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剪纸历史考索
端午节在我国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端午节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农历五月,处在“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之节点,因此,古人将其视为恶月,处处避忌。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义》以及范晔的《后汉书》都有关于恶月恶日举行除瘟、驱邪、求吉祥等各种文化活动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民间又将纪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孝女曹娥等圣贤历史人物及传说融入进来。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大概是目前最早关于“端午节”名称记载的文献。隋唐以后,沿用了“端午”之名,端午节风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节庆化和娱乐化趋势逐渐凸显,禁忌重重的恶日渐变为欢庆娱乐的节日。
剪纸作为我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韵味的原始造型艺术,在传统端午节俗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独特的涵义,是端午节习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历代典籍对此多有记载:
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帐之上。”“五时图”是五毒图的前身,指蛇、蝎、蜍、蜥蜴、蜈蚣五毒,“五时图”有画的,有用剪纸做的。唐代端午家家门上也贴纸绘或剪纸“钟馗图”以驱鬼避邪。
二、端午剪纸的艺术形态
端午剪纸是依托端午民俗而存在,其题材类型丰富多样,具有特殊的涵义和式样。每一个题材类型的背后都蕴含着特殊的民间文化诉求和审美趋向,举其大略有以下几种:
1.驱五毒剪纸
端午剪纸最常见的是驱五毒剪纸,与端午避邪驱毒活动相关。古时人们将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称为“五毒”。端午时节正值炎热暑夏、毒虫滋生之时,民间剪纸艺人于是把“五毒”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剪出来,并与其天敌公鸡、宝剑、葫芦等一起呈现,寓意驱毒,这一风俗在我国北方较为盛行。河南、山东、山西一带剪的公鸡腹中有五毒,表示五毒已被公鸡吃掉。
2.剪纸公鸡
公鸡为五毒之天敌,端午节民间多将剪好的公鸡贴在门窗上驱毒。山西晋北地区端午时节流行家家户户门窗粘贴五色纸符和剪纸公鸡习俗。这些公鸡剪纸多是在正方黄纸上贴以红色剪纸公鸡,一般是以双鸡相向对称而立,嘴里啄食着蝎子,惟妙惟肖,形象生动有趣。公鸡剪纸有时会与“福”“端午吉祥”“恭喜发财”“四季平安”等字样和鱼、灯笼、元宝、铜钱、喜鹊、梅花、艾草、太阳、如意、青蛙等形象一同呈现。甘肃庆阳一带所剪的公鸡嘴上叼着蝎子,而且鸡爪下还踩着鬼头,反映了农民驱毒除恶的心愿。
3.剪彩为葫芦
葫芦也是端午剪纸中常见的题材,尤以《吸毒葫芦》剪纸最为盛行。《燕京岁时记》载:“又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之上,以洩毒气。至初五午后,则取而弃之。”用红纸及其它彩纸剪成葫芦模样,口朝下、底朝上于初一小端午倒贴于院门及外屋门上,以吸邪毒之气,初五大端午晚取下丢弃或烧毁,谓一切邪毒皆随此消灭。吸毒葫芦剪纸是把蝎子、蛇、蟾蜍、蜈蚣、壁虎五种毒虫剪在葫芦之内,意为“葫芦收五毒”。有的是葫芦上剪有“天下太平”的字样并且后面配有宝剑。
4.“剪铰蝎”剪纸
端午节除了贴“葫芦收五毒”剪纸外,还贴“剪铰蝎”,这是“除五毒”的另外一种形式。蝎子作为五毒之一,剪一只用剪刀铰住的蝎子同样也具有驱除五毒之意。“剪铰蝎”一般多贴在屋门或是窗户上,表达了人们对于驱毒、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在提醒人们在夏季时节要时刻注意提防毒虫伤人。清代端午节,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区民间还流行在门扇窗户上贴《镇邪剪锥》《火钳夹蛇》《金钟扣蛤蟆》等民俗剪纸,人们期盼用剪刀、锥子、火钳、剪锥等神物钳死五毒,驱鬼退蛊,保佑全家人平安幸福。
5.艾虎剪纸
端午时节一些地方流行将艾叶剪成老虎的形状(俗名“艾虎”)佩戴于头上或是悬挂在门上的习俗。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老虎是吉祥之物,具有吃鬼辟邪之功能。因此民俗剪纸《辟邪艾虎》极为盛行,艾虎剪纸形象流传百代。
6.蒲牛剪纸
牛形剪纸一般用黄纸剪成,成对张贴在门上,有的牛背上驮着金元宝,有的在牛身上剪有“天下太平”的字样,有的大牛身上剪有小牛等。清代端午节陕西同官县、延长县等地流行以蒲艾、纸牛贴门,且称之为“镇病”。牛在十二生肖中体积最大、排名靠前,是“大属相”之一,人们相信“大属相”拥有神力,能够震慑鬼怪,有辟邪的功效,能够给家庭带来财富与好运。
三、端午剪纸的文化功能及现代传承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是一种文化的表征。端午剪纸不仅有着多样化的艺术形态,还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含义。作为一种民间造型艺术,端午剪纸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作为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功能。
端午剪纸具有祈福避邪的文化象征功能。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由于端午所在仲夏之月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于是民间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驱五毒”剪纸、“剪铰蝎”剪纸、葫芦剪纸等都是依托端午除“五毒”之习俗发展而来的。端午剪纸的色彩也体现了这一功能。(来自刘朋飞剪纸)
端午节,作为四大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并且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而在大家印象中,端午节这天就是通常纪念屈原、要包粽子和划龙舟等等,但所谓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端午节蕴含的文化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因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在汨罗江自尽,老百姓为了纪念,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但屈原说只是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实际上,民间还有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古越民族图腾祭、夏至说等说法。
七大端午节冷知识
1、端午节是叫法最多的节日
端午节又叫粽子节可能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但端午节的叫法远不止粽子节这么简单。据了解,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叫法主要包括:端阳节、粽子节、五月节、女儿节、诗人节、天中节、夏节、重午节等等。
2、第一个粽子是用什么包的?
根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糯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捻叶包糯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五黄?
五黄就是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至于为什么要吃?据记载,江南人将农历五月,称为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同时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4、为什么吃完粽子禁忌喝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石,雄黄加入酒后,会加速砷的吸收,很容易中毒,如把雄黄酒加热饮用更危险。故吃完粽子千万别喝雄黄酒。
5、湖北秭归有三个端午节
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6、屈原竟然不姓屈?
屈原其实是姓芈(mi),名平。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曰过: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意思就是屈原和楚国的王族同姓,楚国国君姓芈,屈是屈原的氏,当时姓与氏分开。
7、最大的国际龙舟赛不在中国
加拿大多伦多国际龙舟节不仅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龙舟竞赛活动,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国际龙舟比赛。
附端午节的诗句欣赏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唐·李隆基《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宋·赵奢《端午三首》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唐·文秀《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唐·褚朝阳《五丝》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看完以上内容分享,是不是也觉得长涨知识了呢?实际上,端午节有着许多的由来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