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宋代科举与迷信
文/应可军
中国科举制度自唐代正式形成以后,入宋始大盛,各种科举迷信也随之出现,这在宋人洪迈(-)据有关文献证实他出生于宁海。所著的《夷坚志》中有大量记载,并常见之于其他一些野史、笔记中。那么,科举迷信主要有哪些表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对士子有怎样的影响?这些似乎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今天改进考试制度和读书人正确地调节应考心理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举迷信之一:祈梦。也就是科举考生在考前觉得哪个神仙最灵,就去神仙庙里睡一晚,做个梦,根据梦的内容来预示科考结果。
宁海有多处据说是祈梦的胜地,诸如阆风庵、麻山山头槽紫云庵等等都是祈梦胜地。据说自古以来是浙东的祈梦胜地,极其灵验。明景泰年间,云山师太在山头槽始建胡公殿,供奉方岩胡公大帝。(胡则,初名厕,(因母亲应氏把他生于厕所故名厕)字子正,浙江永康人,被百姓尊为胡公大帝,宋太宗端拱二年登进士。及第时宋太宗御笔削去厂,赐名为则,是北宋前期政坛一位中高级官吏。任官期间,宽刑薄赋,清正廉明,颇有政绩。明道元年,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立庙以纪念他。公元年,宋高宗赵构应百姓之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的庙额。从此,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成了“有求必应”的神明,并于每年家历八月十三日胡则生日那天,举办各种民俗风情活动,以祭拜胡公大帝。)由明至清及今,已五百余年,期间名声远扬,祈梦胜地之名布及宁波、台州一带,远道而来到此祈梦络绎不绝。清同治六年,天台武举人陈继孟,上京赴考前,闻紫云庵祈梦灵验,来此预卜仕途,留宿庵中一夜。第二天醒来空无一梦,懊悩之际,忽听到睡在身旁求子的东岙人说梦到一根毛竹一劈二开。并说梦境中有神仙指点,若解此须找睡在旁边的状元郎。陈继孟听后大喜,说:一根毛竹一劈二开,恭喜你会得双胞胎。结果,陈继孟上京应试得中武状元,东岙人生下双胞胎。清末,浙江省第一师师长前童童保暄回家省亲,其父童能潘见儿子头上军帽,想起年前在山头槽紫云庵祈梦,梦中自己端坐椅上,见膝上挂着一顶帽子,和此时儿子童保暄头上戴的帽一模一样,猛然醒悟紫云庵祈梦灵验,于是在民国二年送匾于紫云庵,匾额“佑启后人”。民国初年,沙柳杨生泰穷困潦倒,无乃之下来紫云庵求梦,想以神明指点生计。夜里,梦到一只篮、一根棒、一只碗、一双箸。回家后,以梦境自想乞丐渡余生,不能自拔。忽一日有朋友来解此梦意,说:此乃好梦,你即刻开爿染铺,你所梦乞丐行当,实是染铺工具啊。听此解梦,杨生泰即开染铺,在健跳进货染料发了一笔意外之财,之后生意顺利,终成沙柳首富,各种店铺开了沙柳半边街。还造了前后穿房,石板明堂。八十年代,龚庭训为孙子求梦,留宿紫云庵,梦见一根竹竿上挂着两盏灯笼。当年二个孙子同时考进清华大学,为感谢紫云庵祈梦灵验,捐赠柱刻对联一副,刻于胡公大帝殿前廊柱上。上联:胡公显示真梦境。下联:弟子薄礼谢神明。横额:真少气。自古而今,紫云庵灵异迭起,件件祈梦应验故事不胜枚举。宋代天台贾似道也闻名来祈梦,晚上梦见座上胡公命手下将贾似道的眼睛挖下钉在屋柱上吓得贾似道一身冷汗,第二天解梦的说,恭喜老爷,木柱钉目,而是相也。贾似道又去看相,相士说他虽有仕路但不通,贾似道回家用刀割通,相士说他仕路虽通,但后天割通,能当上丞相,但毕竟是奸相。果然,贾似道一直在朝廷上,无缘无故与宁海的官员作对。天爷看不过去,“雨落宁海,雹打天台”了。山头槽不仅有紫云庵祈梦胜地,其景色也优美。立庵前俯望,透过劲松虬枝、幽幽竹木,山下麻岙人家,炊烟袅袅,充满人间生机。春天常可见,在蓝天白天云和一轮红日下,那浓浓大雾,翻滚如潮水,远望南山几个山头,若隐若现,犹如仙景。夏天雷雨后,松树林间清新的空气夹带着松油味,猛吸一口,沁及心脾。秋风吹来,听那外洋阵阵竹声,犹如海中涛声,天高气爽,心旷神怡。冬赏山山白头,对面灵公山的马迹石更显险峭,巉岩耸立。凌晨,太阳刚刚探上极远的山坳,那一缕缕金光射在胡公殿的马头墙上,泛着金光,整座大殿金碧辉煌,晨钟声声,新一天又要开始。傍晚,盘坐在紫云庵北面不远处的鼓岩上,手拿小石头,撞击鼓岩,沉闷深旷的鼓音,呼唤五马来槽中饮水,于静静的皎月下歇息。山头槽紫云庵,虽经数佰余年沧桑,古迹仍在,保存完好,现经慧启师傅打理,更趋完善。闻听有人投资多万元,将升级打造紫云庵,泽被乡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山头槽祈梦的日子,那日人山人海,前来祈福。有的还留宿庵里祈梦,以求神明指点。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公大帝的寿诞,紫云庵会在八月十二日大办斋饭,麻岙及屿南山岗等附近乡民,汇集山头槽,在紫云庵里炳烛焚香,祈求胡公大帝安境保民,物阜民康。现在,山头槽山顶及其周围地带荒地都已挖掘翻土,由王尚靖投资的50亩食用玫瑰花基地已初具规模,层层玫瑰梯田,拥簇着紫云庵,犹如莲花台上现如来。北面庵基下新发现石林景点,竣险矗立,碗口粗的古藤缠绕岩石间,一片石林鼎顶着紫云庵。庵东面槽的旁边打造露营基地,已整理好地块,植上草皮,露营基地的基础设施正在筹备之中。山头槽周围山峦叠嶂,云雾渺渺,雾中幻境,妙不可言,山峰探出浓雾,巍峨矗立。薄雾中的村落人家,更显生机。泽被霞光,是摄影者的乐园。山头槽终是求佛者的圣地,祈梦者的胜地。
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有一则记载说:当时民间盛传两句谶言,其中一句“穹窿石移,状元归来”。意思是说,如果把当地穹窿山一块巨石动一动,苏州就出状元了。果然,“石移”后,苏州便出了一个状元,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苏州还成了“状元之乡”。
其实,苏州多出状元,更多原因是宋朝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的结果,跟所谓的风水和谶言,没什么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流行的科举迷信活动,就是占卜。占卜可谓源远流长,最远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甚至四书五经之一的《尚书》,都与龟甲蓍草的占卜术密切相关。
在宋代,考前占卜可谓风靡一时。在北宋开封城里,一到科举考试之前,大街小巷都是算卦摊,一个个和尚道士仙风道骨,一副老神仙的派头,而考生则三五成群的围在一个个算命摊前听“老神仙”们的解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考生为到算命先生面前算卦,算命先生只伸出一根手指,便沉默不语。后来,这群人当中“果然只中了一个”。但其实,这一根手指可以做出许多种解释,算卦也不过看结果说事罢了。
宁海也有民间故事流传;据说宋末元初,有个风水先生。他来到绍兴府新昌县的剡溪界面,发现有好大的风水脉,他就顺着山脉一路寻,一路捕,一直跟踪风水脉追到了西店与奉化交界的一座小山,这山形确似一条蜈蚣,这是块风水大地,先生号其曰“飞天蜈蚣”。风水先生站在这山头打声吆喝:孽畜,你还不停下,没看见前面的鸡娘吗?原来这蜈蚣想冲出山峡,腾飞升天成龙,听风水先生这一说,蜈蚣就伏在这里不动了,风水先生在山上东看看,西望望,不住地点头,确认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有一难,他闷在心里,让他百思不知所措。
风水先生越过栅墟烩,来到阆风里,这里有一户大户人家,老爷今年要做六十大寿,趁大寿之年,做一寿域,以招彩头,他们正四处打听要找一个高明的风水先生,此事也引起乡里乡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