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确诊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5572694.html端
午
DRAGONBOAT
FESTIVAL
端午节自古合演着两台大戏:一个是节忌,一个是划龙船(龙舟会)。其中,节忌源于先人与天时(自然)共处的经验。
新津县端午城南竞渡
大约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逐渐认识了自然的特性:每年五月,炎热酷暑便开始来临,流行病、瘟瘴疫疠亦急剧增多。《礼记·月令》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生死分。”于是便视该月为毒月,且有了简易的应对思维:“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嗜)欲,定心气”,以保持身心安定。同时建议朝政官员“静事毋刑”,无为而治,“以定晏阴之所成”。据《礼记》载,西周时期,便有了“蓄兰沐浴”以健身的风气。到春秋战国时期,又视五月初五日为毒日,称“重五”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为生死之日。《吕氏春秋》之《仲夏记》说,在是日要“禁欲,斋戒”。《夏小正》《大戴礼》亦记:“此日蓄药,以蠲毒气”,“五月五日蓄兰”。于是有了“重五”之称和季节的禁忌。
五月禁忌在汉代开始盛行。那时,天象、阴阳思想进一步流行,人们以阴阳五行的观念看待自然,认为五月气候冷热交替,阳气盛极,开始转衰,是严重影响人的生存状态的时节,并总结出一套疫病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划龙船起源于祖先对龙的崇拜。龙是古代传说中能飞腾变化的神物,我们的祖先将其视为尊贵和智慧的象征,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用龙的形象以示尊贵的活动始于西周初期。那时的楚地(今湖北、湖南北部)即有将独木舟或木筏、竹筏塑以龙形在洞庭湖等宽阔水域祭水神的民俗活动,之后该民俗流行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及四川等地。到战国末期,楚国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遭受迫害,自沉湖南汩罗县北之汩罗江而死。楚人即以龙舟追思亡灵,祭祀屈原,随之与“重五”节忌活动结合,成了具有双重意义的习俗。其间,有的地方在祭祀屈原的同时,还祭祀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等;又因划龙船须水道宽阔、流速适宜,有的地方条件有限,便仅有节忌,由包粽子祭祀屈原代替划龙舟。
其中,端午节忌有两个严肃认真的内容:驱毒避邪和忌讳。
驱毒避邪:在门上挂艾草和菖蒲;饮雄黄泡酒,将该酒搽抹小儿额头或写一“王”字,洒于房间角落或房前屋后,以驱毒蛇、蝎子、雷公虫(蜈蚣)、蜘蛛、巴壁虎等五毒。在家中熏香,家人戴香包或避邪的符咒;家中有病人的去放生;用香草药煮水洗澡,吃祛除毒性的五毒饼;用五色丝线结成绳套,戴在小儿脖颈、手腕或挂于摇篮等处;如时运不顺、身体欠佳,在大门或堂屋门上方挂避邪的镜子、桃木。之外,须包粽子以祭屈原等等。
忌讳:五医院、殡葬场所,以免沾染病气。忌夫妻行房,以免染上妇科疾病。忌给小儿剃头,否则小儿易生癞、多病。另外,还有些禁忌可能有迷信色彩,此处列出几个,由读者自辨,如:忌套被子,俗语云:“五月套被无人睡”“添个里儿,死个女儿;添个面儿,死个汉儿;添一床,必死娘”。忌官员上任,《风俗通》佚文云:“五月赴官,至死不迁。”《风俗通》佚文记:“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新津端午活动始于何年,无从查考,据道光版《新津县志》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注:即粽子),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可见清代新津的端午节俗已很完整。
新津人历来十分重视端午节。旧时乡间有习语:“田头忙过屋头忙,年年五月过端阳。”那时,一过四月二十日,城里头、乡坝头的群众就麻子打呵欠——全体动员,开始筹备迎接节日。
首先,场镇和县城开始热闹起来:牧马山上、平坝村头的农民们,将采挖来的菖蒲、陈艾、青蒿、车前草、夏枯草、马齿苋等数十种草药摆满街檐,以供选购;各地农民挑来本地麻鸭,各处叫卖;白、蓝、灰、黄的各色泡盐蛋一篮一罐分处摆放,等人挑选……之外,乒乓乒乓响着的是药铺子头的砂魁棒(注:石臼),他们紧忙舂着、包着雄黄、香包药粉,以备不足。同时,各小吃摊主满街乱窜,忙着采购节日贩卖的各种小吃用料……
至于各个家庭则有明确的分工:男人忙着赶场,购买纸烛、烧酒、雄黄、家中没有的香草药,以及红豆、粽叶和其它一些必用品。女人忙着寻摘野外常有的一般香草,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寻找缝制心形、红海椒形、猫头形、猴子抱金瓜等形的香包布料,用麻转子打包拴粽子的麻索……
同时,新津县衙门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会各项工作。首先,县太爷派专门水事人员,督查通济堰及南河上游水道,以保证节时水量;查禁来往船只,清理南河两岸障碍、卫生,以保看客心旷神怡。新津龙舟会机会难得,邻近的彭山、双流、大邑等县民众亦闻风而动,提前邀朋约友,以备准时赴会。
新津龙舟会的具体活动则由县内各商会、行会、同乡会、家族宗祠及袍哥等团体分别筹备。每年四月二十日前,各团体即开始筹集银两、收集渔船、招集水手,以及收购鸭子、火炮等。同时开始花船、龙船的装制。
其中,花船是团体人员节日那天的观赏船,用4-6只游船搭制。以细长木条捆绑连接,上面平铺木板。在船首装饰龙形,四周围以彩绸,插上五色彩旗。顶上部分罩布遮阳。船上设简易茶座,留燃放鞭炮、吹奏唢呐和敲打锣鼓的位置。
龙舟用上好渔船装制,换其朽木,清其舱位。一般长约1.4丈,宽约4尺。船首装饰龙形,船外刷桐油(为增滑度,赛日又揉葱汁,遍涂桐体之外)。划手16-20人,分坐两边船舷,头箍红绸条,身着一色描龙背心。一拉绳背水、身子后仰、嘴含口哨的指挥,船尾一掌控船向的舵手。船员均身强力壮、技艺高超,其中,指挥和舵手尤是一流高手。龙舟组合完成,各船队便在南河相互观摩,紧张演习,各船一丝不苟,均持临战状态。
每年五月初五日,新津的划龙船活动就在南河准时进行。
南河流经新津县城南墙根脚下,河面宽阔,水丰流缓,清亮见底,游鱼可数,自古是南来北往的黄金物流水道。又南河南岸青山怀抱,北岸城楼相拥,水天一色,风景如画,遂成为天赐的悠游胜地。五月端阳划龙船,又给南河染上了一层奇妙的色彩。
五日前夜,各处民众在完成包粽子、香药洗澡等等节忌事情之后,就都提前上床睡觉。第二天,天刚麻乎乎亮,各处便是一阵门板响。天刚亮明,便见大路小路、老老少少,手拿遮阳用具,胸前吊着各色香包,急匆匆地朝县城的南河撵来。
这时,南河水面已开始繁忙。二三十艘花船、七八十只龙舟在通济堰上首的河道紧张地游动,以熟悉比赛场地环境。两边岸上亦逐渐高低错落,密密麻麻挤满了人群。九时许,新津知县带领本县官员、乡绅乡望及各团体负责人,前往南岸脚下的龙王庙,焚香烧纸放炮,庄严地跪拜龙王爷,祈求本年风调雨顺,祭罢回头登上特大花船。随着县令宣布开赛,各花船开始放炮,同时锣鼓唢呐大作。随之各龙舟亦紧忙各就各位、拦河并立,排成了阵势。爆闹声中,大花船已经出群,总指挥肃立船头。炮声一停,他立刻将手中的龙旗高举,嘴里的口哨一吹,接着龙旗四周两晃,宣布龙舟竞标开始。竞标便是划龙船,即龙船需同时逆水而上,竞夺近三华里处船上竹竿挑起的彩头(一幅红绸)。
龙舟起赛,河面立刻震动。花船紧忙疏散河边。有的寻找最佳位置,有的随龙船上行,猛敲锣鼓助威,沿途观赏。龙船听得口令和锣声一响,则立刻绽开,成了一朵怒放的鲜花。随之逐渐拉开距离,各色龙船使得通河烂漫。接着龙船上的指挥口哨尖锐悦耳,锣鼓声音连成一串;各船划浆你上我下,“嗨走幺老嗨,幺老幺老和呵嗨”的龙船号子此起彼落。接着,船儿争先恐后,变幻无穷,河景又化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迷图……最后,夺得彩头者则手捧红绸乘龙船绕河一周,以示殊荣。然后划近大花船,领受知县颁奖。
竞标一完,接着由花船随意抛甩鸭子,龙船争抢。
那鸭子本来是水性极好、野性十足、不易捉拿的麻鸭,为了增其难度,甩前又将头部划一伤口,抹上盐巴,使得那鸭子更是满河乱窜,钻水减痛,捕捉越发困难。于是船追鸭躲、人抢鸭钻,整个河面嘈杂热闹,成了一台嘻戏。鸭子虽是谁抢谁得,但意在怡人,让人们开怀大笑。
热闹的不止河面。一到10时左右,南河两岸就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南河南岸的宝资山下,车灌坝的甘蔗林边,早就堆满了高低错落的帽篷、草帽子。人们忘了揩那拥挤带来的热汗,都伸长颈项、瞪?眼地望着河面。有的在拼命拍手,有的则在指手划脚,为落后的龙船或抢鸭失败的水手叹气;北岸城头到校场坝一带亦挤满了人。岸边的人群有的戴着草帽,有的举着洋伞;有的男人让娃儿骑在颈项上,有的少儿爬上岸树,坐在树杈上。都面带惊奇、喜气洋洋地看着河中。城墙上头就不摆了:少数人打着洋撑花儿挤着看,大多数则头顶上方罩着一块长方形遮阳布,有的嘴里嚼着水煮花生远望,有的坐在凳子上喝着茶,边看边指点评价……
新津的端午划龙船是个奇迹,它把自然紧搂怀中,用天人同乐、官民同乐、万众同乐的康平愿景展示人们的追求。
明末清初,虽战乱不断,但随着湖广文化的深入影响、商贸业的拓展以及进步思想的传播,新津的地域文化进一步丰富,人们对安乐的渴望越发强烈。于是,端年节除节忌内容严格照旧外,划龙船活动更加盛大。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龙舟活动由县府撑头,商会、行会、袍哥等发展更多的民间团体分头筹办,花船增至50艘上下,龙船多到百余只。其中,尤以节日小吃格外疯涨,由原来的寥寥无几一下跃为会期亮点。每到节日,除内城之外,街头巷尾、两岸河边,摆摊的、挑着担子叫卖的声音连串不绝。小吃包含冷热咸淡、酸甜麻辣,各地口味应有尽有。种类有:朱豆腐儿、凉腐儿、酸辣粉、冲冲卷、粽子、发糕、糍粑馍馍、米汤蒿馍馍、麻饼子、担担面、叶儿粑、怪味胡豆、凉茶、荷兰水,麻糖、酥心糖、贯香糖、冰糖果、薄荷糖,以及转糖儿、吹糖龙糖人糖花的。之外,还有卖风车子、孙猴子、蜞蚂子、蛇儿、笑头和尚、风筝、响篁、灯儿(陀螺)等儿童玩具的,总共近百种。热闹更不寻常,除看白天的龙舟会外,还有“宵夜”:晚上,南河水上有闪着灯笼夜游的花船;岸边有放飘河灯、朝河里给屈原甩粽子的人群;城隍庙、公园里有锣鼓山响的川戏;街上有热闹非凡的龙灯、牛儿灯、高脚灯……新津的龙舟会是各地民俗大荟萃,游乐群众人山人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津龙舟会由县政府主办,花船、龙船改进,热闹如故。同时增添了时代色彩:有民兵强渡、解放台湾、纪念领袖毛泽东畅游长江等等。年后,因政治运动频繁时有停办。改革开放后,具有民间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翻开崭新一页。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新津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龙舟运动发展”匾牌,以表彰新津龙舟竞赛的贡献。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新津县“全国龙舟活动先进县”。年新津县“端午龙舟会”列入成都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年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新津龙舟赛事增添了新的篇章,“中国成都新津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靓丽登场,融入新津传统的龙舟活动中。至年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先后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15个国家和地区余支国际名校赛艇队伍,余名运动员参加该项赛事活动,成为成都及新津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
来源:方志新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7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