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石不能言最可人记孝昌磨山石艺传承人樊


人物简介:

樊月东,男,55岁,孝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樊月东的爷爷、两个伯父都是石匠。17岁时,他就跟着长辈拿起了锤子和錾子,聪明有悟性的他很快就上了手。自此,为了让石头雕刻这门工艺永久传承,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石头雕刻工作。

年,他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炯教授合作完成了《水》、《叶》、《一》三副石雕作品,被人民大学美术馆收藏,平凡的石头走进了艺术的殿堂。村里石墙、石路、石像及石艺博物馆、石艺广场、村史馆等处处陈列着樊月东的作品。

云孝感专访樊月东

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一滴水。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贺兰山下写的这八个字,打动了许多人,引起巨大的共鸣,在磨山村,每每看到那些刻满风雨沧桑的石头,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八个字。

没事的时候,樊月东喜欢坐在门前的樟树下,喝茶,抽烟。他的家依山脚而建,前低后高,坐西朝东,樟树下是个好位置,抬眼后望便是祖祖辈辈以此为生的磨山,往前、往左右,近些年新建的村史馆、民俗馆、石艺馆等尽收眼底。

樊月东不喜欢串门,也不喜欢去城里,常常在家门口一坐就是一天。其实这样的时候已经越来越多,因为身体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他去石艺工作室的时间越来越少。

樊月东年10月出生,今年56岁,将近“退休”的他,却成为村里目前最年轻的石匠。

磨山有三宝,石材、金银花和蜈蚣,其中,石材最为有名。磨山石材储量丰富,石质坚硬,花纹秀雅。所制石器耐酸碱,耐寒耐压,不易腐烂,经久耐用。磨山周边的樊家湾、罗坡、盛畈、陈家湾、齐家楼、杨家咀等多个村庄,皆以石作为生,据说已达几千年之久。

在石匠如云的村子里,樊月东是普通的一个。

早年的樊月东并不想当石匠,走出农村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樊月东也不例外。初中只读了半季,他就辍学了(那时中途辍学很常见),先是到店铺学做生意,后又去收废品。或许是太年轻,或许是性格使然,这两件事,樊月东都没能坚持下去,均以失败收场。17岁那年,在万般无奈中,他孤身一人从汉口回到老家磨山。

这是年,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已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束缚已久的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寻找着门路,越来越多的村民涌到磨山上来,不分白天黑夜打制石器,山上一片火热。

因生意失败的樊月东坐在家里生闷气,在父亲的开导下,他还是操起家伙什上了磨山。

中国的许多传统手艺,都有不外传的传统,磨山村的石艺也是如此,所以虽说生在石匠窝,但樊月东起先并不会石艺,因为他的父亲是个兽医。他的石艺,全是平时耳濡目染“瞟”(随意地看,或者说偷偷地看)出来的。

也许是天生就有做石匠的天赋,年纪轻轻的樊月东,刚做出头两副石磨,就达到了收购的标准。从第三副开始,收购商就主动到他家来要了,到后来甚至要提前预定,抢着收购。

磨山从此又多了一个优秀的石匠。

门口这个鲁班石像为樊师傅亲手所作

这个时候,也是磨山石作的鼎盛时期。那时机械化程度低,农村加工粮食以及其他生活用具,许多都是石器制品(石磙、门匾、石磨、食槽、碓窝等),因此石器销量很大,远销河南、河北、上海、内蒙古、陕西、山东、山西等省市。马槽是磨山的传统产品,八十年代,磨山一年外销马槽可达80车皮,价值20万元,磨山石器的产、销、运已成一体化,产业繁荣兴旺。磨山下的王店火车站,也因此格外忙碌。

市场的巨大需求给磨山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当时,一个劳力一天大概能挣三块钱,而石匠一天能挣五六块钱。据村民的说法是,但凡平时家里有肉吃的,多是家里有石匠的。

然而,时代的发展快得让人猝不及防,九十年代,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加上科技日新月异,各种塑料器皿、金属器皿不断涌现,迅速抢占了石器市场,石器逐渐受冷落。多达数百人的磨山石匠,故去的故去,转行的转行,到目前,磨山的石匠仅有10人左右,也大都到了晚年,56岁的樊月东,成了他们中最年轻的一个。

清末广东督粮道李承阳,沿京汉铁路纪游,著有杂咏《竹石山房全集》卷五,其中有写磨山的诗两首。其一:县名孝感好山河,宝石兴藏感应多。讵(jù)料(不料)紧凝维作磨,磨来磨去又如何。

这首诗看上去颇有些消极,除了描写磨山外,似乎也表达着对石匠或当地百姓生活甚或他自己生活的一种无奈。

而生活往往就是这样,酸甜苦辣混杂,悲喜荣辱交织。在铁钎与石头的碰撞中,在石头与石头的消磨中,渐渐磨去脾气的樊月东,情怀却始终不变,甚至历久弥坚。40年斗转星移,他成为磨山石艺这个古老手艺最后的坚守者和传承人。

樊月东说自己是个办事“针过线过”的人,性格非常执拗、较真。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樊月东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是做生意的好料,但却是做手艺的一把好手。

虽然入行晚,但入手快。这源于他的悟性,也源于他的较真。凡是自己打的石器,只要看到不顺眼的地方,他一定要调顺,哪怕是客户都已经认可了。因此,高手一天能打二三副石磨,但樊月东一天最多打两副磨子。有些磨子打好后,他并不十分满意,还会存放好长时间,慢慢琢磨,慢慢修改。

樊师傅向我们介绍他打的石器

在石器销售火热的八十年代,有些人只求数量,不管质量,不管做出的东西能不能用,都送到收购站滥竽充数。樊月东对这种只知挣钱、不负责任,或者说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非常愤慨。他自己宁愿少做一些,也一定要保证质量,做出的东西达不到要求,他绝对不会拿出去。

石头是有灵性的,樊月东说,每种石器,都有每种石器的奥妙。不说手磨这种精密细致的石器,就是石磙这粗笨的器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石磙乍一看就是个大笨石头,但也有很大的讲究,首先磙身不能打歪了,得做成十分规整的圆柱体。两头的方孔必须在一个轴线上,如果稍有不慎打歪,石磙就不好用,大大影响使用效率。

樊师傅的部分石器作品

年纪越大,这种认真的劲儿似乎越大,有时甚至倔得不近人情。在工作室劳作的时候,樊月东会把门都锁上,把自己一个人关在里头,经常忘记吃饭,经常干到深更半夜,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毫不为过。有时老婆来喊他吃饭,他觉得被打扰到了,还会为此发脾气。

樊月东对石作的专注和用心,也使他对石作更加得心应手,所制作的石器也得到客户和市场的肯定。然而,整个行业的寒流,首当其冲地影响到他。手艺再好,再勤劳辛苦,柴米油盐也难以为继,他当年的痛苦、无奈,即使现在的我,也能深刻感受到。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改为以种田为主。石作,只是作为爱好,偶尔才会去伺弄一下。

对于石头的热情,樊月东一直都暗藏在心底。在沉寂和思考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他将石器逐渐带上工艺品和收藏品的道路,以更加精致秀雅的外表,更加灵活多样的造型面世。没想到,这个做法大受客户欢迎。

石作是件非常辛苦的活儿,樊月东说,他们的上一辈,基本没有活过60岁的。如今他的年纪也大了,加上腰间盘突出,即使生意再好,他也干不动了。樊月东去工作室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些客户找到家里来,他也只能婉言谢绝。

除了石作,樊月东还有个绝活儿,就是抓蜈蚣,说起这个,樊月东也是绘声绘色,他说,他现在住的这幢房子,就是靠抓蜈蚣建起来的。现在,靠石作每年仅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他也不靠这个生活,之所以还坚持打制一些,除了刻在骨子里的喜欢,还有一条就是,不想丢掉这门手艺。

生活就仿佛是一个磨子,有磨掉皮肉般的苦痛,也有磨出琼浆玉液般的喜悦。

90年代石器遇冷后,磨山出现前所未有的冷清。年和年,先后有两批人来磨山投资建厂,以现代化的方法开采加工石料,磨山因此短暂热闹过一阵。但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重视,这些厂家昙花一现后,就绝尘而去。年,采石场被关停,更多村民出外打工,劳力大量减少,磨山村变成只有老弱病残的空心村,少了人烟,没了生气。

除了石材石艺,磨山还有南华古寺、中原突围第一枪战斗遗址等,这么好的资源,使磨山又迅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选之地。

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先后与磨山村结对子,指导磨山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整理石作文化和农耕文化。

而樊月东,在驻村干部和村委会干部的动员下,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中来。他与教授、专家们一起研究探讨,带领石匠们一起搞建设,先后建起了村史馆、石艺博物馆、中原突围纪念馆、农耕博物馆、民俗馆共6个场馆以及春水塘石拱桥、石艺广场等,挖掘整理出南华寺、春水塘、打儿窝、玉皇阁、千口堰、天子坟、仙人坡和珍珠伞古柏的“王店八景”。

春水塘

多方的齐心协力,磨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被评为省级绿色示范村,年被评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美丽乡村,年磨山石艺被孝感市评定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列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地。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磨山村悄然转身,逐步走上旅游之路,许多村民也陆续回流。

因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也因为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樊月东被评为首届“孝昌工匠”,年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然而,在巨大的发展机会面前,樊月东也有自己的忧虑。首先是旅游的问题,村里的环境现在自然是没得说,还在不断挖掘和建设中,将来会越来越美。或许是规模有限,或许是建设不够匹配,来这里旅游的人,一般都是看完即走,留在这里的消费很少,对村里经济的拉动有限,以致回流的村民又慢慢流出。

留不住村民,自然更难留住游客,没有人气,如何持续?

作为一个石匠艺人,樊月东更忧虑的是手艺的传承问题,当然,这也是许多传统手艺人的共性问题。他曾试探性问过儿子,但儿子反问了一句话:靠这能养家糊口吗?从此,他便打消了让儿子接班的念头。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和他儿子一样,没有一个愿意接棒的。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手艺要断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

“可能过不了20年,我们的手艺就真的要失传了。”樊月东很是忧心忡忡地说。自己的能力很有限,希望思考的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能从更长远的角度,用更科学的方法,留住手艺,留住历史,留住磨山的魂。

采访完,我们准备离开时,樊月东又把凳子搬到了樟树下,或许,他又要去思考这些问题罢。

参考资料:

1、《孝感市概况》

2、《孝感市志》

3、《孝感匠佬传》

杨昭明

云孝感团队

视频

云孝感团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jj/118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