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曾经有人在《西游记》里发现一个漏洞:唐僧师徒四人在西行路上,所经过地方的食物全部都是中华地区江苏口味。
第五十四回,女儿国国王的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山药…
第六十七回,驼罗庄斋饭:面筋、豆腐、芋苗、萝卜、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
第六十九回,朱紫国设宴: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
第七十九回,小儿国国王宴请:粉条、蘑菇、木耳、黄精、香稻饭…
师徒四人步履万里,饮食风格却没有过变化。因为古时候资讯不发达,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他没有去过印度,不知道印度那边有咖喱饭泰国那边有菠萝蜜…
小说反映的是作者的眼界与认知,这很正常。很多作者都会在这方面出问题。
金庸大师擅长写侠客,他同时也是一个美食家。在他的作品里,随处都能够找到美食的踪影。
比如他的开山作《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回海宁老家,家人拿来了桂花银耳百合羹和糯米糖藕,这是江南地区很常见的食品。
《鹿鼎记》里美食尤其多,小郡主沐剑屏的过桥米线,汽锅鸡,宣威火腿;北京的豌豆黄,葱油饼…
《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在元大都请张无忌吃了一顿涮羊肉,这很契合那个地方。
《笑傲江湖》里令狐冲过武汉,吃了一顿当地特产豆皮…
金庸大师写美食,显然比吴承恩更高明,他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写出了美食的地域性。在什么地方吃什么食品,什么地方产什么食品,什么地方的人爱吃什么,他都写得一清二楚。
但金庸大师也有出纰漏的时候。
《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绝对是一个美食家,她很擅长烹饪。为了让洪七公教郭靖武功,她变着花样给做好吃的,每天不重样。叫花鸡,好逑汤,玉笛谁家听落梅,二十四桥明月夜…
叫花鸡是传统美食,但后面那几款应该是金庸大师的独特创意。
好逑汤,是用嫩荷叶熬汤,加入笋尖、樱桃。荷叶的清香,笋尖的鲜嫩,樱桃的甜美。而樱桃取核之后镶入了斑鸠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叫作好逑汤。
玉笛谁家听落梅,是一碗炙牛肉条。但每一条牛肉又是四根小肉条组合而成。有羊羔后臀、小猪耳朵、牛腰、獐腿、兔肉…
每一条肉能吃出不同味道,一共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蒸豆腐,这道菜食材简单,做法也不难。把豆腐削成圆球,要二十四个。火腿劈开成两半,挖出二十四个圆孔,把豆腐球放在火腿孔里,密闭蒸熟,只要豆腐不要火腿。做法是不难,难的是刀工。要把一捏就碎的嫩豆腐刻成圆球,确实不容易。
这些菜品,与其说是黄蓉的作品,不如说是金庸的创意。
其实这里面有一些问题。洪七公是北方人,而且是奴隶、乞丐出身,就算他是一个美食家,也必然有其美食偏好。一个北方的粗人,一身至刚至阳的武功,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应该没问题,但黄蓉那些诗情画意的美食,他肯定吃不惯。
从《神雕侠侣》里面洪七公吃蜈蚣也能看出他的口味偏好。书里写到,大蜈蚣肉犹如虾仁,洪七公油炸之后蘸酱料吃。油炸食品是粗人的爱好,如果吃得惯黄蓉那些精致美食,肯定更喜欢吃原味,白煮之后就蘸酱。
另外,蜈蚣是一种温血动物,无法在低温环境下生存。洪七公在雪地里面用一只大公鸡引来大量肥大蜈蚣,这种情况很不合理。
当然,小说是杜撰,可以夸张,可以天马行空。
金庸最夸张的美食描述,恐怕要数郭靖第一次见到黄蓉,那是在张家口。黄蓉拌作小乞丐,在酒楼里捣乱,受到店小二抵触,郭靖请她一起吃顿饭。
黄蓉于是好好点了一顿大餐,菜单如下:
四干果、四鲜果、两咸酸、四蜜饯。
干果四样是荔枝、桂圆、蒸枣、银杏。
咸酸要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
蜜饯嘛,就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
八个酒菜是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
这份菜单,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没有几个酒楼能够做得出来。而且这大多都是江南地区的食品,不是张家口那边的风味。
在张家口的酒楼,老板恐怕只能够拿得出口蘑、莜面、牛羊肉,熏肉,熏鸡,油饼,手把肉,八大碗…
北方的饮食,相对粗犷,不是江南地区那么细腻。
金庸大师在这里也忽略了地域问题。
大家有何看法呢?
欢迎一起参与讨论。
评论区里见高人。
感谢您的支持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1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