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院那个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96744.html看呀,一只只风筝飞起来了。有的很大很大、有的很小很小。还有的很长很长,拖着长长的尾巴,随着风儿轻轻飘,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有好几十米长。这样长的风筝怎么放上天?有办法!这个风筝放飞的时候,得要先把尾巴和身子放上天。依靠几十节“腰子”产生的提升力,才能把沉重的大脑袋送上高空。简直就像是庄子说的大鹏鸟道遥游。
看呀,一只只风筝飞起来。有的红、有的绿,有的花里胡哨。五颜六色的风筝点缀着湛蓝的天空,活像是随风飘起的花瓣儿,把空荡荡的天空变得很实在,看着点也不单调。
看呀,一只只风筝飞起来。这不是普通的风筝,好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和性格。有老鹰、有燕子,也有仙鹤、螃蟹、蜻蜓、蝴蝶、知了、大熊猫,还有孙悟空、猪八戒、老寿星、胖娃娃。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风筝活灵活现,使人眼花缭乱,多么好看、多么热闹。
天上到底有多少风筝?抬头仔细数一数,一个、两个、三个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天空中黑压压一大片,有上百个,上千个。啊呀呀,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满天密密麻麻的风筝数也数不清。好像是一大群鸟儿,只是不能扇着翅膀飞来飞去,也不会叽叽喳喳叫。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风筝?是不是全世界的孩子都跑到这儿来凑热闹,挤在一起放风筝了?
不,放风筝的不仅有孩子,还有许多老人、大姑娘、小伙子。好像别处的人们喜欢钓鱼、打腰鼓似的,这儿人人都喜欢放风筝。这里放风筝的历史可长啦,人们天生就有这个爱好。
这不是别的地方,是山东潍坊,有名的“风筝城”呀!潍坊还有一个名字叫“鸢都。“鸢”就是风筝的意思。从前人们说放纸鸢,就是放风筝。“鸢都”的口气比“风筝城”大得多,就是“风筝之都”呀为什么潍坊的风筝特别多?因为这儿的人们喜欢风筝呀,还因为这里制造风筝的历史很悠久。
中国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说是墨子最先发明的。那时候还没有纸,他在今天潍坊境内的鲁山地方,用木头做了一个木鸢,升上天空,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说起来还是最早的“飞机”呢!墨子把制造风筝的技术,教会了他的学生公输般。公输般是谁?就是后人所说的鲁班师傅呀!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公输般就叫成鲁班了。一代代流传下来,反倒把他本来的名字忘记了。
心灵手巧的公输般最早制作的风筝,也是模仿鸟儿的样子做的,所以叫做鹊”和“鸢。他根据墨子的设计原理,用更轻的竹片做了一只“喜鹊”样子的风筝,在空中飞翔了三天,叫做“木鸢。他的这个风筝不是放着玩的,飞到敌方宋国的城上侦察,是最早的无人侦察机。
不消说,用木头和竹子做风筝很难,也不容易普及。直到东汉蔡伦发明了纸,风筝才开始普及起来。纸鸢这个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五代时期人们在纸鸢上面系个有孔眼儿的竹哨。风吹着竹哨,发出弹筝似的悠悠扬扬的清脆声音,所以后来就山风筝了。
明白了。带响的风筝和鸽哨一样,都是带着竹哨在天上飞,被顽皮的风儿吹响的。真正的音乐家不是风筝,是风呀!
噢,知道啦!风筝、风筝,就是风儿在天上弹筝呀!想一想,一只带竹哨的风筝呜鸣响,成百上千只风筝一起飞起来,岂不像是热闹的音乐会了吗?到潍坊放风筝,也是听一个最时髦的原生态音乐会啊。
坊放风筝的历史很早,到了唐宋时期,家家户户扎风筝、放风筝已经非常普遍了。明清时期达到了最兴旺的顶点。每年清明节前后,趁着风和日丽的时光,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到田野里踏青,争先恐后把自己的得意作品送上蓝天,比一比谁家的风筝最好。有名的清代诗人郑板桥在一首《怀潍县〉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瞧呀,这首诗里岂不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放风筝的热闹情景吗?潍坊风筝不仅扎工好、画工好,一年年花样翻新,造型十分新颖,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特点,好像是一张张红红绿绿的年画飞上天,民族色彩也很浓厚呢。仅仅凭着这一点,就可以成为中华风筝的代表啦!
潍坊风筝大,想不到这儿有一个叫十笏园的园林却很小。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是形容它只有十个笏板大。在小小的面积上建造了许多亭台楼阁,结构非常精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j/1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