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蜈蚣对环境的要求和它的生活习性


白癜风能吃醋么 http://pf.39.net/bdfyy/bdfjc/171211/5920679.html

(一)蜈蚣对温度的要求

蜈蚣多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过去平原地区有少量分布,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很难见到了。每年的惊蛰(3月6日)前后,天气转暖,蜈蚣从冬眠状态开始复苏,出土活动。其很喜欢栖息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乱石沟、腐烂的树叶堆里。从芒种(6月6日)至夏至(6月21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蜈蚣就逐渐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过炎热的白天。

盛夏的蜈蚣常躲伏在废弃的沟壕里、荒芜的垄沟、田埂中。到7晚秋时节,蜈蚣多栖居在背风向阳斜坡处的松软土里或腐烂的草堆里,或树根附近比较暖和的地方。总之蜈蚣性畏光,昼伏夜出,喜欢阴暗、潮湿、温暖、避雨和空气流通的环境。据在室内饲养失败人士讲,在室内单一人造环境饲养3~4个月,蜈蚣身体变黄,开始生病,逐渐死掉在院内建大一些的池子饲养,饲养时间长一些,但夏季很少有繁殖的,10~12个月终因通风条件不好而逐渐生病死亡。

蜈蚣一般夜间出来活动,大多单独行动。前行时,触角向前伸,触到障碍立即回避,绕道而行。蜈蚣虽有8只单眼,但视力退化,尤其在白天视力更差,白天时两条蜈蚣相向爬行,却相互不能发现对方而不回避,直到灵敏的触角相撞才相互避开。在晴朗无风的晚上,20:00~23:00是蜈蚣外出活动捕食的高峰期。

蜈蚣外出活动的特点是白天很少,夜间频繁,夏季天气炎热,温度高于25℃以上,30℃时活动量大,这时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当温度高至40℃以上时,幼龄蜈蚣、老龄蜈蚣体质弱,不耐热,找不到适宜的地方藏身就会死亡。壮年蜈蚣生命力强,40℃左右的温度能生存,但停止生长。20℃左右时,蜈蚣活动量一般,10~15℃时活动量会减少一些,这与蛰眠前多采食,为冬眠时多储备营养有关系,10℃以下时,开始蛰伏冬眠,停止生长发育,-2℃时容易被冻死。

蜈蚣活动的规律是天气闷热、白天雷阵雨后的夜晚活动量大晴天夜晚活动量一般,天气转凉、气温低时活动量减少下雨天活动量减少,雨后晚上常出来活动,无风、微风情况下活动正常风力在6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活动量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属北亚热带地区,气温比较高,11月底蜈蚣才进入冬眠。处于冬眠的蜈蚣不再活动,也不进食,躯体摆成“S”形或“L”形,触角由外向内蜷曲,尾足并拢。

在冬季若把蜈蚣挖出来,它并不能活动,经太阳晒暖后,才能苏醒过来,但其行动仍很迟缓。蜈蚣越冬潜伏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天气越冷钻入土层越深,大致田J以南地区钻入土层深度15~20厘米就能越冬,大别山北坡、桐柏山区北坡、伏牛山区南坡钻入深度都在40~50厘米,也发现过钻入深度达厘米的。若土温升高,蜈蚣不仅推迟冬眠,而且只需要在土层浅处或土层表面冬眠。

(二)蜈蚣对湿度的要求

蜈蚣身体内的水分向大气中散发,散发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身体两侧的气门。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蜈蚣体内水分散发与空气湿度和生存环境的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即空气湿度越大,体内水分散失越少。蜈蚣通过潜伏在地下与石块下的深洞中或较深的缝隙间的方式来减少体内水分散发。蜈蚣只有在温度、空气湿度适宜的时候,才会移动到地面上捕食。

蜈蚣的生活习性

蜈蚣昼伏夜出,这与其体形、行动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蜈蚣窄长而扁平的体形能潜人窄狭空间活动,扁平的头部和毒颚,也能在异常局限的空间捕捉l物。不过其迅速疾行时窄长的身体因左右摆动而偏离前进目标,不仅攻击猎物不准确、不迅速,而且易于受到敌害的攻击。在外出活动时,触角是有效的感受器,而毒颚则是捕食和防御敌害的有力武器。

(一)扫除习性

扫除习性,又称化装作业“蜈蚣只有4对很小的单眼,不能对环境中的物体形成图像,感受外界的刺激主要依靠头前部的一对细长的触角。在构造上除其基部几个触角节外,各触角节都有细长的触毛。在饲养过程中,可以看到其经常扫动这对灵敏的触角。当颚肢接受自行弯曲的某一支触角进入第一和第二小颚时,由第二小颚的末节把它执住这时触角开始由近侧向远端滑动,同时第一小颚基节突起和端肢也协同活动,而分泌唾腺液供扫除之需要。

起扫除作用的是有钩状细毛的毛刷,清除触角上细微的固体污物。这样扫除的动作要重复几次才能完成。不仅扫除灵敏的触角,有时也要扫除步足扫除步足时,也是先由基部开始向末端扫除。

(二)昼夜节律

蜈蚣白天潜伏在石块下面或碎石的缝隙间,或者在坎的凹缝里,待到夜间出来四处游荡,猎取食物。昼伏夜出的活动规律是由光线强弱或有无造成的。光线对蜈蚣的感光器官(4对单眼)有一定作用。白天日光辐射对于适宜隐蔽生活的蜈蚣很不利,光照可使环境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导致蜈蚣体内水分散失等。避免这一不利因素的有效方式就是昼伏夜出。有人做过实验,白天全无光照,或从6:00~21:00连续光照,虽然蜈蚣出来活动的时间比起正常光照时有差异,但节律仍然很明显。这说明有无光照对蜈蚣的节律性不起决定作用,节律是一种本能行为。

蜈蚣的食性

蜈蚣的毒肢有毒腺,是主要捕食器官,不但可以猎取昆虫,也能战胜小型脊椎动物。其在夜出寻游时,总以细长、灵敏的触角伸向前方做鞭状摆动,如果这时触及蟋蟀或蝗虫之类的昆虫,便迅速地以身体前面的两三对步足抱紧,并以颚爪钳住,猎物即刻被麻痹,丧失逃脱的能力,然后以大颚齿咬破腹壁吃它的内脏、腹肌及全身软组织,10分钟左右便吃完,仅余躯壳、翅和步足等。一条成体蜈蚣一次可吃下两只蟋蟀。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节肢动物,可以作为其食物的昆虫非常多。但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能暂时以植物性的加工食物充饥。关于蜈蚣食物已有过很多的资料报道。之前有专家曾经对37条蜈蚣进行解剖,对其胃内食物进行检查,其中29条蜈蚣胃内食有节肢动物的残体,而且大部分是昆虫的,主要是步行虫科和隐翅科的昆虫,还有属于蜈蚣属的残骸。这说明在野外生活时,蜈蚣也有互相残食的行为发生。但是没有发现植物残骸。

总结:因此可以推测蜈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采食植物性饲料是迫不得已。由此说明,蜈蚣食性并非是不可改变的。长期改变饲料性质后,对其繁殖性能、生长速度的影响尚有待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99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