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浣溪沙·端午》
今日,端阳。吃粽子、饮雄黄,拴五色线、佩香囊、挂艾草、菖蒲,看龙舟竞渡,驱邪祈福,再一起聊聊屈原的故事......吃粽子
有关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现存最古老的粽子,发现于宋代古墓。
▲粽子出土于江西省德安县城郊南宋古墓德安县博物馆藏
年12月在德安县城郊发现一座宋代古墓,据今已有多年。据考古学家研究,墓主是宋朝宁国府通判、国史周应合之女周氏,下葬时间是公元年。
墓中发现的这两个粽子,是因为墓主人辞世时没有赶上端午节,后人们便随葬了两枚粽子,以贡墓主享用,供奉两枚粽子也有寓意成双成对、吉祥如意的意思,这对粽子同时也是全世界发现最早的实物粽子。
▲浙江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
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我国首个粽子文化主题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地感受粽子的制作过程。
风俗流转至今,全国各地的粽子,口味上皆不尽相同。除了嘉兴肉粽,还有广西粽、沈阳葡萄干粽、苏州金鱼粽、蒙古奶香粽、文山州竹筒粽、广东裹蒸粽、武汉卤藕肉粽......
▲嘉兴肉粽
▲广西粽
▲苏州金鱼粽
▲文山州竹筒粽
▲广东裹蒸粽
祭屈原
逢端午,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清雍正时期(年)《屈原图》轴,陈撰天津博物馆藏
画中屈原白眼向天,郁郁不平之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数古今中华先贤,当有屈原。更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第一个真正具有忠肝义胆、满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战士。
湖北宜昌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屈原故里
屈原祠
屈原纪念馆
屈原纪念馆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城东。纪念馆馆藏各种版本的《楚辞》和研究《楚辞》、屈原的书籍余套。出土文物余件,其中较珍贵的有越王州勾剑,还有巴式戈、矛、剑。
河北唐山屈原纪念馆
赛龙舟
年中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遗节日。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李昭道《龙舟竞渡图》绢本设色
▲唐阎立本《龙舟图》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赛龙舟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
▲宋代团扇绢画龙舟
古时,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元王振鹏《龙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中记载,当地人们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枻者,不下七八十人。
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观之至侈者。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
▲明佚名赛龙舟卷局部
▲《龙舟竞渡图》卷,清,王概绘,纸本,设色,纵18.2厘米,横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剔彩龙舟图荷叶式盘,长21.7厘米,宽16.8厘米,高3.5厘米故宫博物馆藏
盘心雕一龙舟,舟上有凉亭,二童撑篙,行于莲花朵朵的水面上。盘边内外两面均雕莲花、茨菇、蒲草及鸳鸯。
▲清粉彩赛龙凤舟图盘赏端午
▲《金明池争标图》北宋张择端天津博物馆藏
▲清代朗世宁《午瑞图》,绢本,设色,纵cm,横84cm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
清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创作共八开的绢本设色画《端阳故事图》,以写实的技法描绘了古代端午节期间汉族的重要民俗活动。
系采丝
《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采药草
《采药草》题:“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
悬艾人
《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裹角黍
《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
以赞时也。”
观競渡
《观竞渡》题:“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清乾隆徐扬《端阳故事图八帧》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图册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集中表现了历代各地的风俗习惯。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清,绢本,设色,纵cm,横.5cm,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就是描绘清代五月端午时节,皇家欢度端午节的情景。
画面右下角部分,身着深兰色汉装端坐的便是雍正皇帝,他与众皇妃、皇子欢坐于码头楼阁之上,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整个画面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明万历,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高1.9cm,口径10.6cm,足径6.6cm,故宫博物院藏
青花五彩绘张天师斩五毒图,画中张天师持剑立于树下坡地上,周围描绘蟾蜍、蝎、蛇等。内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组。外壁绘相间排列的菖蒲叶、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间绘以蛇、蝎、蟾蜍、蜈蚣、壁虎等。
▲“五月五日龙护铸水心镜”碑刻,扬州博物馆藏
图中描绘一名为“龙护”的工匠在江心铸镜的场景,四周浪花翻滚,上书“五月五日龙护铸水心镜”。“‘江心镜’是进贡皇室的贡品,需要在五月初五的午时,于扬子江中的船上铸造。传说这样铸造出的铜镜具有神力,在那艘船上,这面铜镜应该是‘护身符’的作用。
▲清手工编结小莲蓬小粽子故宫博物院藏驱邪求福端午节有驱五毒的习俗,这天,老百姓一般会戴五色线、佩香囊、祈平符,挂钟馗或张天师的像以达驱邪求福的愿望。
▲白锻绣花荷包安徽博物院藏
▲清同治彩绣五毒活计故宫博物院藏
“五毒”指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五种有毒动物,图中五毒彩绣配以“大吉”字样,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
▲虎镇五毒纹儿童肚兜,首都博物馆藏
▲清端午符安徽博物院藏
▲五彩祥缕手绳故宫博物院网店
▲五毒三狮香囊故宫博物院网店
▲五福礼盒敦煌研究院网店
▲粽子零钱包苏州博物馆网店
旧俗,农历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
《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为辟邪,古时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躲五”。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所以端午也挂钟馗像。池州等地区还会表演傩戏,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清莲溪款钟馗图安徽博物院藏
戏曲《混元盒》里讲述张天师专司驱鬼。明嘉靖年间,“五毒”及各路妖怪作乱,张天师一路降妖打怪,最终诛灭“五毒”。
▲清版年画《张天师》山东博物馆藏描绘了张天师手持利剑,驱毒禳灾避鬼的场面。
无论是钟馗还是张天师,疫情当下,希望都能“袪毒辟邪”,我们更应该彼此祈福!
因屈原、伍子胥、曹娥在端午这天投河了,节日便同时有了悲凉的意味。
于是,端午节至今仍忌讳说“快乐”,一般祝福语多用“安康”。
文博圈
祝各位
端午安康
参考文献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光明日报》年06月14日作者:刘汉俊)文博圈《看!文物里的端午节》安徽博物院图片自各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