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蜈蚣炮制方法与标准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人头尾,绷直,干燥。

  晋代有烧灰制炭(《肘后》)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木末制(《雷公》)。唐代有炙法(《千金翼》)。宋代增加了酒炙、酒浸、姜制(《总录》),薄荷制(《局方》),酥制(《总微》),焙制(《急救》)等方法。明代有炒制、葱制、醋制(《普济方》),酒焙(《景岳》),火炮(《保元》)法。清代又增加了荷叶制(《备要》)、煅制(《大成》)、鱼鳔制(《治裁》)等炮制方法。此时,其炮制方法有十余种。

  

  1、蜈蚣:取原药材,除去竹片及头足,用时剪段或捣碎。

  2、焙蜈蚣:取净蜈蚣,除去头足,用文火焙至黑褐色质脆时,放凉。

  蜈蚣为除去头、足的干燥躯体,呈扁平的小段。背部棕绿色或黑棕色,有光泽,腹部棕黄色或淡黄色,质脆。具有特殊的刺鼻腥气,味辛而微咸。焙蜈蚣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焦腥气。

  蜈蚣水分不得过15.0%,总灰分不得过5.0%,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0.0%。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

  生蜈蚣有毒,生用搜风定搐力强,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癫痫等,人煎剂多生用。外用,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溃烂,毒蛇咬伤等。焙后降低毒性,矫味矫臭,使之干燥酥脆,便于粉碎,多入丸、散内服或外敷,功用同生品。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黄、酒炒等。

  2、文献摘录“去头足,刮去腹中物,酒浸,炙香”(《普济方》)。“火炙,去头、足、尾、甲,将薄荷叶火煨用”(《从新》)。

  蜈蚣古代炮制从不加辅料到加辅料的发展过程,大多数炮制方法出现在宋代至明代。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用焙法。由于蜈蚣气味腥臭,大毒。各种不加辅料炙法均能起到降低或消除毒性,矫正气味的作用。同时,经烘、炙、煨、焙、炒、炮、煅等方法加工后,质地变得酥脆而易于粉碎。

  娱蚣的各种加辅料炙法起两种作用,一是与不加辅料炙法者相同;二是增强药物的作用,辅料在其中起决定性因素。姜汁浸以姜为辅料的炮制法及葱汁浸焙法能增强其通经活络的作用;醋炙法能增强其解痉止痛的作用;薄荷叶炒法能增强其理气解郁的作用。青油涂焙、醋炙、蜜炙等法的目的则是去毒、矫味而不伤胃气。用鱼鳔炒法主要是为了除去其毒性,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信息供大家参考!喜欢可以评论转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69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