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椾簡鐧界櫆椋庤鎬庝箞娌荤枟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09/5686247.html蜈蚣舞是一項別具一格的民間大型廣場舞蹈,主要分布于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
澄海西門人運用智慧和創意,模仿、提煉蜈蚣的神態和習性動作,將一條百足毒蟲轉化成瑞氣吉祥、威風凜凜的精靈動物,并賦子這一動物舞蹈更多的藝術美和感染力。
蜈蚣舞融音樂、舞蹈、武術于一體,場面壯觀,觀賞性強,在研究潮汕傳統文化和祭拜民俗中具有特殊價值。
蜈蚣舞始創于清光緒年間。當時,澄海遊神賽會之風極盛,各種各樣的遊行節目競相出現。
酷愛民間舞蹈的陳成錦與石文勇見蜈蚣爬行,扭扭曲曲,十分有趣,從而萌生了創造蜈蚣舞的靈感。經過一番潛心研究,終于設計制作了可供舞蹈的蜈蚣軀殼和整套舞蹈動作,經後人不斷改進加工,已日臻完美。
蜈蚣舞以前用蠟燭作爲點亮“蜈蚣”全身透亮的傳統技巧,現改用光電技術處理,既讓蜈蚣軀體伸縮自如,俯仰隨意,其身、腳、尾、眼又都能發光透亮。
澄海西門蜈蚣全長22米,分頭、身、尾三個部分。
頭部長1米,身軀長18米,尾部3米。頭部由頸、鼻、嘴三大部分組成,酷似“醒獅頭”。嘴兩側有一對犀利的牙齒,兩眼嵌上透光的綠燈,雄壯威武。身軀是用硬、軟28節布框銜接而成的,硬框用竹篾作骨架,每節55厘米,配足兩對,共13節;軟框只用布料綴成,每節長65厘米,稱爲“軟肚”;再加上銜接首尾兩節,共15節,舞動起靈活自如。尾部由兩根藤紮成剪刀形,並套上紅綢。頭、身均塗上斑斓奪目的色彩。主體以外,還配上一顆球狀的蜈蚣彩珠。
用于舞蹈的蜈蚣外形彩繪以前用水彩色塗繪,易受潮褪色,現改用熒光油色漆塗,色澤既鮮豔耐久,更悅目。“蜈蚣”內部照明變化更折射出民間藝人們的獨具匠心,夜間表演更是色彩斑斓奪目。
蜈蚣舞師法自然,幾經變革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
表演時由一人擎彩珠帶引,十五人執蜈蚣,藏身蜈蚣腹下,彎腰屈腿,操縱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盤繞。它既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蜈蚣的形態、習性,又表現出一種強烈、穩健、磅礴的氣概。
舞蹈動作的設計是模仿蜈蚣的神態和動作。蜈蚣是節肢動物,表演者均用半蹲的姿勢起舞,運用武術的“雙下常”“丁字馬”“單弓”“雙弓”“單恰”“觀音坐蓮”等動作。蜈蚣舞動時蜿蜒穿梭,變化萬千,構成了“3”字、“6”字、“8”字、“9”字、水波紋、蟠四柱和蟠梅花點等優美舞姿。同時,還有快速咬尾、翻肚、吐珠等緊張激烈的高難度動作。
蜈蚣舞表演人員至少16人,一般一次表演下來要演一個多小時,需要備3套人馬換班接替表演,加上伴奏的潮州大鑼鼓樂隊,整支表演隊伍需—人。
舞蹈由“彩珠引路”“快速出洞”“晃頭搖身”“上下擺尾”“蜿蜒盤旋”“懸空翻肚”“吐煙噴焰等7個環節組成,其中“懸空翻肚”技巧要求高。
蜈蚣舞主要以做好的“蜈蚣”軀體進行表演,用于舞蹈的“蜈蚣”總重超過公斤,加上要運用“丁字馬”“弓步”“觀音坐蓮”等武術動作,表演者都要有一定的武術基礎。
蜈蚣舞把優美的舞姿與健美的武術融爲一體,氣勢磅礴,情趣盎然。在起舞的全過程中皆由彩珠引路,整條蜈蚣兩眼青光閃爍。
十三節腰身各點上燭火,一條紅尾巴高高翹起,上下搖擺。加上焰火助威,彩珠習射。至高潮處,猶如霞光滿天,蔚爲壯觀,令人賞心悅目。
表演時,常用“龍擺尾”“出閘”“飛鳳銜書”“柳青娘”“水底魚”“白字吹鼓”以及民間小調作爲伴奏樂曲。
蜈蚣舞具有鮮明的舞蹈個性和地方特色,但由于經濟原因的制約和表演隊伍老化,中青年人傳承差強人意,目前傳承和發展舉步維艱,亟待加以扶持和保護。
年6月7日,蜈蚣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8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