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第对足即为毒整(毒钩),呈钳钩状,锐利,有毒腺开口。螫人时,毒腺所分泌的毒液通过毒整尖端注入人体而引起中毒。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组织胺类物质及溶血蛋白质等,并含蚁酸、毒液呈酸性、有神经毒、溶血致敏等作用,但致敏作用不如蜂毒常见。
(一)临床特点
伤口为一对小出血点,局部红肿、刺痛、痒痒,严重者可出现水疱、腰斑、组织坏死、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肿痛等。全身反应一般较轻微,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烦躁、谵妄、抽搐、全身麻木、昏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严重者以儿童多见,可危及生命。
(二)急诊处理
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碱性液体能中和。发现被蜈蚣咬伤后,可立即用5%~10%的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水、石灰水冲洗。然后涂上较浓的碱水或3%的氨水。如在野外可用鲜蒲公英或鱼腥草嚼碎捣烂后外敷在伤口上,不使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搽伤口,因其毫无用处。也可将蛇药片用水调成糊状,敷于伤口周围。疼痛剧烈者可用0.5%-0.5%普鲁卡因溶液(皮试不过敏者)在伤口周围做环形封闭。皮肤出现过敏反应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软膏类涂敷。对于症状严重者,可内服医院治疗。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fz/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