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在哪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导读
自古中医秘传,传药不传量,处方还需引子药。民间常言“病要好的快,须用三两三”。自古游医,摇街串巷,多凭此方之神效,救济乡邻病苦,安身立命。本文所有方剂均由经方大家宋孝志先生记录并整理。
据宋孝志先生的学术传承人高齐民先生回忆,年新年,在谈起《江西中医》熊梦“冷庐医话”载《“三两三”用于一切久不愈之皮肤病经验有卓效》一文,熊梦说:“吾之开业期中,曾用此治疗数例患荨麻疹,病程达十余年之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诚良方也。”
年第2期《广东中医》刊登了宋孝志先生整理发表的袁国华先生的“三两三”,全文抄录如下:
“三两三”,亦称“三两三钱三”,很可能因为方剂分量而命名。名为“三两三”的方剂很多大都属于秘传,多捷效,一般掌握在民间医师手里,草药医掌握的更多,所以在群众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病要好的快,须用三两三”,可见群众对“三两三”的评价。
“三两三”的组成,一般都是四味药,君臣佐使配合很严谨,每一个“三两三”的汤方,都有三分保密药,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而疗效就高很多了。
01
疮疡三两三
组成
生黄芪30g金银花30g全当归30g
生甘草9g川蜈蚣0.1g
方解
金银花治一切风湿气;
当归治一切风,除湿痹;
黄芪能止诸经之痛;甘草通经脉,利血,坚筋骨,长肌肉;
蜈蚣善走袪风。蜈蚣辛温有毒而能除风攻毒,主治丹毒痜疮,便毒瘰疠,用于迁延日久之疮疹,更具殊功,此物虽有毒,但在能解百药毒的甘草协调之下,无不良反应;
黄芪、甘草宜生用,不宜炙用,炙则纯属内补,排毒之力转微。
功用
养气血解毒
主治
疮疡,肌肉风湿,风疹。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及荨麻疹等。
医案一
刘某,男,40余岁,患肌肉风湿已十余年,更历多医,迄未根治,甚以为苦,后更生黄水疮,自以为疮疹小毒,未曾就医,迁延二年余,形体日惫,如来就诊,详其病情经过,按辨证施治标本先后原则,先治其新病,与“疮疡三两三”六剂,药后不但黄水疮结痂告愈,肌肉风湿痛亦随之大减,遂教再将原方服六剂,肌肉风湿痛亦获全愈。后经访问未复发。此后,每遇肌肉风湿痹痛之久治无功者,转予本方,莫不获效。
医案二
邱氏,女,20余岁,经闭三年余,多方疗法无效,时发风疹来诊,予本方服三剂后,风疹愈而经行。后曾多次用于体弱经闭患者,均得奇功。
02
首风三两三
首风
发病有时的头痛或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病证,不易根治,如果气候有变化,或将要起大风时,先一日必出现剧烈头疼,正如《内经·风论》所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麻黄30g(打碎节先煎去沫)桂枝30g(去皮)
罂栗壳30g甘草9g;
痛偏于左的加龙胆草0.1g;
痛偏于右的加钩藤钩0.1g;
痛头不偏的加陈细茶0.1g。
煎服法
用水约四碗,先煎麻黄,沸后去净沫(或连水都去掉),再用g水纳诸药同煎,取水g,分温作三服,一服痛已即止后服。
禁忌
服药六日内禁生冷、油腻、鱼腥酸辣,36日内禁房事,男女同法。本方剂量不可减轻试用,否则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以后再足分量,亦不生效。
注意事项
麻黄必须打碎节,先煎去沫,或去头煎,桂枝必须去皮,不然会有鼻衄的后果。
病因
头痛、偏头痛久而不愈的主要原因是风寒入于骨髓,一般性头痛,其痛不会逾月的。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说:“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歧伯曰:‘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又如《素问·风论》中所说:“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所沐中风,则为首风。”
法则
袪风逐寒
方解
凡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从皮毛而出。
麻黄散寒,桂枝袪风,更以罂栗壳固表止痛,甘草和中。
痛偏于左为肝气上逆,用龙胆草泻肝火;
偏于右者为百肺失清肃,以钩藤钩平肝风(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东方震木为肝;右为兑金为肺)。
陈细茶解结止痛,服之鲜有不效者。轻者一服即愈,重者二剂必愈。如服一剂不效,不可再服。
(因尚有不属于风寒入里之头痛,如梅毒蕴结、胃热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疗的。)
医案
邓某,男,50多岁,患偏头痛10年,发则头面汗出,每遇气候将变,疼痛必甚,适有袁国华医师在宜章执业(时在年),我即介绍予之医治。袁医师予首风“三两三”,服药一剂,其痛即止,后屡经访问,迄今未复发。
本文摘录《高齐民先生经方临床经验集》
想学“跌打、痈疽......怎么治?”且听下回分解!
“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响应国家号召,设立“国医薪火传承”项目,迄今为医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等国医名师,开展数十场线上、线下课程。
集名师、汇集百家精华,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