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繁衍 >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九下
当前位置: 蜈蚣 > 蜈蚣的繁衍 >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九下
九年级下册
课程内容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关系中的各缔约国,了解缔约的背景和目的。
2.知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3.了解凡尔登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简要战况和战役结果等。
4.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1.利用《一战前欧洲形势图》和《一战前欧洲主要国家的矛盾和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示意图》来讲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各缔约国的地理位置,缔约的背景和目的,讲清两大集团互相对立的军事政治性质。
3.教师设计两个探究主题:将“偶然与必然”原理渗透其中,探讨突发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主题一:“如果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
主题二:“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4.要使学生了解凡尔登战役这场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更要通过具体资料使学生知道这场历时10个月的大战役的极端残酷性,认识战争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严重灾难,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1.知道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过程和过程;
2.理解列宁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3.了解列宁在历史转折关头是重大作用。
1.概括地叙述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基本状况,讲清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打下基础,并有助于他们从宏观上理解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2.重点讲述在已经形成革命形势的情况下,列宁抓住时机、排除干扰、亲自领导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的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革命领袖在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3.通过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国建立新的苏维埃政权,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等史实,使学生从微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1.了解《凡尔赛条约》的签约背景、基本内容、影响。
2.了解华盛顿会议召开背景和时间,知道《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实质。
3.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危害。
1.多媒体展示福煦的车厢,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2.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十四点原则”,从“建立联合国”、“航海自由”、“贸易自由”等重要条款,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脏会议(性质),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且知所以然,真正吃透教材。
3.通过多媒体动画地图的放大特写,使学生明确宰割德国本土和海外殖民地的空间概念(位置),并引导学生认识对德和约的内容割地、赔款内容的残酷性,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的德国的掠夺性条约。凡尔赛体系,应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从构成、作用、内部矛盾、维系机构四个层次进行分析。
4.对华盛顿会议的内容,用启发式教学法,侧重分析三个主要条约的内容得出影响和帝国主义性质。如《四国条约》可以设计:美国为什么要抑制日本?美国为什么要拆散英日同盟?为什么不是美英日三国条约,而是美英日法四国条约?《九国公约》通过这种设问方法使学生得出:九国公约名义上要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分析新经济政策积极作用,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了解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措施与成就。
3.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1.指导学生搜集典型图文资料(如图片《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等),说明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进而自然而然地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指导学生应用列表方式或绘制漫画多种方式来比较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主要差异。
2.引导学生搜集典型图文资料:漫画“农民的上访”、照片“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与列宁交谈”、数据表格“工农业生产情况”,认识史料的多样性。可组织学生按照漫画或照片扮演当时历史人物角色,体会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的心理活动。
3.应用图片展示、数字统计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五年计划、重工业、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能够对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做出客观合理的解释。
4.应用苏联宣传画,展现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同时补充正反史料,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知道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取得的成就,认识它们是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产物。
3.了解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弊端。
1.列表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理解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从自己国情出发,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出的可贵探索与创新。
2.结合-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说明苏联快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知道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以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
3.结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论,了解农业集体化政策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知道全盘农业集体化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
4.结合苏联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和农业集体化具体政策,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都是计划经济产物。排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1.知道甘地领导印度的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主要原因,同时致力于调解教派纷争,为印度的独立、和平以及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2.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贡献。
3.比较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同斗争方式。
1.和学生一起分享几则甘地名言,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名言,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编制甘地年谱,呈现他一生典型事迹。展示对甘地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不同评价,体会这些评价与甘地个人形象的强烈反差,感受其个人魅力。
3.图片展示凯末尔今天在土耳其的地位,再列举凯末尔改革措施,分析归纳改革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凯末尔成功的原因。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知道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时间与国家,认识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与危害。
2.知道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应对经济大危机的重要措施。
3.知道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介绍什么是股票,结合《纽约股票交易所前》图,引导学生认识完全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引发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2.展示“-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和贸易总额表”与《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年美国失业率》图,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与危害。
3.结合《罗斯福》图与课前查阅的有关罗斯福的个人材料,介绍罗斯福,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品质。
4.列表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工业、农业、金融与公共工程等方面的措施,并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缓和劳资关系与社会矛盾的作用。
5.选择经济大危机前后、新政后等三则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罗斯福“新政”实行的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1.知道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的时间、主要罪行。
2.知道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突出事例,;了解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3.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1.介绍什么是法西斯与法西斯专政。
2.结合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与《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图等形式材料,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史实,揭露法西斯的侵略罪行。
3.结合《燃烧中的德国国会大厦》、《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犹太店主注视着“水晶之夜”后自己商店的惨状》等图片材料,揭露法西斯的反人类罪行。
4.结合德、意、日三国结成“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的史实,知道三国轴心侵略集团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认识法西斯的罪恶本质。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1.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时间,后果。
2.了解《联合国家宣言》颁布和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知道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3.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4.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以至胜利的主要进程。
5.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1.结合地图与影视资料,了解德日等法西斯在亚洲战场、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侵略活动,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含义.
2.结合《联合国家宣言》文献材料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的主要协议内容,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结合图片或影视等材料,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等事件,了解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不同作用。
4.列表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逐步扩大、转折和以至胜利的主要进程,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分析“铁幕”演说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
2.解读杜鲁门的国会咨文,掌握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影响。
3.知道二战后的德国,分裂为东、西德国的原因和过程。
4.通过“北约”和“华约”的形成过程,认识到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北约”和“华约”的性质。
5.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学习两极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7.掌握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
1.在讲述“铁幕”演说时注意对“铁幕”二字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次演说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哪些影响?
2.让学生阅读杜鲁门的国会咨文,知道“冷战”的开始,认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3.通过读书、分析,让学生理解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的一次大规模的应用。
4.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国际事件,是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各自所领导的国家集团对峙的直接后果。
5.让学生观察地图《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直观感受二战后德国分裂状况,通过图片和史料分析,让学生讲述柏林危机,并进一步思考冷战对抗所造成的影响。
6.让学生观察《二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了解两个军事集团的成员国,知道“冷战”的内涵。
7.通过对地图《北约与华约对峙形势图》的观察,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美苏“两极”对峙的影响。
8.分析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形成的意义和影响。
●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了解欧盟的形成原因及宗旨,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列表归纳:学生用表格形式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各个阶段。
3.标注地图:学生能够将教材所涉及的欧盟成员国在欧洲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识图能力。
4.学生通过战后初期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状况的对比,掌握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及其成就。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思考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5.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及表现。
6.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之处及其意义,增强“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
7.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的原因和过程。
8.通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对比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9.独创作业: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二战后欧洲发展状况,了解欧盟形成的背景,并通过数据比较,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对欧盟的形成过程的掌握方面,建议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自己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各阶段。
3.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竞赛。展示《欧盟成员国示意图》,设计欧盟形成过程的名称、成员国、意义等相关问题。
4.指导学生将教材所涉及的欧盟成员国在欧洲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
5.二战后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特别是重视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6.展示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状况与其经济恢复发展的对比材料,引导学生得出20世纪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成就;引导学生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归纳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展示“~”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让学生思考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并从中分析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
8.引导学生用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在政治上产生的要求及与表现。
9.联系实际,说明(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等)
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通过联合后的欧洲、迅速发展的日本状况的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欧、日本都逐渐强大,挑战“两级”,世界逐渐向多级化发展。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1.阅读教材,知道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不仅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查阅课本,归纳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及影响。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利弊,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3.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尝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4.思考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和以史鉴今的能力。
5.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6.列表归纳:学生阅读教材和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列出苏联解体进程表,记住苏联解体的标志。
7.通过比较苏联与独联体的不同之处,提高从文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8.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波兰、南斯拉夫、民主德国等国剧变的情况,了解东欧剧变的经过和原因。
1.上课时,建议先展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分布图》,解释“苏东”的含义,帮助学生知道二战后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2.展示《集体农庄的农民在劳动》、《工业化之路》图片,讲述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4.展示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苏联的一个农场》、《离开城市去垦荒的人们》图片,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展示《戈尔巴乔夫头像》,结合20世纪80年代苏联情况,启发学生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介绍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5.列表归纳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结果。
6.简介改革失败后,苏联政治、经济状况。
请学生根据教材填写进程表。在回顾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东欧剧变是如何发生的?
8.联系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造成的影响,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理解其实质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9.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事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1.了解万隆会议的内容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2.了解印度民族振兴的概况。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概况,说出“非洲独立年”的由来,以及各国独立后在发展社会经济道路上的探索。
4.简述古巴独立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史。
5.认识亚非拉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6.列表归纳:列表归纳亚非拉主要国家在争取国家独立、捍卫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史实,理解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7.认识到亚非拉各国在独立后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才是摆脱殖民统治,真正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1.通过比较亚非国家的异同点,进一步理解“求同存异”的含义,明确万隆会议重要性。
2.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地图的变化,了解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概况,提高运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列表归纳亚非拉主要国家在争取国家独立、捍卫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不懈努力的史实,提高归纳和表述的能力。
4.展示《二战后初期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简述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引导学生分析印度独立前后的形势。
5.在交代印度独立背景时,要失抓住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大环境,让学生知道印度的工人罢工、农民斗争和海军起义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6.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让学生归纳印度独立运动的表现。展示《印度独立和分治图》,结合材料阅读,讨论印巴分治的原因和后果;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独立后的印度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白癫疯专科医院能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j/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