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月的阳光洒满大地,南丁格尔的誓言又再一次在耳畔响起。在缅怀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精神的同时,我们也铭记着那些为护理事业无私奉献的前辈们。作为北京大学乃至全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姚景鹏老师为护理事业发展倾心尽力。百年正风华,“护”路新征程。在第个5·12国际护士节,让我们回到老一辈护理人姚景鹏的年代,走近她们的故事,怀念那份“身着白衣,心有锦缎”的大爱,致敬最美天使!
80年代北医护理系老师们
NURSESDAY
受父影响选择医学
姚景鹏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对尚且年幼的她而言,中医占据了大部分世界,既有“虫鸣抄方箧,莎响晒药庭”的单调,又有“云母帘闭,沉香扑鼻,防风凉透薄荷裙”的欣喜,更有“手沏玉溪识青鲤,当炉煮雪闻药香”的童趣。
中医三指腕上搭,病情枝蔓俱清楚;细细银针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踪;司空见惯茎叶果,药汁苦香痼疾去。
每天看着父亲行医,针刺艾灸、几味草药,便能解除患者痛苦,眼前一幕幕治病救人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她。也许从那时起,学医的种子在姚景鹏小小的心里悄然植下了根。
受父亲的影响,姚景鹏决定深入学习中医,但出乎意料的是,姚父却主张她学习西医。医院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师资设备等都比较落后,二是中医的诊疗方法缺乏具体的检查指标,治病救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西医恰好能弥补这一点。
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和对治病救人的渴望,姚景鹏最终选择西医,以高分考入医疗系,正式开启她的医学生涯。多年以后看来,当时父亲的一番话不仅改变了她的命运,更是影响了国内护理的发展。
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现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旧址
NURSESDAY
工作严谨臻于至善
年,姚景鹏顺利毕业,医院普通内科工作,成为一名内科医生。从穿上白大衣那刻起,她便明白医者使命;从踏入病房那时起,她便懂得肩负重任。
进院后,工作压力陡然剧增。每天要负责多达14张床单位的病人,同时还要起早贪黑工作......早上7点起床,晚上9点回家。当时信息系统尚不完善,需要医生手记病程日志、开化验条、抄化验单,一天下来能堆满一大摞。
即便如此繁忙,姚景鹏仍旧坚持学习。为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服务病人,已不记得多少夜晚,挑着灯光熟读医书,把每个知识点牢记在心;已记不清多少午后,握着仪器反复练习,把每个操作做到通达谙练。
多年以后,姚景鹏在病人面前行医时,总会感激那些挑灯夜读遥远漫长的夜晚。
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教室
她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年,仅仅毕业5年之后,医院基础护理教研组和临床教研组合并,姚景鹏因为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被任命为住院总医师。1年后,被提拔为主治医师。
NURSESDAY
负芒披苇开荒拓土
年4月,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现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创建,姚景鹏毅然接过中国护理发展的大旗,作为最早的一批教师进入护理系工作。
当时国内护理学一片荒芜,本科生的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专业课程并无现成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相应教材。而当年的主讲教师,有很多都像姚景鹏一样,刚从临床医生转行过来,虽然有着丰富的临床知识,但在授课时容易出现“偏医疗少护理”的现象,护理学改革大势所趋。
姚景鹏主编的《内科护理学》
从授课内容到思维模式,护理系制定了周密的改进方案。没有现成的中文护理教学内容,便参考国外权威护理学专业英文版教科书,反复斟酌每个授课内容直至满意,这便是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学专业本科系列教材的雏形。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学使用的部分教材
在以姚景鹏为代表的老师们不懈努力下,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联合当时国内八大护理学院,合编9本护理学教材,其中有3本(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护理药理学)出自护理系。
时至今日,这些专业教材虽历经多次增改,但护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直备受护理学专业师生好评。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规划教材主编会合影
NURSESDAY
改风易气增添设备
年,姚景鹏接任赵炳华,成为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主任。
学院每周开一次例会,各教研室、学生办、教学办老师均要参加,由于参会人员众多,并且来自不同教研/办公组室,彼此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意见而影响工作。
发现这个情况后,姚景鹏就在会议上直截了当提出“有意见当面提,不要在背后议论,要把问题摊开来讲”,自此以后,这个风气便纠正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大家的团结。
姚景鹏(右二)与同事合影
当时护理系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各教研室都没有计算机,教案、上课的材料都是由老师手写在塑料透明纸上。有台湾同胞提出资助大陆护理发展,这笔资金几经周转交由护理系暂存,在姚景鹏的主张下,护理系用这笔资金购入2台计算机,这便是护理信息化的开端。
姚景鹏受邀去台湾考察,对护理理论、护理程序有着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医院在急救室外专门设置一间屋子供病人家属休息,充分体现尊重与人文关怀,这样的设置也让她记忆犹新。
姚景鹏认识到,要想更快更好发展,硬件设施要跟上。在她的带领下,护理系逐渐增添一批批教学设备,便利老师授课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NURSESDAY
国际视野培养师资
当时,国内的很多院校都是刚刚恢复高等护理教育,教学大纲不够系统、专业教材刚刚编订、见习实习不够完善、教学经验无可借鉴…...
面对这些问题,姚景鹏敏锐地意识到,仅凭勤奋劳动和奉献精神,不足以支持一个现代学科的发展,国内护理要想快速发展,必须要向国外借鉴学习,培养专业的护理师资。
姚景鹏(左二)和同事合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在凯洛格基金会(W.K.KelloggFoundation)资助下,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与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AnnArbor,Michigan)护理学院进行了一系列访问。
姚景鹏曾受邀去美国密西根大学护理学院考察2周,期间参观了讲课、见习、生产实习的过程,成熟的护理体系和完备的护理教育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经历让她认定,年轻教师在这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护理学科特点。
通过双方不懈努力,密西根大学Hinshaw院长于年拜访姚景鹏,并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正式建立长期、实质性的伙伴关系。
此后3年,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每年选派一部分教师出国进修,深入了解国外护理教学发展情况与特点,并由凯洛格基金会承担活动经费。这个项目培训了大批护理专业的骨干教师,为早期的护理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国际发展
姚景鹏认为,护理专业学习与临床实习是脱离不开的,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接触病人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医学知识。同时,医学人才需要知识、能力和勇气,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在充分接触临床后,才能真正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学人。
姚景鹏老师与学生
但当时护理系临床带教的师资力量薄弱,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为解决这个难题,姚景鹏亲自指导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带教,并专门开展一系列培训班。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正是在姚景鹏等老一辈护理人的努力下,护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一批又一批护理本科生毕业后或是进入临床工作,或是进入学院教学,不断反哺、完善着护理教育。
NURSESDAY
身虽荣退仍系护理
雪泥飞鸿,尺壁寸阴。为护理事业奔波忙碌大半辈子的姚景鹏在年退休,但她仍放心不下护理事业,坚持在学院帮忙授课,培养年轻教师,并同时担任北京自考办出题组组长,从事编书工作。
此外,她还一直亲自批改学生论文,参加医院硕士生、博士生答辩以及护理学院硕士生答辩。
参加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年,姚景鹏正式退休,但谈起学生的学习,她的眼睛里总会闪着光彩。
她主张知识要学扎实,不断锻炼自己的技能,同时也希望学好英语,去国外深造,深入了解国际医学、护理学发展现状,吸收国外护理的优点,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和护理学发展做出努力。
护理学院退休教师活动交流
“不愁耄耋黄昏近,馀热尚存信念坚。”在以姚景鹏为代表的老一辈护理人辛勤努力下,国产教材从无到有,教育基地从零到万,行业标准从陋到精,北大护理的品牌建立起来。
她们的精神也将随着学生传承下去,辐辏四方,出色当行,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相关链接护士节特辑
又是一年5·12,传递南丁格尔的那盏提灯护士节特辑
巾帼标兵王泠:是天使,更是一名护理“老兵”
北京大学医学部宣
图文素材由护理学院提供
编辑/潘靖宇武慧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8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