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思考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很多鲁迅的作品,并且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他的作品教学被称为是火车头。

鲁迅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方面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他是精神的先驱,是民族的灵魂,因此鲁迅的部分作品是在一定程度上适合教导孩子们的,但是在这些课文中有些文章的出现还是值得被思考的,究竟哪些该选,哪些不该选。

先来看一下在中学课本上出现的鲁迅的作品(部分篇目可能因教材不同或时间有些微偏差)。初中课本上的篇目是:《社戏》、《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友邦惊诧论》、《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高中选的篇目是:《药》、《祝福》、《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呐喊·自序》、《拿来主义》、《灯下漫笔》。

一共是十七篇鲁迅的作品,由此看来,初中加高中一共六年的时间,我们学的鲁迅的作品明显比其他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要多得多,为什么出现一个作家的这么多作品呢?

韩石山罗列出这些作品,并且提到这些篇目并非一成不变,似乎还有更多的。但是这些作品真的完全适合现在部分年龄段的孩子们去阅读和学习吗?这个问题是十分值得深思的。

鲁迅

01辩证思考,价值选择

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无法否认鲁迅作品给予一代又一代人的影响。他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优秀承传者,是我们的指向标。

但是对于初高中生来说,鲁迅生活的年代有些久远,并且其文字也并非十分容易理解,其作品大部分是揭露黑暗以给人们启示与觉醒。

然而我们现在生活在21世纪,这时的社会已然不同于当时的背景情况,所以我们在选取鲁迅作品时就要考虑它对中学生的帮助了以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等等。

另外,过多地施加于孩子们鲁迅的作品,会让他们在课外阅读时对鲁迅的作品敬而远之。我们需要阅读鲁迅的作品,这是必然的,但是需要有选择地为中学生们提供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大可以成年了之后再去阅读,效果便会比这样要好得多。

鲁迅的小说、散文集子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野草》,中学教材篇目也都是从这里面所选出的,很多人阅读后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作为教学篇目供中学生阅读,如果起不到积极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据韩石山所说,鲁迅先生对于中学课本上大量选其作品也是很反对的。其原因,他说是因为自己对人世悲观,不愿这悲观的情绪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鲁迅先生是对社会和自己很负责的,那我们便要也对他的作品负起责任来。

鲁迅

如果来编选中学语文教材,我认为鲁迅的作品如果出现在中学课本中,那么五六篇就够了,初中学习《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风筝》或加一个《秋夜》,高中则是《祝福》、《故乡》、《孔乙己》。以上为我的个人观点。

02对鲁迅作品中“不适合”被收录进中学教材的思考

类似于《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以及《希望》等类的文章就不太适合中学生去阅读学习了。

例如在《希望》中的文章最后一句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文中引用了裴多菲的诗歌,其中提到了娼妓,文中多次讲到寂寞、死亡等,若不追究其深意只就其所展现的来看并没有如题目一般的给予出希望的力量,似乎在向人们透露出一种更近乎于消极悲观的色彩。鲁迅曾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他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等。

又如《求乞者》中孩子在向我求乞时给他们的布施是烦腻、疑心与憎恶,这时作者反联想到自己求乞时所得到的大概也是烦腻、疑心与憎恶吧。我们很清楚作者在表达一种社会的人心麻木与揭露社会的黑暗,但如果在中学生眼里所读出的是对人的不信任或是对作者文中冷酷态度的不满呢?

如果老师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可能就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但若引导不及时,孩子对文章的第一理解总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况且中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总应该想到类似的情况并避免它的发生。

《阿Q正传》一般收入课本都是节选,这样在内容和结构上就会产生断裂,不再那么严谨了。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农村的无赖既调戏妇女又偷人钱财,有着种种恶习,冥顽不灵又麻木不仁,是封建的代表,拥有着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

似乎这样的文章出现在中学课本里,总会有些不懂事的学生去模仿他吧,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是一篇鲁迅的名作便轻率地把它收入到课本中去。

《狂人日记》中则写满了吃人的历史,一个狂人的自述,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并以此来使国人觉悟,推翻封建制度等,但是给孩子们阅读救救孩子的文章是要他们救自己或是他们的弟弟妹妹们吗?让学生知道中国这个历史以及封建社会给人们的毒害是一件好事,但是文中一精神病人狂人诉说的吃人现象是可怕的。还有《药》中的革命者流血牺牲不但不被理解,而且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治病,这是另外一种吃人的表现。还有《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毛杀人、掳妇女的部分描写也是不适合的,等等。很显然,这些作品都不应该被编入到中学生的教材中去,它们并不太适合初中生和高中生去阅读。

鲁迅

举了这些不适合作为中学课文的文章后,再来说说我认为应该收入到中学课本的这些文章。

03对鲁迅作品中“适合”被收录进中学教材的思考

《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这里面描述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出天真烂漫,对那时童年的欢乐时光的描写,中间关于美女蛇和飞蜈蚣的故事也十分有趣,让读者读过也十分向往,体现出了鲁迅先生对自然地热爱与怀念自由的童年的心情。冬天在百草园里下雪时捕鸟的场景也十分有趣,之后便被送到私塾,期间作者还跟百草园里的生物们进行了告别。在私塾里便是和老师发生的故事了,语言也很通俗易懂,很少有些需要深思的文字,这篇是极适宜被选入中学课本中的。

《风筝》,文章中作者先是写了故乡的风筝进而表达了自己对风筝的嫌恶,但是小兄弟是极爱风筝的,引出了接下来的我掰断小兄弟做的风筝的翅骨并踩扁了风筝这一故事情节。后来作者意识到自己错了便想取得原谅,只可惜此时的自己已有了胡子,小兄弟也全然忘记了这件事,作者的心情便是沉重和悲哀的了。这篇就不仅仅是一个作者与小兄弟的故事了,这回需要学生进行思考了,我对弟弟精神上的虐杀及弟弟麻木的忘却都是值得深究的,而且文章里面的描写手法也适合学生去学习,既学到了写作的技巧又明白了深刻的道理,这篇文章便也是有理由收入到中学教材中去的了。《秋夜》,看鲁迅先生描写景色是很有感觉的,里面充满了有趣的描写,学生们便可以充分借鉴与学习,像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开始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作者要写两次一样的东西?这是一种写作手法,重复又强调……,学生自然会学习到很多东西。《祝福》,这是一篇很好的短篇小说,其中不仅展示了我的态度,并且把祥林嫂这个人物刻画的十分巧妙。祥林嫂年纪二十六七时,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后来有一年的秋季则变成了脸色青黄,只是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种变化便可轻松地将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通过读文章可以看出通篇充溢着对妇女的关怀,不仅是在描写祥林嫂来及被抓走,到后来她儿子被狼吃后她的表现,还有其他人听故事时所表现的麻木,对儿童死亡后的怜悯等等,文章都真诚地表现出一切,通过世人的态度猛烈地抨击了社会、揭示了人心。到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读这类深层次的文章的能力了,其中既没有暴力的描写也无难懂的情节,这种作品是十分宝贵的。

鲁迅《祝福》

总结:我们要肯定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史极深的影响以及重要性,但我们也要辩证地去思考鲁迅作品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篇目的选择,如何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揭示出当时社会对大众的影响、思考人心等,也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正向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对于社会与世人的意义等。这件事是不容易的,但却是负责任的。

作者简介:秦啊闲,爱奇思妙想的90后老阿姨,热爱生活,时常幻想,愿我们搭乘时光列车一路领略文字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nj/115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