作,其价值追求不是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应该是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数学理解的深入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由创作带来的愉悦感,最终实现自愿、自主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跳出“为作品而作品”、“为数学而作品”的狭隘层面,必须树立“过程既是结果”的信念。时间长了,学生的好作品自然会不断涌现。

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阶段一绘本框架理解

在数学绘本阅读的时候,对绘本的框架理解可以逐步融入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抓住绘本的基本框架。如下:

在通过文字和图画来了解故事情节、学习数学、培养情感的时候,图画部分容易被忽略。这或者和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经历有关。

绘本中的构图、色彩除了能让读者有视觉上的愉悦,最重要的是每张图都内涵丰富,图与图之间有独特的叙事关系。下面是《虫虫来跳舞》中的两页,这个故事说的是虫虫们在体育课上学习跳舞,要掌握“前后左右”这4个舞步。蜈蚣因为脚太多,总是跳不好,最后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能跟着老师的要求跳出“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舞步。

我们来看图画部分传递的信息。左图的蜈蚣表情轻松愉快,肢体向上,心情雀跃,而右图的蜈蚣则露出惊恐的表情,肢体僵硬。“表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图中隐含着人物心理,因为它觉得跳舞太难了,也就是“前后左右”太难了。这里的人物心理和数学概念是应和的。读懂图中的人物心理,才会抓到“前后左右”不容易这样的信息。

从绘本框架理解阶段就要重视引导孩子读图。这也利于学生将来使用“图”来表现自己的想法,这和新课程标准中“几何直观”有曲艺同工之妙。又或者,不妨看成是培养“几何直观”的新途径。

每一个绘本都按照这样的框架去理解,即是让学生熟悉文本脉络,又为创作做准备。如果没有让学生创作绘本的打算,那这些也是评价绘本作品的重要指标,是学会赏析,获得评析能力的脚手架。

阶段二创作

当学生基本熟悉了绘本框架以后,教师就可以发布主题,让学生开始自由创作。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灵感。以下是学生的原始作品,主题是“平面图形的故事。”

《化妆舞会》

《化妆舞会》说的是平面图形在家里举行化妆舞会的故事,创作灵感来自小作者幼儿园玩耍的七巧板。故事编织了平面图形、图形的拼组、分辨组合图形中的基础图形等数学知识。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要说清楚或者根据图形摆出组合图形时,会涉及到各图形之间的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j/93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