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35岁郭敬明跌落神坛小时代之后,他与青春


文丨阿一

如果问,当代中国最具争议的作家是谁?

或许,最没有争议的答案就是:郭敬明。

出道十六年,从小说到电影,从陈学冬到李枫,郭敬明时不时就会承包一波微博热搜榜。

关于“郭敬明”的讨论似乎永无止境,永无结论。

这几年,对于郭敬明的批判性思维呈现压倒性的优势,而声嘶力竭的粉丝群体却渐渐式微。

每当与之相关的负面新闻爆出,“倒郭”的队伍总是浩浩荡荡,人们以审判者的姿态证明自己高尚的价值观。

而“挺郭”派,则往往被嗤之以鼻。

无论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最终以何作结,不可否认的是,“倒郭”已经成为一种无声的“政治正确”。

就连郭敬明自己也站在台上质问:

“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他一边哭,一边控诉。

那一刻,他大概是卸下了滴水不漏的精明伪装。

第一次,让世人看到了那具可怜的肉体凡胎。

讨薪者

关于郭敬明的讨论之所以能够十余年来经久不衰,形色各异的话题并没有如此长久的力量,支撑人们聚焦的是话题背后影射出的个人价值观。

在郭敬明这个人身上,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的就事论事,从头到尾都是不同三观之间的拉锯。

每每谈起郭敬明的价值观,最常见的一个字眼就是:扭曲。

其实,郭敬明所有的当下都有迹可循、是亦因彼的。

一个人,在这世上最难以抹掉的痕迹就是天赐的样貌。

诚然,议论一个人的外表并不可取,但不可否认的是,郭敬明的身高的确不符合当今社会所推崇的审美取向。

蔡康永说,没有人可以豁免于他人的眼光,而完全接纳自己。

从小,郭敬明瘦小的身躯承受了许多并非恶意的恶意,自卑于他而言不是一种偶然的情绪反应,而是一种人格特征。

甚至可以说,自卑是他人生的底色。

“这个世界并不是公平的,你要学着去习惯它。”——郭敬明

年6月6日凌晨,郭敬明出生于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一座简单、闭塞的小城市。

谈起童年,成年后的郭敬明能够真切的回忆起,妈妈因为被扣工资而哭了两个晚上,爸爸穿上第一件有牌子的衬衣站在镜子前器宇轩昂。

钱带来的开心和伤心,都清清楚楚的刻在他的记忆里。

电影《小时代》中,宫洺一角有一个特殊的爱好:收集杯子。

这个爱好是郭敬明比照自己进行的1:1刻画,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杯具都是郭敬明的私人藏品。

上学时,郭敬明邀请同学到家中做客,杯子不够用的窘迫让他一辈子都无法摆脱当时的局促和不安。

所以,与其说那是一个爱好,不如说那是一种安全感的寄托。

郭敬明对于杯子的恨意不会比热爱少一丝一毫。

超乎寻常的自卑催生了极尽强大的虚荣感。

“我是很认真地想要拿第一名。用尽全力地,朝向那个最最虚荣的存在。”——郭敬明

年到年,刚满18岁的郭敬明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人们惊艳于那篇明媚又哀伤的《假如明天没有太阳》,少有人知那只是郭敬明的多篇投稿之一。

那一年,他从报摊一下子买回了七本《萌芽》,剪下七张报名表,递交了七篇字的参赛稿件。

冠军所带来的优越感迅速填补了他饥渴的内心,带着这份荣耀,郭敬明考进上海大学。

他的第一志愿是厦门大学,如果不是那篇只有35分的高考作文,或许他会成为鼓浪屿的文艺青年,而不是魔都的拜金教徒。

“当你周围的同学永远在用最新款手机的时候,当他们都穿名牌的时候,你用着最老土的手机,不能穿名牌,不能去餐厅吃饭,只能吃食堂,那你就会觉得:这个城市不属于我。”——郭敬明

上海,这座被郭敬明称为“燃烧着欲望”的城市,从最开始就向他倾倒了凌迟一般的屈辱。

郭敬明与父母

彼时,郭敬明的妈妈到上海看望初入大学的儿子。

在上海地铁站,从未乘过地铁的母亲站在闸机旁手足无措,一旁的工作人员用上海话低声骂了一句“土”。

那一瞬间炸裂的失意让他丧失了为母亲和自己辩驳的能力,抑制在胸膛的愤怒烧红了他的脸,他只能拉着母亲落荒而逃。

新概念比赛所带来的光环瞬间被摧毁,他清醒的意识到在这片钟鸣鼎食的土地上,自己还是那么不值一提。

周遭的目光让郭敬明习惯了对这个世界的防备,所以,当他具备攻击力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与世界为敌。

“后来,我疯狂地买各种奢侈品,带着一种快意的恨在买。”——郭敬明

成名之后的郭敬明开始执着于炫富,无论是在他的作品还是宅邸中都充斥着纸醉金迷的气息。

泄愤式的炫耀、报复式的购物欲,他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世人:

我,郭敬明,非常有钱。

站在自卑和自负的交锋点上,郭敬明从未摆脱受害者的自我定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世界索要赔偿。

如同一个被拖欠工资的工人一般,声嘶力竭。

讨薪者在气急败坏之时可能会冲进欠钱者家中打砸抢烧,而郭敬明的如今就是对那个曾经伤害他的世界的烧杀掠夺。

世人皆道郭敬明拜金,其实他从来都不崇拜金钱,他是用金钱践踏金钱,用金钱声讨尊严。

冤冤相报,永无止境。

抄袭者

作为一个作家,郭敬明自始终都没有被中国作家圈所接受,追本溯源:“抄袭”,是这一切的原罪。

郭敬明曾经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声称,自己是一个没有原罪的人。

在他的意识里自己没有原罪,因为他从未真正承认过自己的“抄袭”。

庄羽与郭敬明

年,一篇题为《郭敬明新作〈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指剽窃他人作品》的文章出现在网上,之后,便是一场持续三年的抄袭诉讼。

同年12月,作家庄羽提出上诉,称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剽窃其作品《圈里圈外》。

案件还未开审,即引起轩然大波,尤其庄羽还遭受到了众多郭敬明粉丝诸如“你写的怎么火不了”、“你行你抄啊”的冷嘲热讽。

一年之后,年12月,郭敬明一审败诉,但他随即其提出上诉,同时还表示,自己从未与庄羽进行任何庭外联系,也不考虑通过和解解决纠纷。

当抄袭案件进入白热化,作为一个写作者,最擅长的就是用文字讨伐侵犯者。

三个月后,郭敬明第三部长篇小说《夏至未至》出版。

书中有一个同郁郁葱葱的夏日香樟格格不入的角色:

一个戴着眼镜,城府深沉的女性反派,不择手段地构陷初出茅庐的男主角抄袭他人。

而无论从名字还是经历都不难发现,男主角傅小司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创作的。

粉丝效应成了郭敬明向法律举起的镰刀,一群人高举着一部由被告书写的小说,声称《夏至未至》就是整个案件的证据。

在那两年里,原告庄羽差点被郭敬明粉丝的吐沫星子淹死在终审之前。

他们义正言辞的样子,看上去无比高尚。

年5月2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

驳回郭敬明的上诉要求,判决郭敬明与出版方赔偿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精神抚慰金1万元。

同时,春风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大厦也被判决停止出版、销售《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

判决下达后,郭敬明一方只是支付了21万元赔款,但却始终拒绝道歉。

他说,从知道判决结果的那天开始,他始终没有对这件事情发表过任何回应。

不是刻意逃避,而是他“已经不愿意再对这件事情浪费太多的口舌”。

“官司打了三年,媒体报了三年,众看客也跟着一起‘闹’了三年。这三年,我写了长篇小说《夏至未至》,出版了七本《岛》,发行了一张音乐小说《迷藏》,改编了《无极》,唯独没有在官司上浪费任何精力。”

郭敬明认为,这或许是导致官司败诉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个在世人面前故作轻松地“悲情英雄”,却在主持人马东的逼问之下变成了逃荒难民。

那一年,当马东一再问到“如何解释两本书中那么多相似之处?是否能容忍文学中的借鉴和模仿”时,除了厕所,郭敬明再也找不到其他借口。

马东与郭敬明

马东表示,“在我看来,考试成绩不能来自于作弊,小说的主体结构不能来自于别人的构思,是任何年纪的人能都应该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

十五年前,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说:“《幻城》是一种全新文字样式,值得肯定。”

十二年前,著名作家王朔说:“我的上海新书发布会,不会与任何人同台,尤其是郭敬明!”

年,中国文坛的天才少年,用手中的笔亲手毁掉了前辈给予的厚望。

开矿者

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并评价郭敬明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ThemostsuccessfulwriterinChina)”

作为西方主流媒体,这篇报道在当时轰动一时,人们开始争论关于“成功”一词的定义。

后来文章作者aventurinaking(中文名金小鱼)的现身说法也印证了大部分国人的观点:

“在美国,mostsuccessful指的是金钱上的成功,而并非文学成就。”

对于郭敬明此人,即使你不认同他的文学,也无法否认他的商业价值。

他在青少年市场的敏锐嗅觉,使他在残酷的竞争中成为君临天下的赢家。

电影《小时代》副编剧李茜曾在一篇手记中这样分析片中角色:

“《小时代》里的这群男人,真是集合了女孩们的所有幻想于一身。总有一款能够击中你!”

郭敬明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社会青少年的普遍精神状态,他是一个造梦的高手,他的作品都是梦,但他本人却是一个极其务实的文化商人。

他深知,没有什么比打开读者和观众的钱包更重要的事情。

成王败寇的法则,在他和他的事业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舆论对郭敬明大加讨伐的时候,他或许正在忙着数钱。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只有在它成交的时候才有价值。”——郭敬明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一个原始的资本积累,那么如今的郭敬明已经拥有了一座庞大的文学金矿,而郭敬明就是开矿者。

年,“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这间在当时被韩寒嘲讽“最世文化就是最没文化”的公司,如今已经成为横跨文学、影视、实业等几大领域的庞大传媒帝国。

随着《小时代》系列席卷票房,郭敬明以及他旗下的其他作品也大多影视化。

郭敬明与落落

作家落落成功转型成为电影导演,今年秋天上映的《悲伤逆流成河》甚至成功引发了大众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

作家安东尼在完美推进电影版《陪你度过漫长岁月》之后,也迅速打入电商领域。布偶、T恤、家纺都是依托文学作品的再开发。

郭敬明与安东尼

诸如此类,在郭敬明的公司,不胜枚举。

国内某高校教授曾坦言:“在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郭敬明没有对手。”

一个人挑起整个中国青春文学产业,满足无力青少年的所有幻想,毫无疑问,郭敬明成功了。

被抛弃者

《小时代1:折纸时代》票房4.83亿;

《小时代2:青木时代》票房2.9亿;

《小时代3:刺金时代》票房5.19亿;

《小时代4:灵魂尽头》票房4.87亿。

《小时代》系列四部累计票房近18亿,巨大的数字砸在郭敬明的头上。

他沉浸在这串数字的顶礼膜拜之中,在他的意识里自己已经成为永恒的赢家,他扬言:

“没有人永远需要郭敬明,但是永远有人正需要着。”

话从口出,35岁的郭敬明已然忘记十三年前自己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

“永远这样的字眼,似乎永远都没有存在过”——《夏至未至》

这两年来,郭敬明明显在走下坡路。

耗巨资制作的国内首部真人CG电影《爵迹》,票房极其惨淡,只有3.8亿,勉强覆盖成本。而上映前郭敬明团队曾幻想其票房要破百亿的;

随着时代洪流的裹挟,曾经的青春文学旗舰杂志《最小说》也无法对抗市场的需求,在年12月停止以期刊形式发售;

而郭敬明本人的文学作品销量也早已大不如前。

再加之今年的“性骚扰事件”,有人说,“现在,没人敢承认自己喜欢过郭敬明了。”

当死忠粉高喊着“小四好棒”,“小四我们挺你”的时候,郭敬明哽咽着说,

“我多希望有一天,喜欢我可以成为一件值得你们骄傲的事,而不是说不出口的秘密。”

事实证明,并非永远有人需要着郭敬明。

那个向世界讨薪的自卑青年,他的追逐与牺牲,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无论是诋毁,还是赞美。

对于郭敬明,有人曾经用力的蔑视过,那些青面獠牙般的冷待确实中伤了那个野心蓬勃的欲望青年。

成年以后,那份对于他的思考和鄙夷也成了自己走向成熟的垫脚石。

也有人曾经真实的爱过,真的被打动过,真的相信过。

长大后抛弃过去往前走,但回头看时就算再不堪,也愿意宽容。

年7月9日,《小时代4:灵魂尽头》上映,属于90后的那段惆怅岁月也就此完结。

电影里最后一场大火烧光了书里的纸醉金迷,也烧尽了这一代人的青春。

走出电影院,他们把票随手扔进路边垃圾桶。

从此,这一代人与郭敬明再无瓜葛。

如今,很多报刊亭的门,拉下铁闸之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那些说着永不分离的人,已经散落在天涯。

当青春变成旧照片,

当旧照片变成回忆,

郭敬明用他的35年人生,

为一代人打开了成长的大门。

无论如何,

那个男孩,教会我们成长。

—TheEnd—

文末相遇,感谢阅读!

将置顶/星标

截图发送至后台

我们将从中随机挑选两人

送上一份由精心准备的神秘礼物

中奖名单将在第二天的置顶留言中公布

世界那么大,我们想要成全你的小幸运!

看更多深度人物故事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白癜风克星
白癜风克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32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