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二十八北方木王


白癜风图片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621/6344211.html

《诗经》《大雅·皇矣》是叙述周人开国的诗篇,诗中热情洋溢的叙述、赞颂了太王、王季、文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的卓越贡献。其内容丰富,气魄宏大,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此诗的第二章,重点描写了周太王得天授命,带领族众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后,披荆斩棘,铲除芜杂,修整树木,开荒垦田,兴邦开疆的事迹。“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一连串的排比,让人依然感受到了轰轰烈烈,车水马龙的建设场面。

诗句中列举的“菑”、“翳”、“灌”、“栵”、“柽”、“椐”、“檿”、“柘”八种植物,前四种是泛指,后四种是特指。

本篇的题目是“柘”。

柘,学名柘树,又称奴拓、黄桑、棉拓、柘桑等。桑科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有棘刺。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球形头状花序。聚花果近球形,肉质,成熟时桔红色,稍甜。

柘木为全国十大稀有珍贵名木之一,素有“南檀北柘”、“檀柘”之说。柘木材质坚硬细致,韧性好,芯材颜色纯正,纹理清晰美观,打磨使用过的器具手感温润光滑、颜色鲜艳沉稳。在古籍书中,有不少关于柘木的记载。《周记·考工记·弓人》载:“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所持的惊鸿弓就是用柘木制作的。还有用柘木做的弹弓,也是名贵和身份的代名词,如“柘弹随珠丸,白马黄金饰。”(南朝·梁·何逊《拟轻薄篇》),“银鞍侠客至,柘弹婉童归。”(南朝·陈·顾野王《阳春歌》)等。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桑柘》一篇中,还详细的介绍了制作柘木鞍桥的方法:“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系旁枝,木橛钉著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成柘桥。”

让柘木沾上帝王之气的是“柘黄”。柘黄是用柘木汁染成的黄中带红的颜色,近杏黄。隋唐时期“以黄为贵”,但在当时还未禁民间穿着黄色服饰。据宋代王楙所撰的《野客丛书·禁用黄》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公元年,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被拥为帝,黄袍加身。北宋建立后,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黄色亦成皇帝专用。

柘木名贵的原因还在于它的稀有。柘树生长缓慢,极难成材。据说年以上树龄的柘树,胸径不过20厘米,加之柘树多生于岩缝石隙,根难深植,肥水不足,且本身又滋生虫害,所以其木多弯曲不直,故又有“十柘九空”、“十柘九弯”之说。在山东各地柘树多见,但多为灌木状,因为其树枝上生有像枳一样的棘针,所以被称为“柘圪针”,视为酸枣一类的灌丛。有成材者,也只能作为锤把、镐把、凿首之用。

《百草纲目》“《集解》:宗曰∶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其叶可饲蚕,曰柘蚕,然叶硬,不及桑叶。·····时珍曰∶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浓,团而有尖。其叶饲蚕,取丝作琴瑟,清响胜常。《尔雅》所谓棘茧,即此蚕也。”据说现在四川一些农村还在养柘蚕。

具网上介绍,柘木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能化痰止血、清肝明目、补肾固精、凉血化瘀、舒筋活络,对跌打损伤、妇女崩血、耳聋、肺病,骨疖、腮腺炎等症也有疗效,又可作兽药,治牛膨胀症、风湿症、软脚症及软筋症。除了以上众多药用价值外,柘木还可以治疗癌症,其中柘木糖浆就是从柘木中提炼出来的,柘木糖浆对肿瘤、食管癌、胃癌、肠癌等症有不错的治疗作用。

柘在青岛沿海及其近海的山坡上非常之多,有些地方有成片生长。近海礁石旁的柘灌丛由于海风的摧残,大都变成了藤灌状,有的紧紧的贴服于岩石上,像“爬地蜈蚣”,叶子也卷曲变小。起初,我误认为是构棘。构棘是柘的近缘种,为攀援藤状灌木,聚花果较柘大。在胶东沿海有产,但我在青岛沿海未发现。

其实,柘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的也很快,特别是一、二年新萌生的枝条。有篇文章说江苏人称山东等地产的柘为“山柘”,称淮北平原产的柘为“本地柘”,“本地柘”明显比“山柘”长得快。柘树的枝叶稠密,树形美观,萌生力很强,耐修剪,适性性强、寿命长,应该是很好的绿化树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s/103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