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肝癌发病隐匿,早期发现和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从而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然而,放疗、化疗和介入治疗对肝癌的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药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吴玉生教授是广州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三十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擅长中医药治疗肝癌,强调“辨病-辨证-辨证”的思路,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老师参加了义诊,在临床治疗中受益匪浅。现在,我将临床随访的经验总结如下,以资分享。
从病机上,主张肝郁脾虚是肝癌的主要病机。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由来已久,但中医古籍中并没有肝癌的名称。根据临床表现,属于肝积、症积、肿等范畴。吴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肝癌的发病部位在肝,与脾关系密切。如果肝郁,气郁,那么津液的血液就不能顺畅运行,就会出现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血瘀和痰湿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郁久化热,极热生火,久而久之火毒凝结成品。但肝脾是相互牵制的脏腑,肝气郁结,脾土交结,脾失健运而内生痰湿,痰湿郁热,湿热蕴结而内生血瘀。所以肝郁脾虚是肝癌的主要病机,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痰瘀热毒之证。
2.辨病、辨证、辨证论治三位一体,层次分明。
2.1辨证论治,取西医之名,避中医之短:中医对肝癌的命名比较复杂,很多都是以症状命名,给肝癌的明确诊断、理、方、药的确立、经验的总结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西医的名称、部位、病理明确,临床诊断统一。因此,肝癌的中医辨证论治显得尤为重要。要利用现代西医的优势,避免中医的劣势,争取明确诊断。
2.2辨证论治,抓住本质,确立治疗原则:吴老师根据患者体质及临床症状,将肝癌分为肝郁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血瘀型可采用清肝解毒、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基础方可配伍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下血血汤(《金匮要略》)。脾亢脾虚证可用健脾益气、泻肝消症法治疗,可用基础方合茵陈蒿汤加减(《伤寒论》);肝肾阴虚以养阴柔肝、凉血软坚为主,基础方配合关彝汤(《柳州医话》)加减。
2.3辨证论治,突出主症,明确治疗方向:肝癌急性复杂,有血证、脑病、腹胀、黄疸、呕吐等。“辛德罗的主要优势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照顾脾(胃)气。
5.善用虫,直击病穴,疗效确切。
吴鞠通说:“蝼蚁吸血,飞虫吸络脉之气,行者吸络脉之血。可以说是勇猛无比,牢不可破。”虫类药物是有血有肉的众生,善行。它们凶猛有力,直击患病穴位,有独特的抗肿瘤作用。吴教授喜欢用全蝎、蜈蚣、土鳖虫、鳖甲等经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具有良好抗肿瘤作用的虫类药物。其机制与调节肿瘤相关基因C-myc、N-ras、p53和PTEN的表达,增强负荷有关。(本文由黄绮民俗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