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为何骂郭敬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为何骂郭敬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文/羊羊

郭敬明从小家境一般,母亲是银行职员,父亲是国企职员(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家境极好),小时候他因为外形问题很受歧视,但他很喜欢写作,后因新概念文学大赛一赛成名。

成名后的郭敬明开始发表作品,并陆陆续续收获第一批读者(当然,他有抄袭的原罪)。

之后,他成立公司,办杂志、运作图书,签约了一大堆作者、漫画师。

郭敬明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自己发表作品容易,可是还有很多作者想要发表作品很难。世界不能都由“他们”说了算,他就是想做一个平台,一个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出头的平台。

郭敬明创办的《最小说》是青春杂志,单册销售量达到50万,在国内青春杂志市场所占份额超过60%。

赚到钱后,他开始玩更高阶的电影,将自己的作品影视化,《小时代》系列更是创造了21亿的票房(虽然像《爵迹》这种片子,我这种老阿姨根本欣赏无力)。

郭敬明从不掩饰自己对金钱的热爱,他曾说:“你要爱钱就表现出来很爱钱。你要真的仙风道骨不在乎物质,那也很好。但你不能一方面看不起人家物质;另一方面自己又拼命追求钱,特别在乎,那我觉得你挺没劲。”

我觉得他身上自有一种狠劲儿:甭管你们说什么,老子就是要赚钱。

《爵迹》票房扑街,迎来各种Diss时,他也曾很委屈地说:是不是只有我郭敬明死了,你们才开心?

现在,黑郭、嘲郭已经是一种网络流行文化。

同样的话,别人说没问题,他说出来就会被骂。

同样的事,别人做没问题,但他就会因为原罪而被网友口诛笔伐。

同样的人身攻击(比如外貌、身高、性取向),如果攻击到了别人(比如蔡康永),会有人站出来说“搞人身攻击的行为很下三滥”,但是,如果大家攻击的是郭敬明,更多人只会会心一笑。

比如,在《最强大脑》节目中,有教授说跟郭敬明说话像是在跟女人吵架,郭敬明敏感地抓住这一点,直斥对方搞性别歧视。

说真的,我觉得郭敬明说得对,但是,因为这话是郭敬明说的,人们又站到了教授那边。

一直以来,我觉得郭敬明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很叛逆、很敢于创新的人。

你看他拍电影,就很喜欢用MV的拍法。没人规定电影不可以这么拍,而他真就这么拍了,并且不断延续下来,形成了专属自己的独特风格。

《小时代》系列中,《时间煮雨》《我好想你》等主题曲的频繁出现,让《小时代》呈现非常明显的郭式风格。

电影下线多年后,你只要听到这几首歌(且不说好不好听吧),都能想起《小时代》系列电影……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手段高明的文化IP植入?

《小时代之灵魂尽头》里,那场大火烧尽一切,郭敬明大胆地采用了黑屏近两分钟的方式来呈现这场灾难。观众只能听到噼里啪啦大范围燃烧的声音、人的呼喊声、隐隐约约的消防车声音……

这种处理手法确实挺大胆,一方面节省了拍摄经费(烧房子多费钱啊,哪怕做特效),另一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郭敬明第一次用,大家只觉得新鲜。若是有人再copy这个创意,就是拾人牙慧了。

现在,骂郭敬明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俨然你肯定他某个点,就等于在肯定他整个人;俨然你不跟着大众吐他一泡口水,就会被群众鄙视品位差。

可是,先撇开别的不说,我觉得郭敬明这人其实非常有商业头脑,他知道端出怎样的菜能吸引到年轻观众,也非常懂得自我包装和借势。

看郭敬明的电影,我总有这样一种复杂的、怪异的感受:你会有点感动,但你知道这种感动很廉价。它有时的确能让你眼眶一湿,但你知道它触达不了你的内心。它是另外一种标准,噘着嘴站立在主流标准的对面。

现在,我感觉很多人带着幸灾乐祸的心理,等着郭敬明出错,等着他栽跟头,等着他被打回原形……换我,遇到这种情况估计最多只能撑三天,可他一直像只打不死的小强。

你可以说他脸皮厚,也可以说他内心强大,而我只觉得这人是个倔强的异数。对他,我谈不上欣赏,也称不上讨厌。如果他是一出戏,我愿意坐在戏台下看到最后。

一点碎碎念念

本文只是谈一点对郭敬明的观感,不是为了洗白谁。一个人的错误、成绩,是可以分开来看的。肯定成绩,不等于肯定错误。大家当然可以有不同意见。可以就事论事不骂人吗?谢谢啦。

小号更多是跟大家唠唠嗑,文章会比较短,还请见谅。

(全文完,欢迎转发和分享)

作者简介:拿了八千元高考状元奖励金才有路费上大学的贫家女,离婚后蜕变成励志单亲妈妈的畅销书作者,多篇网络爆文作者,《羊城晚报》报道的“最懂女人心的暖心作家”,跳出体制的传媒公司创始人。在这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43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