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每日一药蜈蚣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m/

/10/26蜈蚣

01来源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02性状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03炮制

晋代有烧灰制炭(《肘后》)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木末制(《雷公》)。唐代有炙法(《千金翼》)。宋代增加了酒炙、酒浸、姜制(《总录》),薄荷制(《局方》),酥制(《总微》),焙制(《急救》)等方法。明代有炒制、葱制、醋制(《普济方》),酒焙(《景岳》),火炮(《保元》)法。清代又增加了荷叶制(《备要》)、煅制(《大成》)、鱼鳔制(《治裁》)等炮制方法。此时,其炮制方法有十余种。

1、蜈蚣:取原药材,除去竹片及头足,用时剪段或捣碎。

2、焙蜈蚣:取净蜈蚣,除去头足,用文火焙至黑褐色质脆时,放凉。

04炮制目的

生蜈蚣有毒,生用搜风定搐力强,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癫痫等,人煎剂多生用。外用,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溃烂,毒蛇咬伤等。焙后降低毒性,矫味矫臭,使之干燥酥脆,便于粉碎,多入丸、散内服或外敷,功用同生品。

05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肝经。

06功能主治

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中国药典》

祛风,定惊,攻毒,散结。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中药大辞典》

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歪;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毒蛇咬伤;疮疡;瘰疬--《中华本草》

07药理作用

蜈蚣提取物对戊四氮、纯烟碱及硝酸士的宁碱引起的惊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的功能;还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抗衰老和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功能。

1.抗肿瘤作用:蜈蚣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作用。

2.抗菌作用:本品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试管法表明,本品水浸液,乙醇、乙醚提取液对葡萄球菌,八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球菌并不显示直接的抑制作用。

3.促进免疫功能: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服药前血清IgG和E玫瑰瑰花环形成率分别为0.±0.mg/L和0.±0.mg/L。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0.05,0.01。

毒性毒性:小鼠口服给24hLD50为9.90g/kg(9.63-10.18g/kg);小鼠腹腔注射24hLD50为6.66g/kg(6.48-6.84g/kg)。用18-20g小鼠共60只,剂量为1g/kg,观察lwk,无死亡。亚急性毒性:50-55gWistar大鼠,每日1次ig给药的最大剂量为2g/kg,连续15d,分别死亡动物,检查血象、NPN,脏器病理切片光镜检查等均未见异常。蜈蚣毒液ip小鼠的LD50为22.5mg/kg。大剂量时小鼠表现为极不稳定、抽搐,然后在几分钟之内死亡。小剂量时表现为站立不稳呼吸急速和衰竭,惊厥等,可能逐渐恢复或死亡。

08化学成分

蜈蚣含有2种类似蜂毒的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还含有胆甾醇、脂肪酸、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

09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10注意

蜈蚣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及孕妇禁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文章有误请指正

参考文献《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48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