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实在太多,否则也不会首先入选世遗。长兴的端午习俗真要写成文章介绍,肯定得是一篇长文,可惜近期活动较多没有功夫落笔。好在本号登过陈辉老师的一篇文章《长兴花龙舟》,那是长兴本地最有特色的端午活动;鄙人也写过一篇《长兴人与端午节的因缘》的文章,所以就不全面介绍本地过端午的习俗了。如今,赛龙舟等一系列活动,使得端午似乎成了一个节庆的日子,失去了端午旧时驱毒避邪、去灾趋吉的本意,逢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流行,就索性从此角度谈下旧俗。
(相关文章链接:1.长兴花龙舟;2.长兴人与端午节的因缘)
先看清·同治《长兴县志》记载:“五月五日,道家先以纸符分送施主,医家亦以雄黄送所尝来往者。午时(11:00~13:00),家家以菖蒲、雄黄泛酒,馔具(指用膳)多用黄鱼,亲戚或以角黍(指粽子)相馈。小儿女用五色丝缠臂,以艾作虎、?线作健人之类戴之。门户皆插桃、艾。”文中提到的习俗,除了吃黄鱼及以粽子馈赠之外,所说的每件事皆与祛除病瘟、驱邪禳灾有关。
其实,古人很早就有了防疫的意识。进入阴历五月已经夏天,蛇虫横行是最讨厌的事情,旧时将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视作“五毒”,以及后来将蚊子、苍蝇、蟑螂和臭虫归为“四害”,在今日似乎已经不足为害,但至少我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住的房子还是平房,甚至茅草房也是常见的,地面则普遍是泥地,屋顶漏水稀松平常,屋内自然也就阴暗潮湿,无论是“五毒”还是“四害”,那是经常打交道的讨厌家伙。因此,古人将阴历五月视作“毒月”“恶月”,端午节的出发点恐怕并不主要是纪念屈原,还是防疫为重,否则清代县志不会漏记屈原之事的。
如果说其他节日小辈要孝敬长辈的话,那端午节更多的元素似乎是长辈爱小辈的体现。小时候,额头用雄黄点额写上一个“王”字,穿上虎头鞋;女孩子则手臂缠上五色丝,胸佩香囊,是很普遍的现象。有时候外公、外婆会在过端午时,送件新衣服过来穿,那更是开心之极的事情。
至于大人,一早就要买来菖蒲、艾草悬之于门上,今日亦是如此;但旧时人家,买来苍术、白芷熏屋以驱赶蚊虫,中午喝菖蒲酒,还有床前悬挂避邪的物件,则是记忆比较模糊之事了。当然,古人不知雄黄之毒性,即便如《本草纲目》也记载“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如今则已被摒弃。
行文至此,还是要强调一下长兴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兴花龙舟。据清代知县谭肇基的记述,花龙舟起源于春秋吴越国时期,与屈原并没有关联,曾经广泛流行于江南古吴地。但至迟至清朝初年,邻近的湖州便没有了此俗,而城东一带则有“长兴龙船不到湖州”之说,调龙船一般只至图影桥为止。因此,长兴要好好珍视这一非遗文化,千万不能因竞技体育之需,将荆楚大地的龙舟代替了数千年传统的本地花龙舟。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鄣北散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fz/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