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


  潮汕舞蹈中别具一格的民间大型广场舞蹈“蜈蚣舞”,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澄海西门陈成锦和石文勇两人。当时,澄海游神赛会之风极盛,各种各样的游行节目竞相出现。酷爱民间舞蹈的陈成锦与石文勇见蜈蚣爬行,扭扭曲曲,十分有趣,从而萌生了创造蜈蚣舞的灵感。经过一番潜心研究,终于设计制作了可供舞蹈的蜈蚣躯壳和整套舞蹈动作,经后人不断改进加工,已日臻完美。澄海西门蜈蚣全长22米,分头、身、尾三个部分。

  蜈蚣头部长1米,身躯长18米,尾部3米。头部由颈、鼻、嘴三大部分组成,酷似“醒狮头”。嘴两侧有一对犀利的牙齿,两眼嵌上透光的绿灯,雄壮威武。身躯是用硬、软28节布框衔接而成的,硬框用竹篾作骨架,每节55厘米,配足两对,共13节;软框只用布料缀成,每节长65厘米,称为“软肚”;再加上衔接首尾两节,共15节。舞动起灵活自如。尾部由两根藤扎成剪刀形,并套上红绸。头、身均涂上斑斓夺目的色彩。主体以外,还配上一颗球状的蜈蚣彩珠。

  舞蹈动作的设计是模仿蜈蚣的神态和动作。蜈蚣是节肢动物,表演者均用半蹲的姿势起舞,运用武术的“双下常”、“丁字马”、“单弓”、“双弓”、“单恰”、“观音坐莲”等动作。蜈蚣舞动时蜿蜒穿梭,变化万千,构成了“3”字、“6”字、“8”字、“9”字、水波纹、蟠四柱和蟠梅花点等优美舞姿。同时,还有快速咬尾、翻肚、吐珠等紧张激烈的高难度动作。

  蜈蚣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不断演化完善,在研究潮汕使传统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有特殊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方面,蜈蚣舞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观赏性强,场面壮观。曾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多次应邀赴海内外献演。

(文字来自历史文化资料)

[蓉斋味道,历史文化的味道]

更多味道,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80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