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迷茫年轻人的聚散地
"
你离真相还有多远?
"
文字/系统解破血
随着昨天微博热搜的几个「爆」字炸出,又一门「性侵案」炸在网络上。
与上次南京车站的「性侵案」不同,名人的热度和男男关系的涉及掀起更大的一股浪潮。
随后各类有关的还是无辜的人都上了一遍热搜。
一夜之间,众口纷谈。
一夜之后,杳无踪影。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匆忙拿起手机,点开微博热搜,期待着什么更大的猛料出现,却发现之前的几个“爆”字全都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热搜事件,仅“陈xx小号”的字眼还在热搜之中,却排在了末尾。
而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评价转为了对郭敬明的人身攻击。
微博热评上充斥着各类恶趣味的段子,身高、性取向、抄袭...一样不漏。
“郭敬明,一位充满梦想与激情的抄袭王。”
“哇!原来郭敬明是gay!”
“早就知道郭敬明是gay,但身高只有一米四,也可以成为攻啊!”
在铺天盖地的性别歧视与人身攻击时,事件的本身「性侵案」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人们关心「郭敬明」胜过「性骚扰」,最后变成了一场段子手的狂欢。
抛开背后人工的干预,我想到了一个词:后真相(post-truth)。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16年的末尾,牛津字典宣布它成为年的年度关键词,当时,牛津字典定义这个词为:
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选择这个词理由也很简单,与同时期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有关。可能对于政治,我们都会怀着敬畏的嘴脸,所以也很简单的,一眼扫去,便搁置一旁。
但随着在网络上接触的事件越多,我就越发现在这些事件威力后有一股奇怪的现象。
往往它来的猛烈,退的无声。
在此之前所有选边站的网友也好,现实中的民众也好,都在一个节点蒸发了。
之前的义愤填膺,之前的嫉恶如仇,在与自己不相干后,都不见了。
我突然意识到「后真相」这个词也许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甚至更加剧烈。
从去年宝强深夜发出离婚声明,网友实力追责小三,网络骂战沸沸扬扬持续几天,到现在郭敬明与旗下男作者性侵事件轰动一夜。
事件的争执越扑朔迷离,却成为民众们、网民们口中谈资的时间越来越短。
因为或许,人们只在乎料猛不猛,够不够high,站边之后骂的会不会痛快。
真相不再是被扭曲或受到争议的对象。
而是根本没有人关心真相、事实是什么,真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我们开始只会相信“较客观”,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炸料等着去发泄情绪。
“我等不了,我来不及。”
罗振宇在16年的年度演讲中提及过这个话题,并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事实。
人们越来越不关心真相,而只关心立场、态度和情绪。并且他调侃着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重要转变,真相已经不再重要,但他却没提到方法,没有方法论。
到底为什么这种转变能进行下去,为什么出现这样现象,这到底好不好,该怎么办。
最后发现有两个字眼一直隐藏在背后:自私。
所有的网络暴力也好,舆论谣言也好,隐藏在屏幕后面的一大群人,巧妙的借助着掩护,暴露着最直接的人性——自私。
他们不关心哪一方是事实,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情绪,这是自私;
他们在看不见的地方发表着仇狠的话语,不去设想结果怎样,这是自私;
他们在别人的事件中“痛定思痛”,之后就高高挂起,这也是自私。
可是如果再往后进一步推导到社会因素的时候,我开始去想浓烈自私又是因什么而起时。
我停住了。
这不是一个方法论能解决的事情。
这也许根本没有方法,不能解决。
最后
再说几句
网络环境是这个时代特殊的环境,因为特殊,所以就会有更特殊的现象。
就像一句话所说:
我们与互联网的蜜月期已经过去,即将进入虚虚实实、患得患失的婚姻生活。
我们从接受网络环境的一开始,就要做好不一样体验的准备,不过需要记住的是:
我们是消费者,但我们也是理智的消费者。
这是浮瓜冬蝉的第篇推送
编辑/飞前朝
图片/时间的朋友演讲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