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9743.html蜈蚣舞
廣東傳統民間舞蹈
起源於清同治至光緒年間
是一項廣場性的大型動物舞蹈
一經問世
便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傳承至今
現為汕頭市澄海區西門社區居委會
永和園所有的傳統文藝展演項目
非遺文化
“百足毒蟲”當主角,全國獨此一家
在有著“動物舞蹈之鄉”美譽的澄海,自康熙年間開放海禁後,逐步形成粵東著名僑鄉,文化繁榮,遊神賽會之風盛行,城鄉各式各樣的祭祀酬神文藝活動十分活躍,民間廣場舞蹈也應運而生。傳承至今已有多年歷史的西門蜈蚣舞,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佼佼者。
動物舞蹈最初來自摹仿動物崇拜和祭禮酬神的需要,因此創意來源和選材大多是有著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動物形象,寄托神靈保佑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澄海西門社區將百足毒蟲的蜈蚣作為選材,將潮汕人“種田如繡花”的精細與圖騰崇拜動物舞蹈的粗獷完美結合,創意編制創作獨具韻味的動物舞蹈蜈蚣舞,意在驅邪接福保平安。據現有資料顯示,這在中國幾乎是絕無僅有、獨此一家的。
年6月,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申報的蜈蚣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喜順也被認定為國家級、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01
藝術特色
澄海西門蜈蚣全長22米,分頭、身、尾三個部分。分頭、身、尾三個部分,其中頭部長1米,身軀長18米,尾部3米。頭部由頸、鼻、嘴三大部分組成,酷似“醒獅頭”,嘴兩側有壹對犀利的牙齒,兩眼嵌上透光的綠燈,雄壯威武。身軀是用硬、軟28節布框銜接而成的,硬框用竹篾作骨架,每節55厘米,配足兩對,共13節;軟框只用布料綴成,每節長65厘米,稱為”軟肚“;再加上銜接首尾兩節,共15節。尾部由兩根藤紮成剪刀形,並套上紅綢。頭、身均塗上斑斕奪目的色彩。主體以外,還配上壹顆球狀的蜈蚣彩珠。
蜈蚣舞表演的時候,優美的舞姿與健美的武術融為壹體,表演的動作大致有:“龍擺尾”、“出閘”、“飛鳳銜書”、“柳青娘”、“水底魚”、“白字吹鼓”等等,同時兼有民間小調作為伴奏樂曲,場面磅礴。在起舞的全過程中皆由彩珠引路,整條蜈蚣兩眼青光閃爍,13節腰身各點上燭火,壹條紅尾巴高高翹起,上下搖擺。加上焰火助威,彩珠習射,至高潮處,猶如霞光滿天,蔚為壯觀,令人賞心悅目。
蜈蚣舞在研究潮汕傳統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有特殊歷史價值,且融音樂、舞蹈、武術於壹體,藝術價值頗高。
制作
“蜈蚣”
02
歷史淵源
潮汕舞蹈中別具壹格的民間大型廣場舞蹈“蜈蚣舞”,始創於清光緒年間的澄海西門陳成錦和石文勇兩人。當時,澄海遊神賽會之風極盛,各種各樣的遊行節目競相出現。酷愛民間舞蹈的陳成錦與石文勇見蜈蚣爬行,扭扭曲曲,十分有趣,從而萌生了創造蜈蚣舞的靈感。經過壹番潛心研究,終於設計制作了可供舞蹈的蜈蚣軀殼和整套舞蹈動作。
年,西門藝人陳喜順帶動其他藝友,籌募經費,組建表演隊伍,重新排練恢復演出,並逐步對舞蹈和道具不斷改進和創新,讓西門蜈蚣舞在新時代重煥異彩。西門當地壹群藝人為弘揚傳統文化,合力將蜈蚣舞搶救並恢復起來,並使之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蜈蚣舞
造型
03
傳承現狀
蜈蚣舞距今已有壹百多年歷史,經不斷演化完善,在研究潮汕使傳統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有特殊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方面,蜈蚣舞融音樂、舞蹈、武術於壹體,觀賞性強,場面壯觀。曾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多次應邀赴海內外獻演。融舞蹈、武術、音樂、工藝美術於壹體的蜈蚣舞,因具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整套表演程式被收錄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年獲文化部第十屆群星獎(舞蹈)銅獎。
陳喜順,蜈蚣舞第五代傳承集體代表性人物。年出生於澄海西門鄉農民家庭,其父輩原系“蜈蚣舞”主要編導演出人員。陳喜順自小受到影響,向他們學藝並參與表演。通過不斷的藝術實踐,他積累不少演出經驗,逐漸成為主力演員及領隊。年1月,陳喜順被廣東省文聯、省民協命名為“廣東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年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如今,陳喜順已經從當年壹腔熱血重興蜈蚣舞的“後生仔”,變成側重於幕後教學傳承的“老師傅”。他致力把畢生所學傳授給身邊的年輕人,讓他們“接棒”繼承和弘揚這壹西門、乃至潮汕地區的民俗文化瑰寶。
“傳幫帶”
培養後繼力量
蜈蚣舞經過五代人的不斷傳承和創新
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
表演程式已臻完美
▼
歡迎廣大海外僑胞常回家鄉看看
溫馨提示
如果不想錯過逸沐檀尋根國際旅行最新消息
可以置頂/星標★我們哦~
-END-
逸沐檀寻根国际旅行线下联系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jj/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