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夏季好书新京报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115/4558568.html

《中国食辣史》作者:曹雨版本: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6月

《失控的农业》作者:(英)菲利普·林伯里、伊莎贝尔·奥克肖特译者:郑襄忆、游卉庭版本:三辉图书|人民日报出版社年5月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作者:李硕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年4月

《吴门贩书丛谈》作者:江澄波版本:北京联合出版社年5月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作者:(英)理查德·琼斯译者:花保祯版本:新民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4月

《了不起的动物乐团》作者:(美)伯尼·克劳斯译者:卢超版本:商务印书馆年4月

《中国食辣史》

作者:曹雨

版本: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6月

中国最火的菜系是什么?不少人都会想到“无辣不欢”的川湘菜。辣椒,作为一种口味浓重的食材,在国人的饮食版图上迅速扩张。但与辣椒的流行形成鲜明对照,相关的学术研究却难称丰富。这或许是受了“君子远庖厨”的影响,严肃的学术研究很少触及这一领域,即使有所涉猎,受众也十分局限。《中国食辣史》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缺,它摒弃了复杂论证与繁琐数据,兼顾专业与趣味,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

作者从历史上各地方志的“物产志”、稗官野史和文人随笔、历代小说的记述里,爬梳出关于辣椒的传播历史,同时用现代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去审视和重组这些内容。从中国食辣的起源,到中国文化中的辣椒,再到辣椒与阶级的关联,《中国食辣史》都有细致回应。辣椒本是贫农的食物,当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辣椒被大量来自农村的移民带入了城市的饮食文化中,成为新移民的象征性食物,继而被赋予新的文化标签和定义,在工业化时代后普遍流行起来。透过“食辣”的流行,我们读到的不止是辣椒的历史,更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变迁。

(张婷)

《失控的农业》

作者:(英)菲利普·林伯里、伊莎贝尔·奥克肖特

译者:郑襄忆、游卉庭

版本:三辉图书|人民日报出版社 年5月

“Youarewhatyoueat”的箴言深入人心,但这个时代,或许“Youarehowyoueat”更亟待思考。工厂化农业的急剧扩张,为世界人口提供了更多粮食,更多廉价肉制品,但这意味着集约化养殖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我们想方设法,在更小的空间里、更少的土地上,饲养更多的动物,让它们拥挤在不见阳光的畜舍里,用选种控制动物特性,用激素催肥尚未成熟的动物,滥用疫苗和药物来防止动物疾病。随之而来的,是粮食浪费、环境污染,以及日益贫瘠的土壤,甚至是不断增长的癌症暴发率。我们的农业,出了问题。

《失控的农业》聚焦的正是世界范围内,集约化养殖方式的扩张,以及这背后的运转机制和沉重代价。作者耗时两年多,实地走访、调查全球各地的农业状况,同时做了大量细致的案头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与科学数据,将廉价肉制品背后残酷、失控的农业生产暴露在读者眼前。它敢于追问,敢于思考:集约化养殖是否是农业的最有效方式,是否是人类的最好选择?但这又不仅仅是一本止步于“控诉”的书。身为消费者,我们拥有巨大的力量。吃什么,以及如何吃?随着每一餐,我们每天都可以为“失控的农业”制造三次改变。

(张婷)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作者:李硕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年4月

孔子要去见一个人,一个与自己体貌相似但事业取径却完全不同的人。这人叫阳虎,他就在黄河对岸。在后世熟悉的史书中,这个人是孔子的政敌,品性专横,软硬兼施。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位后世尊称的万世师表与遗臭万年的权奸之间,相似的却不仅仅是体貌,一如书中所指出的,“在贵族世袭政治规则中,孔子与阳虎的事业取径貌似不同,但两人都在借助这套规则,同时也试图突破它的限制”。但孔子未能迈出这一步,抵达黄河对岸去见这个人。在作者李硕看来,孔子既是这个被后世命名为春秋时代的“士”的代表,也是一个特例。他终其一生所见证的,是一个他理想中静态的礼法社会的崩塌和一个从旧体制中脱胎而出的贵族社会的形成。孔子的一生既是一个践行理想的故事,也是一个在这种时代生存的故事。贵族社会的世袭特征与等级制度相对静止的表面出现了穴隙,而且穴隙正在扩大成一个吞噬万物的黑洞。固有的权威正在解体,但表面的秩序还在维持,宛如一个患上了精神分裂的病人。接踵而至的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历史疯劲的一次突破性爆发。

孔子的角色在其中耐人寻味,他那种不合时宜的理想和做派,在道义上正确,却不够理智。然而孔子仍坚守着他的底线,并不以实现自己所认为的至高理想为借口,去突破道德的底线,宁可在虚情假意的厚待和流离颠沛的庸常中守住本心,也不愿趋奉时势,降低自己的底线与人格——他可以旁观一个时代的疯狂而为之叹息苦痛,但却不会加入到疯狂的行列之中。这就是孔子的本性,也是孔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李硕的书精准地把握了这一点。尽管从人物传记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既不够严肃,也不太像以传主为核心的传记,而更像是一部借孔子生平线索为外壳讲述春秋晚期社会的不伦不类的史学杂著,以至于只能将它笼统地归入历史一类。但恰恰是他这种剑走偏锋的笔法,抓住了孔子某些少有人注意到的本质: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是因为他把整个时代都活成了自己一生的注脚。

(李夏恩)

《吴门贩书丛谈》

作者:江澄波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社 年5月

江南多藏书家,江澄波便是其中之一。他一生与古书为伴,如今已届90多岁高龄,依然坐在苏州临顿路南头的文学山房旧书店里,做着整理修复古籍的日常工作。江澄波16岁进入书店做学徒,跟随祖父学习古籍知识,几十年的积累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书界活字典”。此书辑录的正是他历年撰写的与古籍相关的文章,内容涉及古籍版本介绍与鉴定、江苏古籍刻书历史,还有不同时代姑苏读书人自己的故事。以上种种若不是在书业深耕多年,若不是亲历多个时代,皆达不到似江澄波熟稔的程度。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过,古籍修复鉴定正走向浪潮的边缘,对于古籍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吴门贩书丛谈》是具备文献价值与收藏价值的“记忆抢救”之作。几百页的文稿,是一个藏书人用一生积累的厚度,既是一个人的从业史,也是古籍书业辗转变迁的时代记录。(吕婉婷)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

作者:(英)理查德·琼斯

译者:花保祯

版本:新民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4月

当你在舒适的家中,突然看到地板上有一只甲虫,或者被一只蚊子嗡嗡嗡地骚扰不停,会有怎样的感受?毫无疑问,它们都不会受到欢迎。《不速之客》讲的就是这些小动物侵略者的故事,包括跳蚤、鼠妇、皮蠹、蜈蚣、家鼠、蟑螂……足以让人寒毛直竖。但本书作者的细致讲述和循循善诱,让我们终于能平心静气地去了解家里恼人的虫豸们。

人们总是希望墙壁和门窗能隔绝一切不速之客,但事实上,我们的屋子里经常有一个个正在运转的小生态系统。人类选择了定居生活,而这也恰好为一部分“入侵者”提供了最需要的东西:干燥的庇护所、暖和、食物、避开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我的房子是我的家——但显然也是它们的家”,此书为我们打开了日常生活中总被厌烦和恐惧遮蔽的微观世界的大门。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生物?作者推崇的是既不恐慌也不滥情的态度,他讲解了如何利用毒药、粘蝇纸和捕鼠器消灭它们,但又在最后说:“请花一点时间想一想,你是否可以接纳它在你家一起生活,哪怕至少一小段时间。”(李妍)

《了不起的动物乐团》

作者:(美)伯尼·克劳斯

译者:卢超

版本:商务印书馆 年4月

你想过森林里、海洋里的动物每时每刻都在发出怎样的声音吗?我们也许知道有些动物以“哦哦哦”或“唧唧唧”的方式鸣叫,但它们彼此之间如何辨识,如何区别,如何合鸣,有多少人想过?这是一本关于自然界声响的书,作者是世界著名捕捉自然声音的专家之一,年轻时活跃于音乐圈,是织工乐队的吉他手,为电影制作背景音乐,但在接触到自然声音之后,为之沉迷,用四十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采集动物、植物、自然界发出的声音。

作者让我们知道,不仅每一种生物都会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且不同的生态群落会分别形成自己独特完整的声景,潮湿的热带雨林或干燥的沙漠,城市、乡村或牧场,能记录到的声景完全不同,但它们又各自有序,仿佛不同乐团演奏的交响乐。生态环境的变化或破坏,会在声景中有微妙的体现。这是很少被讲述的话题,它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领悟到大自然的玄妙与和谐。另外,这本书的写作也非常迷人,详实的一手体验和资料记录以外,仿佛有一种协调的音乐性,唤起沉浸其中的阅读感受。(李妍)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jj/113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