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种类 > 破译西游记修行真谛,宇宙天机
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种类 > 破译西游记修行真谛,宇宙天机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预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意思就是:
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
1
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有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就是人的气度。正是这个气度让我们在红尘欲海之中能上天堂也能下地狱,心量大时能海纳百川,心量小时如绣花针空,连根线也下容不下。这不就孙悟空的金箍棒嘛。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就能看透一切妖魔鬼怪,不在被所有妖魔鬼怪的表象蒙蔽。而唐僧就是心眼没开,所以他无法看清这些尘世中的妖魔鬼怪。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和所有人类的集体意识压住了那颗能够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没有获得自由的人们正是被这贪、嗔、痴、慢、疑五座大山一直束缚和捆绑着。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这些外形了,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因为红尘欲望而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去除人性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因为觉悟是要靠心来点醒的,只有心才能明了,而且只有当一个人的心魔和人性全都除掉了,才能领悟心就是灵山、即是道本身。“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约束心,让心疼了又疼。收伏悟空之后,也就归正了那颗七十二变的心。孙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在原著中,六个强盗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六根。孙悟空打死了六根,说明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白龙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收伏小白龙,达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坚定,没有到不了的西天。后来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这个最完美的团队就组成了。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于是人(师徒几个)就容易离开内心(悟空)设定的界限(划的圈),于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心魔(妖怪)。心(悟空)引领着人(师徒几个)不断前进,一路上悟空降妖,说的就是心去降心魔。2
西天路上的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个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全都是心中潜意识的投射。每一个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都是一个人自己的心魔作怪。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去除心魔、去除人性的过程。师徒五人在取经路上不断的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不断的战胜心魔。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烧了观音禅院,于是出现了阻碍他成佛的心魔,于是黑熊怪就来了。牛魔王也是悟空心魔所变,红孩儿、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头上的火焰。牛魔王与悟空为结拜兄弟,又势均力敌,所以发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孙悟空踢下一块火砖,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炉后为出一口恶气而放的,到头来却烧伤了自己。火焰山这一难是由孙悟空早年顽空之心所生,所以说“牛王本是心猿变”,要“打破顽空参佛面”,在这里孙悟空剪除了顽空之心。红孩儿象征着仇恨之火,一个人活在仇恨中,到头来只会烧伤自己的心(红孩儿烧伤了悟空)。此外,红孩儿还象征着“赤子”,我们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萨保住了)。黄风怪会吹三昧神风,他代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能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欲,心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此外,白骨精也象征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所以猪八戒开始挑拨离间;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人总是会被世间种种美丽表象所迷。金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封住,难以逃脱。作者将这个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用幌金绳把孙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芦把孙悟空封住了。后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法宝也象征金钱,金钱能把心困住。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的网一样,能把人困住。世人因思(丝)生情,被情丝缠绕。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蝎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蝎子一样会勾人,所以师徒几个都敌不过她。真假美猴王,一个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实是自己的两种意志互斗,是一个人的两颗心,一颗是真心,而一颗是头脑的假心,两心相斗不分上下。书中很明确的说到这一难是由师徒四人的心魔所生。孙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猪八戒沙僧不肯说情的“嫉妒之心”,师徒师兄弟之间的“猜忌之心”。生出了“二心”,就必须除掉第二颗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孙悟空被打死了,师徒几人才得以继续上路。在比丘国,鹿精要吃一千个小孩的心,象征“多心”。孙悟空变做假唐僧,比喻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也是象征“多心”。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服了这个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多心”就会变成“一心”,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成功。悟空三兄弟好为人师,在玉华州收了国王的三个儿子为徒弟,教他们习武。好为人师,不谦虚,因此惹出一窝狮子精。狮者,师也。这也隐喻当今好为人师,好做师父的这类人,为因为这个“师”而入了狮的口。九灵元圣是西天路上最厉害的妖怪之一,是一只九头狮子,可妙擒孙悟空。九头狮子象征“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圣,九思成圣,所以叫九灵元圣。九思分别指的是:视思明:当我们看事物时,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耳思聪:如果我们能管住我们的耳朵,辨别出真假是非,那我们将不再被外物所伤。色思温:色代表情绪,温代表喜怒哀乐皆不发。成大事,情绪控制要达到喜怒哀乐皆不发。貌思恭:貌代表形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应有一份恭敬心去对待。言思忠:言代表言语,此句意为不说谎话。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应全心全意的去做。疑思问:君子不耻下问,就为此理。忿思难:忿代表忿忿不平,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当我们遇到别人对自己发火时,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他的难处,可能就不再生气了。见得思义:君子看到的都是义,小人看到的都是利。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到了这九思,就可成圣了。孙悟空代表的只是世人之心,怎么可能打得过已成圣的九灵元圣?师徒在寇员外家里借宿,遭遇打劫,寇员外被强盗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狱。寇员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盗,因为善恶不过是一念间。最后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后,离真理也就不远了。对唐僧师徒而言,历经磨难,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终于到达灵山了,也就成佛了。对一个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和人性漏洞,魔障消灭,即见灵山。最后心(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的内心,终可成功。身体(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经。情欲(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情欲是戒不掉的,所以最终只被封为使者。本性(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因为本性像金一样珍贵。意志力(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护法,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为护法。至于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家里所发生的荒诞怪事,则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狮驼城是一个巨大的妖精王国,也是黑暗时代的一个巨大折射。最后佛祖之所以给师徒无字经。是因为无字经,才是真经。无字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更重要的“经”,远远胜过那些个文字。一个人,若在经历世间一切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坚定不移,寓为金刚,既然心已成金刚,那么心头(悟空的头)上的金刚箍便不必存在了。佛之经典,正为《金刚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十几岁时读和三十几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再过二十年再读,体会又会不同。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年少不懂西游记,读懂已是三十载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共享一篇充满智慧和正能量的文章就是在践行法布施,它可能触动一个人,改变他的人生,从此朝着光明前行。感恩您的随手点在看和支持,让更多人受益。
您的每一次支持,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无大志不成大事,
无大愿不成大业,
大志大愿成就千古伟业!
为了感恩你 佛法确实不提倡离婚,提倡和合。夫妻的和合最好是什么?彼此都一起学佛,成为法伴侣,成为法兄弟、法眷属,互相提醒策励,在菩提道上一起精进,这是最殊胜的。
当然,这个缘分可遇不可求,你要是求这样的缘分,未必得好的缘分,干脆不如求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安排最好。夫妻在一起,最重要的互相敬重、互相帮助,和谐、关怀、照顾,在关怀照顾的同时,又尽量的淡化情执,就是用理性去做事情,不是感情用事。想把时间放在听经上,不是很想管孩子可以吗?
这样做不如法。你做母亲要尽到母亲的责任,学佛不能搞自私自利。你说我自己听经,孩子也不管了,这不对,该你管你得管,你要帮助她,用爱心来帮助她。
尽管她可能有自闭症,尽管她耳聋听不到你的声音,但是爱的语言不一定用声音表达,可能你用手轻轻的抚摸她,她就能知道你爱她。
你给她端上一碗热面,你陪她一起听经,这都是爱的表达。这个自闭症用爱就可以溶化,打开她的心扉,这就是行菩萨道。你上哪里度众生?家里就是度众生的道场!
你听经等真听明白了,你就得这么做。你说我不这么做,光去听经,那叫舍本逐末。听经就是劝你这么做的,你要不这么做,还去听什么经?听经当然要听,但最重要的是力行,要落实。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善一毫,福增一抱。
心宽,世界就小;路宽,财气就大。
心善,以德为念;有德,福气自多。
财气就像井下暗流,心宽就是源头活水。
福气就像夏日芬芳,心善则是肥沃土壤。
男人心宽有财气
男女之间由于心理、生理上存在很多不同,二者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角色自然也不同。
相较于女性细腻、敏感的内在,男性则更加豁达大气。
社会对于男性与女性的要求不同,男性在社会中打拼,需要心理更加强大。
老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能伸就是一种大气心宽的表现。
对待成绩不自大,面对挫折不自卑。
只有心宽大气,不拘小节的男人才可能做出大成就。
合作才能共赢,现代社会单打独斗闯不出名堂,而合作就需要好的人脉与人际关系,气量小,没有容人之量,凡事斤斤计较只能把朋友越推越远,进而错失各种机会。
得饶人处且饶人,心宽就是在积累自己的财气。
财气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能力、人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力相当时,人际关系越好,财气越旺。
工作中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与事浪费口舌,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原谅别人就是为自己留后路。
在家庭生活中,男性也要懂得包容体谅家人。
家庭生活中难免勺子碰锅沿,互相退让一步,把心放宽,家庭和谐,才能和气生财。
父母、妻子都有不容易的地方,身为男子就要做父母与妻子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把心放宽,桥梁发挥好作用,家庭生活才会好。
家庭生活好了,大后方稳定了,自己才能更好的奋进。
女人心善有福气
一个人有没有福气,就要看心善不善。心善自有天佑,心恶必有天收。
心怀善念,与人为善,时刻不忘仁善二字才能走好自己路,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老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生活如此,工作也是如此。
女性在家庭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当着一个家庭的供给站、保温层的作用。
女人心善夫妻、婆媳间相处和谐,家庭自然福气不断。
如果一个女人在家庭生活中处处耍小心思,把家庭搅得鸡飞狗跳,那这个家再有福气也被打散了。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福气的来源之一。
女人作为母亲对孩子影响巨大,母亲心善不善往往影响孩子的性格及三观,母亲处事善良,孩子自然有样学样;母亲心思不正,孩子也会走上歪路。
孩子一旦走上歪路,这个家庭的福气也就没有了。
心宽一点,朋友多一点,家庭暖一点,工作自然顺一点,财气也就相对旺一点。
心善一点,帮助多一点,抱怨少一点,生活自然美一点,福气也就相应增一点。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他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感恩自己的对手,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铸就了自己成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美好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赐”。人自有生命的那刻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如此的和谐和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此变得愉快而又健康。正如感恩墙上一位网友的留言:感谢大地给予了我一切。如果总觉得别人欠你的,从来不想到别人和社会给你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任何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乐,才能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朝气蓬勃,豁达睿智,好运常在,远离烦恼。顺风顺水的人,想着逆境奋斗的人;无忧无愁的人,想着拮据艰窘的人。只有充满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美好境界。人常说:“施恩于人共分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侮、配偶的关爱、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恩赐、时代的赋予。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人指点;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帮助。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度过一个个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创造并享受着美好生活。尤其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用一生来报答。我们应该在父母的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心存感恩,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另外一个值得报答的人或事物联系在一起了,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才不会孤独!在我们的心中树立一座感恩墙吧,永远的感激上天和这个世界!
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
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01
活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的人,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他们的心宁静而清明,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
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所以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03
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
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荀子》中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这个世界上,提高自己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跟高人、良师学习。
书本上的知识,有的疏略难解,有的不够周详,有的离现实太远。而人则不同,人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是你最好的学习榜样。所以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和一个有格局、有见识、有修养的人来往,你会发现自己的境界也在不断提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身边都是高人,你自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勤与能人共事王阳明说,人要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
很多时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拉出来练一练。真正和那些能人一起做过事,才能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李鸿章年少浮躁,因虚报军功被同僚告发,被迫投奔曾国藩。他早上睡懒觉不去参加早会,推说自己头痛。曾国藩教训他:人生唯守一个诚字。,他的坏习惯一点点被改变。李鸿章晚年自己说:“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
“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与凤凰齐飞,必非凡鸟;
与骏马同行,定是骐骥;
与智者携手,注定不同凡响;
向能人看齐,必将勇攀高峰。
做事有时候就是最好的修行。
而与能人共事,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促进我们迅速成长。
乐与众人分享
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自己开心,只能偷着开心,大家开心,才能都开心。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让别人开心,别人自然也会让你开心。
曾国藩早年希望用精神力量感召义士,一起参与平叛太平天国。但是后来发现,身边的人都抛弃他,投奔胡林翼了。他问幕僚:“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
幕僚说:“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人都有私心,在你那里得不到官,也发不了财,不走还等什么?)
曾国藩又问:“当如何?”(那该怎么办?)
幕僚回答:“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利用众人的私心来做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公义!
曾国藩从此了然,对属下大加保举,等到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两京一十三省的部堂级高官,都受过他的保举。
大家看跟着曾国藩有前途,自然人心一统,曾府人才济济,猛将如云,为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
常与亲人相伴
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是根,孩子是枝叶,正是有了父母的养育,才有了孩子的枝繁叶茂。
血浓于水,人生短短几十年,亲人才是我们最近的人。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他们。
年少的时候,在外面求学;长大了以后,又忙于工作。
结婚了,又忙着家庭。
我总是在忙,忙到没时间陪陪他们。
《韩诗外传》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时间一去不返,一切不能重来。
有多少人因为没来得及尽孝,而后悔终生。
钱是挣不够的,事情也是做不完的,但是父母老去的太快,孩子成长的也很快。
错过了就错过了。
不再把最好的脾气给了外人,而把最坏的脾气留给家人。
不再总感谢请你吃饭的人,而忽略为你做饭的人。
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多陪伴家人吧。儿女环绕,父母安康,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福分。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