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彩虹艺术科普中国文字与天象


北京那家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在我国古代

农业社会时候

人们对气象和天象更是重视

在甲骨文中

就有一些关于奇异气象和天象的记载

刮大暴风了

出彩虹了

会不会日食呀、月食呀

……

来看详情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田率博士

为大家解读:

中国是世界上很早产生天文学的国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对天文的重视,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不少关于天文方面的记载;甲骨文的一些字形结构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天文在先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甲骨文日甲骨文日金文日小篆日

甲骨文月甲骨文月金文月小篆月

在所有天体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日月了。先民在造字时,通过象形的方式描摹出日月的形象。许慎在解释什么是象形字时,举的例字就是“日”和“月”,说明这两个字是典型的象形字。“日”在甲骨文中,有的很像圆圆的太阳的样子,有时看起来好像是方形的,甚至跟现在的方块汉字相差不大,这主要是由于甲骨非常坚硬,圆形的东西很难刻写,不得已只好刻成方形的了。而月的甲骨文字形,则体现了月亮以缺月为常态的典型特征,也使得月亮和太阳这两种形体相似的物体得以明确区分。

甲骨文星甲骨文星金文星小篆星

除日月外,古人对星星也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星”字在甲骨文中也是个象形字,像是多个小太阳一样的东西聚集在一起,这就是天上闪烁的群星。在较晚一些的甲骨文中,“星”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声符“生”,从而由象形字演变成了形声字。《说文》解释“星”字说:“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认为星是世间万物在天上所对应的精魂,其中的“列星”就是漫天分布的群星。

古人十分重视星星的组合,常常根据临近的几颗星星的组合形状,来划定天上的星宿并给它们命名,如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商代有一条甲骨卜辞记载说:“有新大星并火。”意思是说,有一颗新发现的大星与“火”星并行,说明当时人们对天上群星的分布已了如指掌,这样才有可能在繁星闪耀的天上发现新出现的星星。这里所说的“火”,就是《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中的“火”,又称大火星、火星,但它并不是今天所说的火星,属于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二,亦即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恒星。由于它属于红巨星,会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所以古人称为火。

“七月流火”是指大火星在夏历(也就是现在的农历)七月时向西偏移,预示着暑热即将消退。在历法还不太完善的古代,人们常常通过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观察气象的变化,确定农时,指导生产。《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在常有人用“七月流火”表示七月的天气热得像有火在流动一样,其实是一种误解。

金文参说文或体参小篆参

杜甫有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其中“参”“商”也是两个著名的星宿:参宿和商宿。参宿包含了猎户座的七颗主要亮星,我国古代的认星歌诀《西步天歌》明确描绘了参宿的组成:“参宿七星明烛宵,两肩两足三为腰”。特别是中间的三颗星,均匀地排成一条直线,亮度相仿,特征极其鲜明,成为参宿的代表,在西方天文学中,就把它们比作猎户座的腰带。

古人造字时,抓住了参宿中三颗星相连这一典型特征。金文中的参,上面的三个圆圈表示三颗星,但这三颗星不是泛指多,而是指实际数量。每颗星下各有一条短线,将三者紧密连接在一起,表示这三颗星是一个整体;下面右边的构件是“人”,左边的三点表示星星所发出的光芒,或者是强调星星的数量;整个字就像参宿的三颗星高悬于人的头顶之上,光芒四射。由于参宿主要以三颗星作代表,所以“参”字后来又作“叁”字,表示数目字三。

那么,杜甫为什么用参星和商星比喻亲人难以相见呢?因为商星就是前面所说的大火星,它是早晨最亮的星星,故又称晨星。参星一般在晚上出现,后半夜消失;而商星一般在黎明时出现。参星和商星此出彼没,不会同时出现在天空中,所以古人便以“参”和“商”连用,比喻亲友相隔千里难以相见,或彼此对立不相和睦的状况。

甲骨文斗金文斗秦简斗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星宿是北斗星。北斗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舀酒的斗形,因而命名为“斗”。“斗”字甲骨文、金文,正像长柄的勺子之形。北斗七星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星连在一起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三颗星连在一起组成斗的柄。位于斗身前端的天璇、天枢二星连成的直线,正好指向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所以古人常常利用北斗星来辨方向。

随着四季的变化,人们会觉得北斗星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其中斗身的前端始终指向北极星,而斗柄则在不同季节指向不同的方向。于是,北斗星也成为人们辨别季节变化的重要参照,早在战国时期的《鹖冠子》中,就有“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说法。

甲骨文虹小篆虹

当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人对一些天象的认识并不像今天这样科学,这在汉字形体中也有忠实的反映。如“彩虹”的“虹”字的义符是虫,在今天看来,彩虹和虫子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古人为什么会将二者联系起来呢?

原来,在古人眼中,虹是有生命的,它长着两个脑袋,会吸溪流山涧中的水。甲骨文中的“虹”,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两道弧线就是虹的主体,两端就像虹的两个头。关于虹有两首、能够吸水的说法,文献中多有记载。例如,商代甲骨卜辞:“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山海经》:“虹虹在其北,各有两首。”《汉书》:“虹下属宫中,饮井水,水泉竭。”连宋代科学家沈括也非常相信这种说法,他在《梦溪笔谈》中说:“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此外,汉代专门解释事物命名来源的著作《释名》,也是根据这种传说来解释虹的别名的:“虹,又曰蝃蝀(dìdōng),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释名》认为,虹之所以又叫蝃蝀,是因为它能啜吸东方的水气,“蝃蝀”就是“啜東”。由于把虹看做有生命的动物,所以把“啜東”二字改成了带“虫”旁的“蝃蝀”。直到现在,人们还用“虹吸”一词表示一种特殊的引水方法,即用一根弯曲的管将水从一个容器吸到另一个容器中,其形象很像甲骨文的样子。古人不但认为虹有生命,而且还认为它有性别,笼统地说都叫虹,细分的话,雄的叫虹,雌的叫蜺。后来,“蜺”字的义符换成了“雨”,写作“霓”,而“虹”字的义符则一直没有改变。

甲骨文晕甲骨文晕小篆晕

古代还有“白虹贯日”的说法,意为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如《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聂政刺韩傀,荆轲刺秦王,这样重大的事件惊动了上天,使天上出现了白色长虹穿日而过的奇异现象。其实,所谓的“白虹贯日”,并不是虹。虹的产生,是由于聚集在大气中的水滴折射阳光而产生的,所以虹出现的位置总是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虹不可能贯日,也不会是白色的。白色且能够贯日的是一种出现在太阳周围的特殊的光圈,叫做“晕”。

“晕”字甲骨文,正像日晕的形状。现在的漫画作者有时会在人物的头上画一个圈,表示这个人物晕头转向,这和甲骨文“晕”字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头晕的“晕”就是从日晕的“晕”引申分化而来的。日有晕,月也有晕,古谚云:“日晕雨,月晕风。”孟浩然的诗句云:“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正因为晕和天气变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古人便用“白虹贯日”比喻即将发生异常的事情。

“晕”字到小篆中就已变成了形声字,从日军声。“军”字从车从包省,含有以车包围之意,所以《说文》说:“军,圜围也。”“晕”字以“军”为声符,实际上也运用了“军”的“圜围”的意义。巧合的是,古人认为,日晕和两军之间的战争胜负也有一定联系,如《史记·天官书》中说,两军对阵时发生日晕,如果日晕大小厚薄相同,表示两军势均力敌;某方肥厚长大,预示该方有获胜的希望;某方薄而短小,该方可能会失败。

上述说法虽说很玄,但也并非全无道理。现代气象学认为,日晕的厚薄与风向有一定的关系,风一般会从日晕厚的一方吹向日晕薄的一方,而日晕又常常预示着下雨,日晕薄的一方进军时是迎着风雨的,战士视线受影响,进攻的速度和威力也会大打折扣;相反,日晕厚的一方顺风而进,威猛有加,获胜的几率必然增加。可见,古人打仗时常常夜观天象,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文摘自《汉字的文化解读》(作者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趣味甲骨文

甲骨文中如何表示天象的

前言

如果说先民创造八卦和文字的过程如此,甲骨文是先民智慧的结晶,那么甲骨文中是如何创造出这些与天象相关的字呢?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抬头望天,白天看到的各种云彩,太阳,晚上看到的是星星,还有一个特殊的星星——北极星。

最大的天象就是太阳。

易经云: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

如果说先民创造八卦和文字的过程如此,甲骨文是先民智慧的结晶,那么甲骨文中是如何创造出这些与天象相关的字呢?

最大的天象就是太阳

在甲骨文中,就有太阳的写法。不过,甲骨文的太阳写法有点特殊,是方形的,而不是圆形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图,就是甲骨文“日”的写法。

日的甲骨文写法

“日”的演变

下面是“日”的演变过程。

日的演变

从上面两个图片中,可以看到日的甲骨文写法。一目了然,显而易见,如日中天,就是一个太阳的象形。

太阳为什么是四方的?因为书写习惯或者契刻条件所限。为什么中间有个短线或者点呢?这个要说到文字的分类方式了,关于对文字的分类,最著名的一个理论就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和形声。

太阳当中的点,就是所谓的指事符号,指事一般起的是强调和重申的作用,如果画一个方框,可能对应生活中的好多物品,但是,太阳是特殊的,所以要在这个方框中点一点,或者画一条短横线,强调这个和其他的方框不一样,这个是太阳。所以,日,属于指事字。

当然,一般的字典中分析日的六书分属的时候解释说是象形字,问题是那个黑点或者短横线是什么意思?对应太阳中的什么?

有人说是那对应着太阳黑子。不管是象形字,还是指事字,都是我们的先民看到太阳,然后用简单的线条把他画下来,然后再指定一个读音,到今天,就是日字。本意就是太阳。引申义都和太阳相关。比如说,太阳运行一周,称为一日,人们的生活、生产日复一日,所以,人们的生活也叫日子。

太阳系示意图

用今天的科学概念理解太阳的概念,首先太阳是一个恒星,而且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阳”的演变

问题又来了,太阳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太阳的阳和日有什么联系吗?我们来看看“阳”的甲骨文写法。

阳的演变

甲骨文字典中收录的甲骨文字形不从阜,第二张图中的甲骨文写法从阜。从阜,即表示和登高或者攀登有关。

右边部分是相同的,就是“昜”,根据说文解字中段玉裁的解释,以前的阴阳写作“侌昜”,后来都加上了阜,就变成了“隂陽”。写法略微有所差别,含义相同,都是太阳的意思。

日和阳相比,日说的更具体,含义比较窄,就单纯指的是太阳。阳,含义就比较丰富了。除了可以表示太阳,还可以表示阳光,还有积极向上的含义,还有阴阳的含义等。

因为阳光是温暖的,温暖的就是向上的,向上的又引申出好动的,积极的含义,所以,这些相关的意思都可以用阳来表示。

阴,就表示没有阳光的地方,就是冷的,向下的,好静的,被动的,消极的,与阳相对的。这就是后来的重要的阴阳理论,在传统中医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对于地球来说,乃至于对于整个太阳系,太阳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最重要的。古人类也已经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中国神话故事中有好几个都和太阳有关系,比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凤凰涅槃,立杆测影,羲和浴日,扶桑树等等。夸父追日,说的可能就是古人类中专门负责观测太阳的人,说追日,不一定真的是用脚追,而是用工具测量日影。其实这几个跟太阳相关的神话故事其实都和对太阳的观测有关系。

对于太阳的观测,我们会继续深入解释,当然结合文字。

不过,现在我们来说另一个和日密切相关的甲骨文。

“晶”的演变

晶的演变

从晶的甲骨文看,很显然就是三个日。其实不是三个,而是多个,在古文字和古文化中,三就代表多。

《道德经》中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说的一二三,不是具体的一二三,而是背后有具体所指,三也不是三,而是多,所以,由三个日组成的这个字,含义就是多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这么多的星星,就是亮晶晶的意思,也指星星,后来,“晶”这个字主要代表亮的含义,于是在晶的基础之上又加了一个声符,就成了星。

“星”的演变

我们来看看“星”的写法。

星的演变

我们来看看星的甲骨文写法,有的是两个,有的是更多的太阳,外加一个声符——生,于是就成了星星的含义。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从地球上可以观测到的恒星非常多非常多,虽然看着只是小小的星星,实际上,很多星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太阳大好多倍。

在银河系,比太阳大的恒星多的是,太阳在银河系中,也只是一颗小星星。所有的星星中,如果从地球上看的话,有一颗星星很特殊,尤其是在北半球,大家都知道的——北极星。

因为大多数星星是按着一定的轨迹变化的,而北极星,一年四季是不动的。所以,在中国文化中,给这颗特殊的星星起了一个名字——北辰或者紫微星,极星。

在论语中,孔子就说到过这颗星星。在为政章第二中开篇就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说的北辰,就是北极星。

不过,在古人和孔子眼中,北极星之所以不动,是因为他有德,而且得其位,所以,其他所有的星星都围绕这颗北极星而转动。按现代科学解释,北极星在地球自转轴的延长线上,所以,会给人造成一个不动的假象,没有什么德行可言。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没有现代导航技术以前,人们如何辨别方向?北极星不正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吗?如果这么说,北极星是不是帮助了航海的人们辨别方向,避免迷路。

这么理解,北极星真的是有点德行呢。所以,古人说的还真有点道理。

天文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顾炎武《日知录》:“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古代天文学跟现代天文学的含义有所不同,现代天文学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恒星的物理特征、演化规律乃至宇宙起源和演化规律,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论基础是物理和数学。但古代天文学包含气象学、天象观测、历算、占星学等内容,天文学除了制定历法、指导农耕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研究上天垂象对人类的启示。古代天文学可以约束皇权,让君王知止,不能为所欲为。“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

《易经·系辞》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可能是“天文”二字最早的记录,唐代孔颖达解释为:“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文”字的本意是指物体上的纹路、花纹,或者身上的文身。“章”的本意也是“花纹”,因此“文章”原义就是指事物表面的纹饰,后用来指用文字所描绘的事物形象。天象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彗星的出现是一种天象,加上人的解读——彗星出现预示着灾难来临,就是对天象这篇“文章”的解读,故称“天文”。

天不说话,该刮风刮风,该下雨就下雨,日月五星运行有条不紊,漫天星斗绕着北天极缓缓运行。古人从对宇宙的长期观察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秩序、和谐和壮美。他们希望能效仿天地,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美好的人类社会。孔子、老子、庄子都有类似的表述。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因此,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建立跟古人对天地的直观感受不无关系。古代天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论语》,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都跟天文学有密切关系。

比如《易经》的首卦——乾卦就是取象于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应该自强不息,效仿天道的运行,刚健有常,不能遇到点困难就垮了。还有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诗经》中有“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这里的流火就是心宿的大火星(不是指太阳系的火星)。描写新婚之喜的诗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里的三星是指天上的三颗亮星,可能是猎户座腰带上的三颗星,也可能是天蝎座三亮星或天鹰座三颗亮星。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说明早在尧的时代,便已经通过天象观测结合昼夜长短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主要的节气。

《礼记·月令》记载了一年十二月的天象、时令、物候。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就记载了初春的星象和初春时节的一些主要自然现象。

《春秋·左传》中有很多日食、彗星、流星雨的记载。如“(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论语》中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者如果能内修文德,自然能教化天下,就像北极星在自己的位置上安然不动,众星自然会围绕它运转一样。

老子《道德经》涉及宇宙起源问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开始质疑第一推动力的问题:天是在自然运行吧?地是在静处吧?日月交替出没是在争夺它们的居所吧?是谁在主宰这些现象呢?是谁在维系这些现象呢?是谁无事推动运这套系统运转呢?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根据物象创造出来的,其中的物象也包括天象,传说仓颉造字,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甲骨文中的日、月就完全是依照天上的日月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星”字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就像一个“品”字,意味着很多个像太阳一样发光的天体聚集在一起,便是星星。后来演变为一个“生”字和两个或多个口字结合而成。

“斗”字甲骨文、金文,是不是有点像北斗七星的模样?《诗经》“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意思说北方天空有一个巨大的“斗”,但不能用它来舀酒喝。甲骨文的“晕”字,中间是一个日字,周围的几根线条就代表太阳周围的一圈光芒——日晕。

日、月、星、斗的甲骨文、金文

晕的甲骨文

中国古代的诗歌,很多是有天文用典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诗经》外,有关天文的诗句就像一颗颗珍珠,还撒落在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中。

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非常高远的银河做比喻,气势非常磅礴。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参宿和商宿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个星宿,一个从东方地平升起来的时候,另外一个正好从西方落下。在天空中不会同时见到这两个星宿,可谓“不共戴天”。王勃的“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里的“牛”和“斗”分别是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

银河、星宿可入诗,关于月亮的诗就更多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流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等。

中国山水画有三“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画有三“远”构图便有了悠远的意境,给观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诗词中加入天象也同样具有了悠远、雄奇的大气象。

天文跟人文相互交织,并行发展。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一些天文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天象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天象的意思,用通俗的话来解释,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以周期运动的形式所表述出来的语言,从这个角度讲,也可说是“天上的星星会说话”。

天上的星星能告诉我们方向,能告诉我们季节,能告诉我们是早上还是傍晚,是白天还是黑夜,当然还有更多的细节信息.....会看星辰,这些几乎都不是事儿。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其实就是巧妙的利用了他掌握的天象知识。

中国古代星象图

古代星象图

从《三体》到《流浪地球》,人们从未停止对宇宙空间的想象;从天文望远镜到太空探测器,人类从未停止对于宇宙空间的深入探索。星象、太阳,斗转星移、日月交替,都是奥秘的起源,今人如此热衷,古人亦如是。对于神秘未知的渴望从未消退。

古代时期的人们没有今天的科学技术,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航天飞船,更没有严密的科学理论及精密的仪器和测绘手段,他们对于宇宙星系的探索纯粹来自肉眼以及从自然规律中琢磨出来的,单单凭借双手与墨,为宇宙之门画上了钥匙。

星空一向被视为是时间、星球运行的来源。星图,它是天文学上用来确定星星位置的指示图。星图与地理图集单纯阐明某一方位或者是普通的拍摄或是手绘星球天体图片不一样。也就是说,星图是把夜空中的所有存在精确描述其位置、特质,以文字或者是图像来表达出来。

中国古代从很早时期就开始了星图的绘制工作,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经位居世界前列,历史上也有很多古代星图存留下来,成为我国古代天文学遗产的重要一部分。

陈卓

首先不得不提一个人:陈卓,三国时吴国天文学家,在吴、西晋、东晋三个朝代中历任太史令约40年,活跃于天文界半个世纪多,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天文与星占学家。

陈卓的最著名的工作是综合将源于战国或秦汉的甘、石、巫咸三家天文学派所定的星官,汇集并同存异构成了一个有官、颗恒星的相对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统。

《丹元子步天歌》中以七字一句的诗句介绍了陈卓所总结的官,颗星,并创造性地把全部天空分作31个大区,即后世流传的三垣二十八宿分区法。这一分区法一直到近代都是我国观测星象星象的基础。陈卓所总结的全天星官名数一直是后世制作星图、浑象的依据,在我国历史上沿用了一千多年。我们现在见到的星图和星表,如著名的敦煌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常熟石刻天文图等,其所收星官数都未超过陈卓星图,直到明末西方星图和星表知识传入后才有所突破,可惜的是此原图早已失传。

三垣二十八宿星官星图

我国古代星图从性质上可以分为示意性星图和科学性星图两类。

一类是示意性星图。它们往往绘制于建筑物或其他器物上,主要起装饰作用。这类星图的绘制者对星空的认识有限,或者说,他们的重点并非是对真实星空进行描摹,而只是通过文字与图案来模拟真实星空,所以在这类星图中,恒星的相对位置通常并不准确,很多只是信手涂画。但这类星图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星图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星空的认识水平。近年来,这类星图在考古发掘中屡有出现。

另一类是古代天文学家或星占家使用的科学性星图。研究这类星图,可以了解古人在天体测量方面取得的成果。中国科学星图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所作《灵宪图》是记载在册的最早星图,蔡邕所著《月令章句》描述了当时天文官使用的星图式样。

虽然,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星图凤毛麟角,但它们仍然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星图形式的不断创新以及绘制精度的不断提高,反映了我国天文学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了古代科技的灿烂与辉煌。

敦煌星图

中国历史上有一著名星图,叫敦煌星图。

敦煌星图全图

年,英国图书馆研究发现一幅来自中国的《敦煌星图》是世界上最古老并准确的星座图,因而得出结论:中国人在伽利略和其它欧洲天文学家之前就开始探索天体的奥秘了。

年5月,位于伦敦的英国图书馆展出「丝绸之路:贸易、旅行、战争和信仰」,天文古籍《敦煌星图》也与参观者见面。为了说明中国早期天文学的准确性,图书馆还配了一张现代天体绘图同时展出作为对照。

敦煌星图有两种,分别为甲本和乙本。

敦煌星图甲本是世界上现存星图中最古老、星数最多的星图。此星图绘制于唐中宗时期(公元—年),这幅珍奇纸卷长厘米宽25厘米,分为两块,一为26张形状各异的云图,附随文字说明在占卜上的意义;另一块为12张星象图,每张都由东至西描绘30度线的夜空景象,再加上一张极地天空的星象图,星空观测位置应为北纬34度,可能是过去长安(今称西安)或洛阳的观测臺。除有名无星者外,图上实有星数颗。敦煌星图是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掠夺的数万件敦煌经卷中的一幅,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敦煌星图甲本部分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体划分为12个区块,以追踪木星(古称岁星)公转,木星大约每12年绕太阳一週,这也是中国旧历1年12个月的计算基础。

《敦煌星图》也是从12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位置沿黄道、赤道带分12段,先把紫薇垣以南诸星用类似墨卡托圆筒投影的方法画出,再将紫薇垣画在以并极为中心的圆形平面投影上。也就是说,它把天空描绘成在圆筒球柱上射出的椭圆,而欧洲在15世纪才开始使用这种现代技术。

在《敦煌星图》上,每张星图旁都附有文字说明名称、隐含寓意,以及据说会受这个天体区域影响的中国疆域。

《敦煌星图》还将颗星划为个星群,其中两个与大北斗座及猎户座一致,还包括不易以肉眼观察的微弱星星及几颗南半球的星星。

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天文学家毕达(Jean-MarcBonnet-Bidaud)指出,图中最耀眼的星星位置相当准确,只比正确位置相差几度。近地平线的星空则依据圆筒状式投影,子午线依据等距的垂直线绘制,纬度则与水平线相符;近天极地区使用方位角投影,保留星空原有方向,这些方式仍沿用至今日的地理绘图。

敦煌星图乙本现藏甘肃省敦煌县文化馆,是在一残缺的长卷中的一幅紫微垣及附近的星图,残破较严重。该图以黑色星点代表甘德星,以赤色星点代表石申、巫咸星。抄写年代当在晚唐到五代时期。

敦煌星图乙本

《敦煌星图》的由来

敦煌坐落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古称「沙州」,是一座具有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原通往西域,甚至欧州的唯一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在歷史上位置相当于今天的香港、上海。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方25公里处的鸣沙山,莫高窟开凿于西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间,做为佛教庙宇供往来旅人祈求一路顺风。

西元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第17号窟意外发现藏经阁,其中存放主题各异的手稿逾四万件,涵盖宗教、歷史、艺术、文学、数学、医学与经济,这些文件是十一世纪的佛教僧侣封存在洞窟之中的。

其中一份精緻的《敦煌星图》,记录中国可见的星空全图,以红黑墨水细腻描绘于长四公尺的卷轴上。年,匈牙利考古学家史坦因(MarcAurelStein)带走了星象图及逾七千份手稿,送交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计划主任怀菲尔德(SusanWhitfield)指出,这张星象图绘制于西元年至年,是现今尚存最古老的星图。

据巴黎观测所的普热得瑞(FrancoisePraderie)博士说,敦煌星图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又是作何种用途的都还是未知数,在图表之前的云彩占卜文字显示了此星图可能是用来佔卜问天的。中国人有在天空中寻找神圣预兆的悠久传统,因而导致了这空前绝后的精确星图的诞生。

历史又一次被改写,《敦煌星图》证明,中国古人才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家!

中国古代星图

最古老的星图——河南濮阳贝塑龙虎图

本世纪80年代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墓中发现的龙、虎、北斗图,当为现今传世最古老的星图。

墓主头南足北而卧,其东为一用蚌壳拼砌成的龙形图案,其西则为蚌壳拼砌的虎形图像。足下则有用人的两根胫骨和蚌壳拼砌成的斗形图像。东龙、西虎、北斗,这是一幅形象示意式星图。据测定,这幅星图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它在世界上也可竟争最古星图之位了。同时也可见中国龙、虎星象起源之早。

曾侯乙墓漆箱盖二十八宿图

这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画在一只漆箱盖上的二十八宿图。

它采用文字描画为主的手法,也附有象征描画的方式。图的主要部分是文字画出的一圈二十八宿图形,中央则是一个特大的斗字图形。文字图形的东部画有龙的图形,西部则画有虎的图形。这幅图是有关中国二十八宿的最古文献史料,其年代约为公元前年。

西汉古墓二十八宿天象图

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一处工地上挖出的西汉古墓主室穹顶上画的二十宿天象图是介乎示意性星图和科学性星图之间的类型。

图上既有龙、凤、虎、蛇等四象,也有人拉牛(牵牛之象)、人捕兔(毕宿之象)、猫头鹰(觜宿之象)、两人抬一似为半个的人体(舆鬼之象)等等单个星宿的象征物。但与之同时,在这一圈图像之间也画了一些白色外加黑圈的星点。这些星点的数量和方位,与当时的二十八宿知识相合。星点之间大多有黑线相连,这和后世的写实星图形式完全相同。

河南洛阳北魏元乂墓天象图

年发现于河南洛阳市北郊前海资村北魏江阳王元乂墓室顶部。绘于北魏孝昌二年(),画星辰多颗,有的用线连成星官,横贯南北绘淡蓝色,属示意性星象图。它是迄今所见年代较早、星数较多的墓葬星图。有若干星座其形似已定名的星座,但全图基本上仍属象征性的星象图。

隋唐时赠朝鲜天文图碑

高句丽国王曾从中国得到一石刻星图,后约在唐初因战事沉于大同江。李氏王朝建立后,太祖李成桂于年命人依旧拓本重新刻碑,名天象列次分野之图。至李肃宗时又据新碑拓本再次勒石。该图表述的为隋唐以前的中国星象。在传世的中国星图中,它是最早的据实测绘制的中国古星图,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它在朝鲜传存甚久。本图为肃宗碑的旧拓本——据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科学院赠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先生旧拓本照相本。

北宋苏颂《新仪象法要》星图

宋元祐七年(),苏颂和韩公廉等制成大型水运仪象台,《新仪象法要》即是其结构、部件形状、尺寸等的说明书。

全图共绘官,星,其中以黑点代表甘德星,以小圆圈代表石氏和巫咸星。《新仪象法要》星图以宋元丰年间(-)的观测为依据绘制,是一幅科学星图。原书初刻于宋绍圣年间(-),至南宋乾道八年(),施元之又加重刻,但两刻本均已久佚,现在通行的是守山阁丛书本,其底本应为四库全书本,而四库全书本又是据明钱曾藏的影抄乾道本,这同原书最为接近。

此图的绘制方法,是以类似墨卡托(-)圆筒投影法做成的,但比墨卡托使用此法早了多年,是仅次于敦煌石室所出《全天星图》(S)的圆筒投影法的又一次运用,也是中世纪最科学、精确、完整的星图,在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乾隆殿版《钦定仪象考成》星图

清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戴进贤等奉诏主编。

《仪象考成》是一部以星表为主的工具书,全书列有个星座,颗星的黄赤坐标值、岁差和星等,比旧星表增加颗星。《仪象考成续编》共收颗星,是清代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算的星表。

《钦定仪象考成》共有星图3幅,即恒星全图、赤道北恒星图与赤道南恒星图,今取武英殿版原图。书中收传统星座官,星,另增刊星,又南23官星,共官星。

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

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世俗强指摘,一一立名字。南箕与北斗,乃是家人器。天亦岂有之,无乃遂自谓。迫观知何如,远想偶有以。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

——苏轼《夜行观星》

古代人的夜晚生活是相对匮乏的,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无聊的时候看看星象,观赏下月色,也就成为比较常见的活动。东坡先生的这篇观星诗虽然算不得流传甚广,但细细品读来,还是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其中,也间接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天文星象的一种认知。

/《步天歌》的由来及历史

聪明的中国古人早在上古时代就开始将满天星斗划分成群并为它们取名。三国时期,天文学家陈卓统一全天星官,形成了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星官体系。

古代中国不乏极具浪漫色彩的天文学著作,《步天歌》就是其中一部以诗歌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全天星官的著作,以生动的韵文将周天恒星连缀在一起,弥补了星图难以流传、文字不够形象的缺点,做到了“名中有图,言下见象”,由此,繁难而神秘的星空变得平易而充满诗意。

《步天歌》现有多个版本传世,最广为人熟知的是郑樵《通志·天文略》版本,此版本也被称为《丹元子步天歌》。清代学者梅文鼎对《步天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步天歌》所列星象,特为简括。故自宋以来,天官家多据为准绳”。

《丹元子步天歌》描绘了个星官,按照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以及二十八宿把全天划分成31大区,以七字为一句,简洁有韵,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天文爱好者学习。

/“天庭”——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

出于对天空的崇拜,古人对天庭的生活也心向神往。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这句诗充分描绘了天上美轮美奂的梦幻生活。同时,古人对星座的命名非常有意思,他们把地上的宫股、官邸、集市都搬到了天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在天上的缩影。在《西游记》当中,天上就有着各种宫殿及配套设施,玉皇大帝及各路神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庭系统,非常有意思。

而在《步天歌》当中,对于星象是这样划分的:

在靠近北天极的夜空,中天与东宫、南宫附近不包括二十八宿的星辰被划分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垣”。

其中,紫微垣又称中宫或紫微宫,是君王休息的皇宫;太微垣主管刺奸去恶之事;天市垣即天之都市。因为是代表商业贸易的星区。总体而言,三垣分别象征着古代社会制度中的帝王、政府和百姓。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态。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理想里,“桃花源”穷尽了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但要想在现实世界中找到那样一处真正的桃花源,实在太困难了。星象的世界给古人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舞台,就好像我们现在创作科幻小说的背景一样,在星象的世界,有着人们无限的遐想。

/“紫禁城”的来源

不仅天庭系统与《步天歌》中的星象对应,中国历代帝王在建造自己的宫殿时也遵循着星象。

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皇帝内院,除了皇帝之外,皇后、太子、宫女都在此居住。明朝皇帝根据中国古代的经验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后来又称为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无论从天文还是地理上,紫禁城都是天下的中心。历代帝王的将宫殿设置于此,更是象征着驾四方四隅的皇权权威。

/《步天歌》中的牛郎织女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美好的爱情故事一直是诗人作家喜爱的题材,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了从古至今无数少男少女,在七夕节为牛郎与织女祝福,同时也为自己乞巧。

那么《步天歌》中又是如何描绘牛郎织女的呢?

牛郎星与织女星同属牛宿,在星图中,河鼓星也就是俗称的牛郎星,他深情地遥望着银河对岸的织女星,在天空中散发着浪漫的光芒。

/星宿用于指代地域

在古代的诗文中,也经常用星宿指代地域。

《诗经》的《小雅大东》有云:“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句中的“毕”,“箕”,“斗”,就都是古代星官的名称。分属于东方苍龙和北方玄武。

王勃《滕王阁序》中人们十分熟悉的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说的就是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而李白《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一句也体现了古代星象分野观的印记:参宿对应益州(今四川),井宿对应雍州(今陕西省)。

/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星辰崇拜

中国古代星象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时空观,作为本土神话的沃土,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不乏深入描写星象内容的小说。

令人印象最深的当属《西游记》了,吴承恩完整地构建了一套天庭系统,形成了一个与凡世间平行的社会,各路神仙性格各异,描绘得惟妙惟肖。还记得孙悟空被蜈蚣精所困,无法西行,那救危解困的昴日星官吗?在《步天歌》的星图中,它位于西方白虎第4宿。

还记得孙悟空被困在黄金铙中无法脱身,最后是亢金龙用角钻进去,他变化为介子藏身角中才得以脱身。亢是星宿名,属于东方苍龙七宿。

在《封神榜》中,姜太公对封神之战中的各位将官进行封神,所赠与的封号都是与《步天歌》星官图一一对应的。

《水浒传》中的三十二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在《步天歌》中也能找到原型。在一百单八将北伐辽国时,遭遇了“太乙混天象阵”,这个阵排布得如同天上的星辰,有二十八员大将镇守二十八宿星位,非常厉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71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