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端午节的起源,竟然是一年一度的全民防疫日


合肥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20107/10170553.html

论起端午节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纭,有说为纪念屈原,有说是为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更有韩国人说端午节是他们家的,为此还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被驳回后又改申请“江陵端午祭”。

还成功了!

韩国端午祭

看来对中华端午节的溯源和内涵,迫切需要正本清源。其方法,须文献为本、考古为根。

历史须以文字证明,否则是伪史,这个是学界共识。“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据河姆渡遗址等的史前文化研究表明,早在七千年前(或更早)就有了龙舟竞渡祭祀之俗;而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东汉的有关典籍中,并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不过,我们又认为,文化“没有内涵、便无外延”,如果按照端午习俗的内涵来推理其发源和演化,应该也是很重要的线索。

端午节的各项习俗,是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与当地习俗不断融合、丰富而演化发展。

龙舟竞渡:原产于吴越

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特色:水网密布、以舟代步。

1、专家考证:闻一多先生考证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事实上,从华夏族到后来民族大融合而成的汉族并无统一图腾,北方民族曾经崇奉过狼、马等动物,中原汉族喜爱蛇、有龟、鸟等动物,直到汉代朝廷才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确定为四大神兽,唐宋以后,龙才被帝王独占成为身份与帝位的象征。

2、古籍记载:据汉代《事物原始》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3、考古发现: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东汉时期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融合了南北风俗、注入了新的内容。

4、流传:后来端午龙舟竞渡再传到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福州端午龙舟竞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年至年)闽王王延钧倡导“龙舟竞渡”;广州扒龙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南汉后主刘龚(--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广西桂林的龙舟活动,史载最早见于唐朝,民间约定为逢戊年大划龙舟,形成“十年一大划,五年一小划,每年自由划”的习俗延续至今。

应该说,端午节的核心习俗和标志应该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浸龙舟水

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因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端午前后的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有吉祥、辟邪、顺心如意的作用。而自然规律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正是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龙舟划过的水人们认为是“大吉水”。

反之,在北方则不具备划龙舟的条件。

世界预防医学的肇始:喝雄黄酒、熏艾草、煮中草药汤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湿气重、蚊虫肆虐。而端午接近夏至,属纯阳正气,最利辟阴邪,是中草药的药性最强的时候,也正是毒虫最厉害的时候。所以,南方居民一方面要喝雄黄酒驱邪,一方面要煮草药祛湿祛毒,同时家门口放置艾草熏蚊虫。

而同时期的北方天气干燥少雨,这方面的烦恼就要少很多。

1、洗草药水及浴兰节

中医认为端午日遍地皆药;《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

2、采药、制凉茶

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在端午采药与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其来源久远,这一风俗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后来也逐渐影响到东亚各国。西汉末《大戴礼记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毒气。”

3、拴五色丝线

苏轼曾在端午节写诗怀念爱妾王朝云:“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写不尽娇妾之美。端午节这天,孩子们以青、红、白、黑、黄五色丝线搓成的彩色线栓在手腕、脚腕、手臂或颈项上,象征五方五行,寓意驱邪去瘟疫、带来一年的好运。

4、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阳上加阳,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5、贴午时符、画额

贴午时符:广东一带流行。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画额: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鼻耳画“王”字或涂抹两手足心等处,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6、薰苍术

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散发出清香,还可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7、躲端午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8、避五毒

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9、雄黄酒、朱砂酒

以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泡酒,或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或用药酒泼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可起到防疫作用。

10、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而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

真是一地一风俗啊。

11、跳钟馗

端午节跳钟馗舞,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剧情,或在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由此看来,端午节并非只是单一的祭祀神灵,而是杂糅了避邪、防疫、民间体育运动和预防医学等多种民俗为一体,是“全民防疫日”。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结论

中华民俗端午节源于祖先祭祀和龙图腾的崇拜,并结合时令需要和卫生健康需要采取了科学的防疫措施,借助节日活动表达了民众对驱邪、祈福的良好愿望。在习俗的演化过程中,为了传播的需要融合了当地的风俗、人物传说和故事,使得端午节的内涵更加丰富完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品格。

端午祭祀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onga.com/amms/10567.html


当前时间: