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作家的学者化倾向及其他
——以书写乡村的作家为例
周水涛
刊于《小说评论》年第5期
本文基于乡村书写而讨论作家的学者化倾向,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本文主要探讨精英作家或“主流作家”的学者化,而乡村书写是精英文学的主干部分,它有着其他类型创作所不具备的正统性、传统性、规范性;第二,考察新时期作家的学者化历程需要相对完整的“文学史标本”,而乡村书写的历史性能较好满足这一要求。
在上世纪80年代,王蒙等知名作家和刘魁堂等学者针对当时“主流作家”的创作现状和作家队伍发展状况,积极倡导作家的学者化,要求作家拥有文史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最后成为拥有学识武库的文化人。这些作家、学者指出:因为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人们过分强调“生活”的作用,绝对肯定“生活型作家”,与之同时冷落“学者型作家”,所以作家的“非学者化”或“学者化淡化”倾向日趋明显,而这种发展趋势严重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创作质量和作家队伍的建构。王蒙等文人的倡导与呼吁在文坛产生反响,引发学界的讨论。于是,在学界倡导、教育发展、从业竞争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当代作家踏上了学者化之旅。三十多年过去了,经历漫漫里程,“主流作家”的学者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学者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下的文学创作。
一、队伍构成发生巨大变化
新时期作家学者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队伍构成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两个方面凸显:一是学历结构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学历不是创作成败的决定因素,但在社会的发展、读者鉴赏能力不断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学历逐渐成为影响创作成就高低的关键因素,作家学历对其创作的影响日趋明显:文学素养的好坏与理论功底的厚薄影响作家整体能力提高的快慢与艺术生命的长短,而较好的文学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作家的高校学习有着更直接的关联。
学界对作家学历的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南京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j/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