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郭敬明专访一个时代的开始


  从新概念走红

  

  河西:为什么网名会取名“第四维”?是曾经着迷于四维空间?

  

  郭敬明:没有啦。那是很早以前,我上网的时候随便就取了个名字,叫“第四维”,因为那时候接触到很多像四维空间这样很新鲜的东西。可是大概从我开始出书的时候开始,我就用我的真名了--只是“小四”这个名字平时大家还这么叫我。

  

  河西:年凭作品《剧本》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为什么在获得一等奖之后,第二年又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郭敬明:因为我得奖那年是高二,当时规定,如果你是高三毕业生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并且得到一等奖的话,你的入学就得到一些照顾,但必须是高三。第二年,我正好高三,所以我就再去参加了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

  

  河西:你当时在四川读高中,怎么会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

  

  郭敬明:当时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新概念作文合集,里面登载了这个消息。然后,我看到他们的作文,觉得他们比我们当下的许多作文都写得更有新意,有很多以前没有看到过的新人新作。第二年,当新概念再一次举办的时候,我还是想再尝试一下。它有个初赛,我把作品寄给《萌芽》杂志社,他们觉得还不错吧,所以我得到了复赛的通知,飞到上海参加了现场的比赛。但这个一等奖 也没有加分。

  

  河西:现在回过头来看,你觉得新概念作文对于中国高中生的作文写作是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你是否觉得新概念推出了一些 的作家?

  

  郭敬明:我想首先肯定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它至少让我们一群年轻人爱上了写作。因为之前从事写作的都是年龄比较大的,我们看到的作家都是3、40岁的人了,很少有10几岁、20多岁的青年人会被认为是作家。但是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开始有大量的少年作家涌现,开始自己创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概念对我们起到了非常好的影响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新概念作文到今年,其实 的也就是我、韩寒、张悦然等少数几个人,这些人要说伟大的作家肯定说不上,跟前辈作家比,我们肯定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我们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只是我们的书的销量看起来很壮观。但这只是代表一个方面,代表他们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但他们真正的文学功力、讲故事的能力或者作为一个作家的思想深度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还需要时间,不是说你从一个比赛出来就成了伟大的作家。

  

  河西:看过并喜欢其他参加过新概念的同龄作家--比如韩寒和张悦然--的作品吗?

  

  郭敬明:我跟他们年龄很相近,他们的作品我也看过一些,虽然也不是很彻底的研究。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他鲜明的个性,这也是他们受人欢迎的地方。但是我跟他们还是不太一样,我本人对出版和商业有很浓厚的兴趣,自己更多地也在经营这些方面的工作,他们更在意的可能还是自己作家的身份,但我在作为一个作家的同时,我还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 的出版人、 的杂志主编。

  

  河西:你自己对动漫和游戏是否着迷?

  

  郭敬明:我算普通吧。我也会去玩,会去喜欢,我以前念书的时候打网游比较多,但现在没有太多时间来玩了。我们公司有几个可能是比较擅长动漫或游戏的,所以我们才开始考虑我们要不要去做这方面的尝试。

  

  河西:你的自拍照在网上广为流传,你觉得自己是个比较自恋的人吗?

  

  郭敬明:我还好啦。我对自己还蛮好的,我也很喜欢自己的状态。有时候我也会去买好看的衣服,吃的用的都不会亏待自己。其实“自恋”也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

  

  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

  

  河西:小时候是不是就很喜欢看书?都读些什么呢?你的父母是否也会支持你?

  

  郭敬明:什么都看吧,书店里看到喜欢的就买回来看,各种类型的都有,古代、近代、现代的都会去看。我父母比较尊重我的选择,我念书的时候喜欢写文章,他们比较多的是放手,不太会管我,不会对你说:你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他们给我自由还蛮多的。

  

  河西:怎么会去写《幻城》的?文风上有没有受到日本同类文学的影响?

  

  郭敬明:肯定会受到日本文学的一些影响。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动漫、玩着游戏成长起来的,都会有一个幻想的世界。《幻城》我是在高三的时候开始动笔,当时只是一个短篇的篇幅,很短,真正的长篇是我在大一的时候完成的。

  

  河西:年你进入上海大学念影视艺术工程专业,05-06年为什么会休学两年?

  

  郭敬明:我从年开始出书,到年,工作越来越多,那个时候学习就不能兼顾。有时候要去外地去做活动,做宣传,不能每天呆在学校里上课,占据了很多原来学习的时间,实在太忙了。我和老师商量,老师对我说,与其你两头兼顾不了,不如先休学,等你忙完了,再回来念。我考虑之后,决定休学。

  

  河西:那休学完了之后,你的工作还是很多,两者怎么兼顾呢?

  

  郭敬明:当时我可以把课选在晚上,或者我一个学期只念很少的学分。最开始我和一般的学生是一样的,但那种程度的学业到我那毕业时候我已经无力完成。

  

  河西:《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幻城》的风格很大的不同,幽默比比皆是,在《幻城》获得巨大成功后为什么会去写这样风格的小说?

  

  郭敬明:我本身就非常喜欢尝试不同的风格。现在我已经出到第5本书了,这5本书,每一本都不一样,我想要每一次都做一些新鲜的尝试。 本《幻城》有一种非常悲伤、非常悲痛的情绪,很残酷的命运。第二本我就想写一些很轻松很搞笑的,但是在搞笑轻松的外表之下,仍然有一些悲伤的情绪在。所以当时我就选择了一种和当时区别很大的表现形式。

  

  河西:你是四川人,可是其中有很多幽默的话都有北京人的腔调,怎么来把握这样的幽默?而且把握得很到位?

  

  郭敬明:其实还是皮毛啦,北京人看了还会觉得有些不是正宗的北京话说法。北京以外地区的读者看了,会觉得很北京味,可是北京本地的读者不一定会这样认为。其实我还是在模仿他们讲话的口气,我有很多北京的朋友,生活中和他们接触以后,我会从中吸收很多元素,大概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来写这部小说,但也不能说很地道。

  

  河西:《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事先有没有预料到?

  

  郭敬明:没有没有,我从开始创作到现在,都没有说哪部小说我可以说预知它一定会成功。到了一个位置,去做这样的事情,到了另一个新的位置,我就去做新的事情,没有太多刻意的计划。只是说我喜欢写,那我就去写了,至于后来我的书出版之后卖得很不错,得到很多   

  

  河西:《无极》的小说版也是你来执笔的,是陈凯歌和陈红来找到你的吗?

  

  郭敬明:应该说是出版方“99读书”先找到我,因为陈凯歌导演当时想找一个新生代的人来写,然后他就问出版方,有没有这样的人选?出版方推荐了我,还有一些其他的人选, 定了我。我本身也很尊敬陈凯歌导演,当时觉得要将一个剧本改写成一个全新的小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挑战。

  

  河西:《无极》是拿到剧本就写,还是说到剧组边看边写?

  

  郭敬明:拿到剧本后,我也会经常和导演聊天沟通,听听他的想法和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聊完之后我就开始自己的创作。从拿到剧本到完稿,前前后后一共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还是写得比较顺利的。

  

  河西:其它小说也是写得这么快吗?

  

  郭敬明:差不多,因为《小时代》在连载,每一个月我只能发一回,所以这个时间就拖得有点长,但是真正用来写作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

  

  “我不是歌手”

  

  河西:你出过一张唱片,好像和韩寒的那张差不多一个时期出的,你本人也特别喜欢音乐?

  

  郭敬明:韩寒在我之后。那时候也是机缘巧合,我参加湖南卫视的节目,跟电视圈的一些朋友慢慢也开始比较熟悉起来,之后我就结识了我的唱片老板。我们在一起聊,看有没有将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的可能性,于是想到做一本音乐小说,大家聊得也是很投机。这是一个跨界的东西,我之所以要做这样的事,主要还是出于个人的兴趣,觉得如果做出来一定很好玩。

  

  河西:唱片出来后,你个人满意吗?

  

  郭敬明:如果从现在来看,当然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以当时我们的经历和我们所处当时的位置,我也刚出道不久,没有今天的这种影响力,所以仍然是个很满意的作品。

  

  河西:后来就没有后续的一些音乐作品出来?

  

  郭敬明:其实一直有一些唱片公司跟我接触,让我出唱片。而我的心态是觉得,我已经知道了它是什么样的感觉,它是什么样的状态的运作方式,我的兴趣就得到满足了。但如果重复在做一样东西的话,它不是我的专攻方向,我也不是歌手,所以我也不会说我每年都会出唱片或者怎么样,我现在的职业是作家,我每年都会出书,但是我不会每年都出唱片。如果有一天,我有个更新鲜的想法,或者有一个非常了得的团队,他们找我来出唱片,对我兴趣有的方面,他们有一些好的规划,我可能会去做,但不是说把我的身份改变以后来做音乐。

  

  河西:有没有你个人非常欣赏的音乐人?

  

  郭敬明:也没有特别的,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里的人,只是说作为一个大众,我也喜欢听歌。

  

  

  断断续续的《岛》

  

  河西:年成立“岛”工作室,出版《岛》系列,《岛》是你主编的 本杂志,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开始自己来做出版物?

  

  郭敬明:因为我比较喜欢出版这个行业,我希望把我的理念推广出来,我觉得中国的出版业在很多方面其实还很传统,也不能说落后,但是缺少很多新鲜的血液。包括我现在在做文化出版公司,但是我希望能有更多更新鲜的东西出来。当然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详细的规划,只是有一个念头来做这样的东西。有几个懂一点的同事,我们组成了一个团队,来出版一本介于书和杂志之间的读物,然后渐渐把我的一些想法实现出来。

  

  河西:为什么取名叫《岛》?

  

  郭敬明: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团队,人很少,就像一个小岛,无法和大陆相提并论,我们只是开始了一个起点,寄予了这方面的一些寓意。

  

  河西:除了你,最初参与的还有些谁呢?

  

  郭敬明:当时我们就5个人,差不多都是我身边的朋友。他们和我一样也都是学生,没有已经从事过这方面的专家,只能说当时的我们还比较稚嫩,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印刷、发行、策划上的很多问题还是依赖于当时和我们合作的出版社,它会给我们意见。从那个时候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是一个文化公司了,我们已经有更多可以控制的层面,包括在出版上,设计和印刷上我们都有了很多经验,比以前懂得多很多,以前可能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想法,一些创意,但要把他们执行出来还不能依靠自身的能力。

  

  河西:做这个工作室的时候,有没有租房?

  

  郭敬明:因为那时我还在念书,所以我们就在宿舍边上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工作室。

  

  河西:你作为主编,只负责内容方面的控制?

  

  郭敬明:从内容到整本书的感觉,我想要做什么,出来会是什么样的效果,我都会去控制。我本人是一个有很多古怪想法的人,其中有一些是大家觉得可以做出来,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意,我就会和我手下的团队一起聊天一起碰,看怎么把它给做出来。整体上还是以我的一些想法为主。

  前两个月我们出了第十本《岛》。我们一共计划是十二本,还有十一和十二还没有做。因为工作比较忙,所以我们只能是断断续续在做。

      

  河西:《最小说》是怎么开始去创刊的?

  

  郭敬明:年10月我们开始试刊。《岛》卖得比较贵,20元一本,面对的还是消费水平比较高的读者,我们希望能给更多大众读者一个比较便宜的青春文学读物,可以陪伴那些在学校里的年轻人的课余生活,陪伴他们成长,价格方面每个人都可以承受。一开始我们的定价是8元,现在涨到10元,应该说是一个很低的价格,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看。

  

  河西:现在你是两本杂志的主编,在编辑刊物过程中,是否也会碰到很多方面的困难?

  

  郭敬明:有很多很多。这确实是对我的一个挑战。作家是一个很个人化的职业,我只要做好我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写出来了是你的本事,写不出来也是你一个人的事。但是你在做一本杂志的时候,你得和整个团队合作,你要安排他们的工作,安排他们的进度,这就牵涉到身份转换的问题。这也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的一个方面:如何从一个习惯了单打独斗的写作者,慢慢变成一个团队中的一员。你要去领导他们,这是我遇到困难最多的方面的问题。

  

  河西:年,你成立公司,它是否是“岛”工作室的一个延续?

  

  郭敬明:算是一个延伸。内容和我们想做的东西在越做越多,但模式还是差不多,以我为核心,以团队的方式来实现许多我的想法。年4、5月的时候,我们把地点搬到了现在的“海上海”。

  

  河西:开公司是工作室攒下的钱还是说也有人投资的?

  

  郭敬明:主要是我的钱。文化公司不需要太多的钱,而且我的书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收入。

  

  《小时代》:一张时代之网

  

  河西:年10月,你开始写作《小时代》,这本书和《梦里花落知多少》一样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来叙述故事,为什么这样处理?写作的时候有没有困难?

  

  郭敬明:因为我的读者许多都是女孩子,如果设定男性视角,她们看问题的方式和我们是有些不一样的,她们会觉得她们所看到的世界和男孩子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这部小说讲的是四个女孩子的故事,选择以女性为主人公,我想女性读者会更有共鸣感,特别是以 人称来写作。但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其实这个 人称是架空的,和以前以女性为 人称叙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其中的很多故事其实还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我”只是作为穿针引线的工具,她是一条线索,她的任务就是串联起整部小说。这部小说对我来说非常特别。我以前的小说很简单,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谈谈情说说爱就结束了,但是这部小说我是 次用16还是18个主角,一起来推进这个故事,像一个网一样,打得特别开。这对我也是一个很强烈的挑战。之所以设置“我”这个人物是因为,“我”作为线索必须有这样一个人,否则整个故事就可能散掉。

  

  河西:这部作品结构庞大,有没有受到美剧的影响?

  

  郭敬明:它有一个和美剧很相同的地方,像连续剧一样,《小时代》也是连载的,美剧是一边拍一边播,我是一边连载一边写,不断地听到观众/读者的反馈,去调整它的剧情。《小时代》开始连载是在去年的11月份,一直到现在已经连载了十期,每个月读者会对你的新的小说发表他的看法,包括里面的人他们喜欢谁,我也会通过他们的反馈不断调整小说的情节发展。每一集里都需要一个高潮,都需要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你要看他们是否猜到了之后发展的情节。如果都被猜到了,那我肯定不能去写那么老套的东西,又要去写新的故事,去完善它。对我来说,它变得像一个游戏。我在创作的时候也很有兴趣,也很刺激,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看看自己能否完全超越他们的想象。这和以前一个作家,他写完了一部小说就完事了区别很大。

     

  河西:写这本书是为了记录你对上海的感受?

  

  郭敬明:《小时代》和我之前的作品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以前都是写校园、爱情的,没有太多社会的东西。但《小时代》不同,我连载的时候,比如说6月份的这一回,写的就是6月份在上海发生的故事。9月份,上海环球中心开幕,我也会把它记录在我的小说中。小说和当下都是同步的。小说中的时间轴和生活中的时间轴也是一致的。我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了上海,中国最繁华发展最快的城市,所以也可以说是变相地在记录上海的变化。它变得更像是一部社会性的小说,而不是我之前非常单纯的校园文学作品。

  

  河西:这是否和你年龄的增长有关?在毕业之后也经历了一些社会工作的磨砺?

  

  郭敬明:我觉得是的。校园里的时候心境很简单,接触的东西都很少,面对的难题也很少,可能你的生活中只有学习、友谊和恋情。可是当你进入社会之后,你才会发觉,你要面对工作,接触到的各种人,复杂的人际关系,遇到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这也是我个人心态上的一个转变的结果。

  

  河西:TVB有一部电视剧叫《大时代》,你的这部小说为什么会叫“小”时代?

  

  郭敬明:我选取的是几个人物的故事来折射当下的环境,可能浓缩在他们身上的是很小的部分,可是这个很小的部分可能就代表了很多很多的人。读者可以在这部小说里读到和他们很相像的个体。我希望用这部书来展现这个时代。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

  

  河西:对于网络文学怎么看?

  

  郭敬明:我没有太深入的了解网络文学。像《鬼吹灯》那样,先在网络上走红然后再成为纸质出版物,我可能更为了解一些。我觉得网络是一个新兴的载体,说到底它还是文学,只是发表的平台不一样,只是他们发表在网络上,我们发表在杂志上而已。事实上,网络文学中的一些好的故事还是非常好,和传统文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有写得很烂的人。我觉得它是个很新鲜的事物,我也很感兴趣。

  

  河西:自己有没有考虑未来也做一个像起点中文网这样的网站?

  

  郭敬明:我觉得未来的大趋势一定是网络会成为新兴、很强大的载体。我现在还是专注于我们比较传统的出版物。我们对网络还不够精通,不像起点、新浪或者百度那么擅长,所以自己的话恐怕暂时不太会去做这一块的业务,但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如果起点、新浪等网站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我也很有兴趣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河西:对先锋派和一些传统的作家,有没有看得比较多,个人比较喜欢的有谁?

  

  郭敬明:我都很喜欢,包括苏童、余华、王朔、李锐、王海玲等等,我个人都非常喜欢。我觉得他们整个文章的结构、反映的内容、行文的洗练、文字干净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这群写手和比我们年龄更小的写手,我们可能还在一个起步的阶段,但只是说当下的阅读口味,年轻人更爱看我们的小说,但是我相信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喜欢那些比我们年纪大的作家,会理解他们的魅力。

  我是一直很推崇那些前辈作家的,因为我是读他们的书长大的。说实在的,如果我当时不看他们的书,我也不会知道怎么写作,我在他们身上学习了太多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很尊敬他们,我觉得他们是很伟大的一群人。

  

  河西:年11月,你加入中国作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成员,你对作协怎么看?

  

  郭敬明:我觉得作协挺好的。那个时候我受到邀请,我听到这个消息就觉得自己很荣幸,对我是一个褒奖。那个时候能够参加中国作协,对我算是一种鼓励,我一直很崇拜我的前辈作家,他们的小说感染了我,所以当我知道我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时,我感到特别的荣幸。介绍人是王蒙和陈晓明老师,申请表是我个人填的,我填好交上去之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黎波和金丽红老师特别喜欢我,他们和王蒙和陈晓明都认识,就问他们是否可以做我的介绍人,他们说可以,这样之后,我的介绍人就是王蒙和陈晓明先生了。

孤独图书馆:一个人的图书馆,你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我的孤独是一座 。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37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