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饲养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但其中的糟粕也难以避免。有借鉴也应该有探索,否则在饲养的道路上就会造成瓶颈,阻碍饲养技术的进一般发展。在龙鱼界有些常见问题依然值得探讨和思考。
一、关于掉眼
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确实也是至今还在困饶广大龙鱼迷的实际问题。在论坛里和国内以及台湾的龙鱼爱好者做过多次交流,也帮助他们处理过几十例轻微掉眼,并在相关文章中有过关于掉眼的论述,在此还是忍不住说说掉眼的问题。
回顾以往的掉眼理论不外乎以下几点。鱼缸底面造成的影像对龙鱼眼睛的成像刺激,造成下视。但被好奇的龙鱼迷潜水观察进行否决了,因为不存在影子的问题。长期投喂下沉性食物造成下视。在自然界的野生龙不可能只吃上浮性食物,这种理论显然没有科学根据。肥胖造成眼睛周围脂肪堆积,造成掉眼。但问题是经过掉眼手术脂肪切除以后掉眼再次发生了。有人认为精神紧迫是造成掉眼的根源,有人认为遗传是造成掉眼的罪魁祸首。那么什么是紧迫?紧迫感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龙鱼的紧迫感是生存的需要,因为在自然界精神要时刻处于戒备状态,以防止敌害的侵袭,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那么如果因为紧迫而掉眼,显然发现天敌入侵的机会大大降低了。至于遗传造成掉眼,显然这种龙没有生存的机会。这种理论的原则是严重违背了生物进化的自然法则。至于水位高,鱼缸摆放位置过高造成掉眼显然没有理论根据,因为自然水域的水深显然要比水族箱里深的多。
关于封缸治疗掉眼的原理:目前对于轻微的掉眼多采用封缸的方法来处理,但是封缸的原理到底是什么?龙鱼原生地的水色浑浊,那么在它的两眼周围的光线强度应该弱于上方。也就是说它千万年以来生活在上面亮,身体两侧略暗的环境里。这种环境的反差会随着水深度的增加还会有所改变。那么好了这就是我们应该弄明白的东西。这样你封缸以后就人为的模拟出了它原始的生存环境,因为恢复了应有的生存环境,掉眼也就不药而愈了。
其实说来简单只要减少鱼缸正面侧光强度,保持鱼缸内部光照均匀,不要存在明暗交替,保持室内光照强度略微低于鱼缸内部,鱼缸不要采用过强的光照,掉眼就可以避免了。这是我的掉眼理论:光线不均造成掉眼。
二、关于“地包天”
至今有为数众多的龙鱼爱好者依然固执的认为地包天是不可逆转的,确实有些龙鱼自幼就有地包天倾向,随着成长不断发展,虽然供给多样化饮食,营养丰富,依然无法改变。但是实践证明后天造成的地包天,通过泥鳅,青蛙,鱼虾等动物性食物饲养一段时间以后可以改善甚至完全恢复。
三、关于正红龙是优良血统的红龙
做为红龙迷,正红确实是大家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红龙,但是正红龙才是血统纯正的龙的确值得商榷。那么什么是纯正的血统?在养育了红龙生命的印尼河川,它们世世代代在这种近乎茶色水质中繁衍生息,历经千万年的进化,接受大自然的风吹雨打,生存的需要迫使它们的体色必须尽量接近周围的环境,依此逃避天敌的发现,躲避猎物的注意,因此原始环境里的红龙基本橘红表现。
现在的龙鱼繁殖场为了满足龙鱼爱者的审美需求,优优组合,基因提纯,无非只有一个目的。提纯红色现性基因,使红龙更红。这的却是市场的需求。但是如此培育的红龙鱼是否真是精品则不得而知,出于观赏的角度,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自然界中恐怕生存都难。它们这种现形的体色,不能很好伪装自己,要么被吃掉,要么饿死。不要以优良基因作为骄傲的资本。什么是优良,优良的前提首先是使的自己安全的活着。
四、蜈蚣对于红龙发色的效果
蜈蚣:在传统的观念中蜈蚣是红龙增色的上品。但是经过连续6个月的投喂证实,蜈蚣的作用没有传说中的神奇。连续投喂几个月以来红龙色素层的面积没有任何扩大的迹象,只是在龙鱼鳃部有红色班驳状表现,但是其对于发色的作用比传说中要小的多。
鱼趣优品
全球水族电子商务领导品牌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